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運營:既不是微信群,也不是神話


微信、微博、抖音、貼吧、這些產品就像一根根的大樹,社群運營就是這些大樹上的爬山虎,分銷裂變就是這爬山虎的枝枝蔓蔓。所以樹是什麼樣子的爬山虎就是什麼樣子的,枝枝蔓蔓多了長得才茂密。


—————— BEGIN ——————

社群運營:既不是微信群,也不是神話

這個流量匱乏的年代和時間,數據運營、ABtest、PDCA、社群運營、分銷裂變如雨後春筍一般風靡行業,凡事都要有個度,過了就不好了。

近期看見有企業給出百萬高薪尋找社群運營總監,這個確實給力。100萬花掉了,得帶來多少GMV呢?這就不好說了,誰去誰知道!

一、社群運營是什麼?

社群其實就是一種關係的維護:利用互聯網的一切可以利用的產品和工具,與你的目標用戶發生關係,在關係的基礎上產生互動和交易。

如果僅僅侷限於微信群和QQ群,那未免有些狹隘了。

其實社群運營的本質就是粉絲運營,粉絲經濟:把自己的用戶全部都拉到社群裡面,而且這個社群運營區別於供職於社交類產品企業的運營,也就是甲方與乙方的區別;微博、快手、抖音、微信都會有社區社群類的運營,不過這是規則的制定方。其他的把這些社群當成工具的社群社區運營則是為了漲粉絲,吸引用戶的目的。

這個社群大部分的目的都是為了銷售,以前的企業自己做個CRM或者購買個CRM就可以很好地管理用戶,然後通過短信、電話等手段觸達用戶。

隨著活躍用戶、吸引用戶、裂變用戶的需要,運營人員要走出去,要經常的和用戶互動,讓用戶感知到企業或者產品的存在,那總不能天天發短息、天天打電話吧?

所以,微信生態作為CRM的外向延伸工具就受到了大家的高度重視。

這種工具並不是唯一的,微博、微信、抖音、百度貼吧等等都是可以的,只不過微信體系現在是最強大的。

所以社群運營應該是利用一切社交平臺去觸達泛粉絲,提粉絲參與度,提高粉絲價值。

二、社群運營真的這麼神麼?

現在全天下的人都在搞社群運營,跟當年的漫山遍野都是QQ群一個意思,沒啥新鮮的。

所有的產品在誕生之初都會有一波紅利期,越早搞的人越發的高收益,後進的人基本都是費力不討好,而且還得給收點智商稅,為啥呢?因為你得花錢去跟先進去的人學經驗。

1)微博

誕生之初微博還沒盈利的時候,那些做營銷的微博大號哪個不是賺得缽滿盆滿,小米的粉絲經濟在微博露了多少流量(所謂的飢餓營銷和參與感),杜蕾斯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呢,靠著微博賣出去了多少盒杜蕾斯,多少人過上了happy的幸福生活。

公眾號剛開始的時候誰寫?寫的人現在哪個沒發財?現在哪個企業沒有公眾號,也許菜市場擺攤的交300塊錢都有公眾號了

3)今日頭條

頭條剛起的時候內容全是抓來的,後來可以玩自媒體(15年超級火的概念)的時候,第一批人隨便寫幾遍內容就會給N多的流量傾斜。

現在流量都向頭部傾斜,各種KOL,各種機構,各種MCN——因為能產生專業內容的人還是少,頭條不是一個UGC平臺,雖然他想做成UGC平臺長臺高估值

所以現在做社群運營也就成了所有企業的標配,無非盼望著微商那種模式+分銷裂變拼夕夕的模式能帶來更多的出貨量,夢想雖好而已。現在誰的微信沒有微信群,然後每天又能看幾個呢?

所有社交社區類的產品都有一個通病——信息過載

記得當年玩微博的時候,給劉曉慶留評論,他會回我,然後我們聊天,他的觀點是每條評論都會回的(2010年年中的時候),第一次和粉絲觀眾互動非常的爽,然後沒過幾個月他就不這麼說了(2010年第三季度的時候),因為隨隨便便發個微博都會有幾萬條評論。

三、社群運營怎麼落地

1. 平臺搭建

1)自媒體平臺

各大社區平臺賬號建立,微博、頭條、貼吧、抖音、快手等等,瘋狂輸出內容,瘋狂積累粉絲。當然核心點是要研究每個平臺的規則,合理利用規則和漏洞漲粉。

2)QQ體系

個人QQ號、QQ群是兩個大殺器。

很多人覺得QQ這種上古產品已經沒啥用了,其實你錯了——95後非常的喜歡扎堆QQ,而且玩的還不亦樂乎。

在這個日活第三的互聯網產品上,你要放棄?

微信個人號、微信小程序、微信公眾號、微信群這個是必備的先把框架搭建起來。

2. 人員建制

腦洞大、知識面廣、文字功底棒,主要負責內容編輯和內容合作,內容規劃等工作。

2)活動策劃

腦洞大、數據敏感、知道怎麼花錢和掙錢,主要負責營銷活動,裂變活動策劃和執行。

3)產品經理

熟悉各種第三方開放平臺規則,主要負責產品落地,對接運營、技術、UI等。

4)UI插畫師

美術功底好,腦洞大大的,主要負責海報、插畫、banner素材的優化和設計。

5)運營經理

腦到大、懂產品、懂UI、懂內容、懂數據、全都懂,負責用戶運營及其它雜活(哈)。

6)培訓BD

商務能力強,大長腿,大眼睛,大姑娘,主要負責媒體拓展,商務合作,代理培訓等。

3. 一個字——“幹”

1)種子用戶

去哪獲取種子用戶?可以是現有付費用戶先拉到群裡,然後有新用戶購買之後繼續拉到群裡。

2)歡迎語

進去用戶會收到歡迎語。可以依據用途設置歡迎語,比如可以發群規則,新人該完成的事項,介紹群調性,介紹考核規則等等。依據不同的群設置不同的歡迎語。

2)活躍用戶

定期發送產品相關領域內容,制定打卡、簽到、促銷打折、內容性話題活動。

重要的是:要經常策劃行業內的話題類進行討論,比如寶媽群,多參發起一些怎麼教育寶寶的話題。

社區類的產品基本都是28法則:20%的人活躍80%的人潛水,不過沒關係。

3)群規則

制定群內用戶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違規了怎麼處理等。比如發廣告一次警告,兩次踢群等。

4)群任務

最主要的是拉新任務,利用公眾號、小程序多做一些激勵拉新活動。比如邀請好友助力打折,轉發朋友圈海報獎勵等。

5)用戶增長

投放進群廣告,可以再頭條等渠道投放自己的微信群號。可以投放行業KOC或KOL軟文,拉用戶進群或者關注公眾號。

6)群分等級

對不同類別的用戶進不同的群,用戶是有圈子的,比如高消費客戶和低消費客戶在群裡根本沒辦法料,儘量做到分類分群運營群用戶。

7)群管理員

運營人員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制定群管理員工作,讓核心用戶管理一部分用戶群,運營人員管理核心KOL。當然中間會涉及利益的分配,管理額規則等。

8)分銷裂變

加入代理的概念,讓一部分核心的、有衝勁的KOL作為區域代理,或者讓自有群的用戶作為代理加盟商(中間就是要涉及分析提成的概念)。

此玩法最好只涉及二級分銷,儘量不要涉及國家的紅線。

9)梯度獎勵

在裂變分銷的玩法中可以根據拉人頭或者分銷額度的大小設定梯度的獎勵規則,比如銷售額1000、5000、20000分別對應著不同的提成額度。

此處不做多說,只說了一些概念方法論的東西,想知道更乾的乾貨或者想讓我把具體的方案貼上來的,那就很不適合做運營了,做運營就是要根據手裡的牌把這局遊戲玩到最好。

如果看完覺得很空洞,那我給你們留個作業:把群規則寫出來,自己想或者去其他群和社區扒一扒,親手一個字一個字的寫出來,那麼這個東西就屬於你的了,只是看別人的永遠是別人的。

四、總結

微信、微博、抖音、貼吧、這些產品就像一根根的大樹,社群運營就是這些大樹上的爬山虎,分銷裂變就是這爬山虎的枝枝蔓蔓。所以樹是什麼樣子的爬山虎就是什麼樣子的,枝枝蔓蔓多了長得才茂密。

社群運營就是一個依賴生態,所有的規則都是大樹定好的,所以企業還是分兩種:一種就是依靠大樹存活的這就是寄生企業;還有一種只是把社群當做一種輔助,自己的目標就是要長成茁壯的大樹。

所以小夥伴們也謹慎選擇社群運營為發展方向,手裡管理者幾百個微信群真的沒什麼值得驕傲的,只有能管理成百上千萬的用戶,能制定生態規則的管理者才是核心。而且靠著微信生態做大的企業微乎其微,最終只能依靠自己的產品,這才是核心。

當然有人說了,拼多多和趣頭條不就做的很好麼,話說你得有個好爹!騰訊都投資了,你有麼?

如果沒有那可能就成了誘導分享,把你封殺了。再說了,拼多多不也開始進五環了麼,趣頭條不也開始提升內容質量了麼!戰術的取勝只是一時的,一個生態的核心壁壘才是王道。

五環外的用戶客單價很低的,拼多多賣這麼多包抽紙(銷量第一的品類)也盈利不多,奔馳這種廣告大戶不大可能在趣頭條投放太多廣告吧,賣不出去幾輛。所以電商的核心就是質量好、價格低、服務好。好內容的生產者永遠集中在少數人手裡,不然的話所有人都成了文學家,行業專家了麼!

社群運營是一個寄生生態,想做大做強只可以利用它而不可以依靠他。

作者 | 白高粱

來源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社群運營:既不是微信群,也不是神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