國際學校應該如何選擇才科學?

很長一段時間裡,海淀拼娃群、魔都牛娃的軍備競賽此起彼伏,天價學區房、小升初派位戰輪番上陣,無不刺激著中國家長的神經。面對激烈的廝殺,有人選擇從現有的賽制中悄然撤出,轉而投奔另一條升學路——國際學校。

在市場經濟裡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父母都開始意識到,高分與名校,並不能和好的教育劃等號。這些家長更希望“把孩子當一個人來培養”,而非競爭機器,希望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從小擁有國際化的視野和思維,而國際學校就因承載了家長們對素質教育的渴求而遍地開花。

稍有了解的家長都知道,國內的“國際學校”分兩種:外籍國際學校和民辦國際學校。前者作為純正的國際學校,一般只招外籍和港澳臺籍學生;後者的數量在近十年裡呈爆發式增長,雖然接收大陸籍學生,但教學水平良莠不齊,讓家長們“霧裡看花”。

而民辦國際學校中的佼佼者,也不是花了錢就能進的。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熱門學校的報考人數眾多,排隊一兩年是常事。更有上海家長透露,“明星學校的錄取率比哈佛還低,連朋友圈中一位中英雙語詞彙過千的牛娃都被拒”。於是,很多人不得不將思路轉向海外。

離家較近的香港和新加坡向來是大陸父母們的首選,二者都是精英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典範。

以香港為例,香港國際學校可以說是通往海外高校的一條捷徑。在香港的國際學校接受教育,能夠讓孩子在國內完成一個過渡,從學習初期就適應國外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利用香港國際學校的語言環境和外教優勢,獲得母語之外的語言能力。尤其是有很多的香港國際學校採用的是全球化的課程,在國際學校上完之後,孩子出國可以順勢無縫銜接。

除了香港、新加坡這些“鄰居”,歐洲的國際學校也是上佳之選,甚至性價比更高,比如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歐洲的國際學校之所以被視為英美名校的絕佳跳板,就是因為許多英美的著名學府在這些國家都設有分校或是合作辦學,採用英美教育體系和課程安排。

有人會說,難道海外的國際學校不比國內的更貴嗎?這還真不一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世界上25個高消費城市中,上海國際學校學費最貴,平均每個孩子每月學費達2553歐元,每個月接近2萬元人民幣。位列第二、第三、第四的分別是蘇黎世(2057歐)、日內瓦(1863歐)和洛桑(1813歐),中國香港則位列全球第十。

以國家為單位來評比,中國也是絲毫不輸。新加坡相關機構曾對27個國家國際學校每年的學生花費做了一個排名,列出了花費最貴的五個國家,而中國以年均33591美元的花費登頂,將瑞士、比利時、英國、新加坡都甩在身後。因此,家長們把思路轉向海外,確為明智之舉。

目前,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以海外教育為出發點,綜合考量一個家庭的整體規劃,通過配置第三國身份,來平衡子女教育、生意、養老、置業、資產配置等多方面需求,從而達到效果的最優化。


國際學校應該如何選擇才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