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瘦身:三年“減負”4500億

恆大瘦身:三年“減負”4500億

恆大下一步怎麼走?當中國房地產行業邁入16萬億規模的巔峰橫盤時代,行業面臨大考關頭,業界心態普遍保守,市場更加關心恆大這家龍頭旗艦將作出何種戰略調整,來指引行業的走向。

“優等生”恆大對宏觀大勢的判斷力令人信服。歷史上,恆大精準踩對了中國房地產的幾個關鍵節點,特別是2014-2016年連續加槓桿,短短數年內實現了從1000億到5000億規模的躍進,奠定了“房企一哥”的地位。2017年後,恆大又成為宏觀調控的模範生,及時戰略轉向“規模+效益”,降低槓桿和負債,追求更穩健的增長。

許家印在恆大業績會上給出了答案: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

信號很明確,從2020年起,恆大要變得更穩。新戰略不是喊口號,而是自我施壓、自我變革:

——高增長。恆大現在已跨入6000億門檻,2020年銷售目標是較穩健的6500億。但許家印這次高調錶態,內部目標是今年做到8000億,2022年突破1萬億。

——控規模。恆大擁有土儲2.93億方,未來三年每年要降低3000萬方土儲,到2022年降低到2億方。

——降負債,恆大這幾年一直在降。淨負債率從2016年最高的432%,已經降到了現在的159%,但還不夠。這次,許家印發了狠勁,“用最大的決心、最大的力度,一定要把負債降下來。”

從恆大最新的2019年報看,恆大的表現在頭部房企中仍然穩健。2019年,恆大銷售規模再上一個臺階,實現6011億元的銷售額;營收4775.6億元、核心利潤408.2億元,淨利335.4億;手握現金高達2287.7億元。

但面對產業週期和市場風險,恆大要走得更穩,就要繼續降槓桿、降負債。這已是行業大勢所驅。

不過,恆大的戰略更大開大合,體現了龍頭房企進退取捨的自如。就像高速行駛的列車不可魯莽剎車,龍頭房企要降規模、降負債,講究的是高速行進中“換軌”,同時還要維持繼續高增長。

不急不躁,恆大有足夠的定力走更穩健的變革之路。

恆大去槓桿

“三高模式”曾經是房企做大的不二法門。“高槓杆、高負債”多拿地,再“高週轉”蓋房賣樓,驅動了房企的銷售規模快速膨脹。

但美妙的黃金時代已告結束。無論是行業大盤的規模見頂,“房住不炒”的長期調控,還是地價升高後房企利潤空間日益稀薄,都決定了房企不可能再依賴槓桿式擴張路徑。

過去幾年,求穩的恆大已經意識到降負債的迫切性,特別是2017年引入戰投、贖回超千億永續債後,恆大的淨負債率已有大幅下降。但對比頭部房企,恆大的淨負債率目前依然偏高。

因此,許家印明確表示,未來三年恆大每年平均要降有息負債1500億元,到2022年將總負債降到4000億元以下。

三年4500億有息負債怎麼降?許家印算了一筆賬。

“2018年、2019年,恆大銷售回款每年維持在4500億左右。如果今年銷售8000億、回款7000億,就會增加2500億的銷售回款。同時,恆大今年減少土地儲備3000萬平方米,就等於減少600億的支出。一增一減,就一定能實現今年有息負債下降1500億的目標。”

降槓桿的秘訣,說白了就是“多賣樓、少買地”。

所以,恆大的新戰略,“控土儲”是關鍵的一步。

許家印的目標是:未來三年,恆大每年降低3000萬平方米土儲,到2022年降至兩億平方米。

其實恆大最近兩年已在控制土儲規模。恆大的土儲面積在2017年末達到頂峰的3.12億平方米,當年新增土儲達1.26億平方米。從2018年起,恆大雖然還在新增土儲,但量級已不如拿地高潮時,且總土儲面積呈緩慢下降趨勢:2018年末,恆大土儲面積3.03億平方米;2019年末,恆大土儲面積2.93億平方米。

現在恆大下決心要加速降土儲了。不過,恆大強調的是“控”,這意味著恆大不可能不買地,重點還是要依靠銷售加速土地去化。

恆大去年銷售額6000億元,新增土儲6703萬平方米,當年對應消耗了存量土儲7700萬平方米。按照恆大三年衝擊萬億銷售規模的計劃,以及三年後土儲降至兩萬平方米的目標,恆大三年累計土地消耗預計約3.5億平方米,需新增土儲1.4億平方米,平均每年約新增不到5000萬平方米,較銷售規模而言增速大大放緩。

房企的成長性在於土地規模,“地主”們也不會輕易放棄土地。恆大敢於控土儲,底氣在於其擁有的土儲規模之大和質量之優。

以恆大目前的土儲規模,足以滿足其四五年的開發需求,超出房企正常合理土儲庫存。而且,恆大還擁有101箇舊改項目,僅有深圳的6個項目(合計122萬方)納入了土地準備,隨著舊改項目的推進,未來會進一步增厚恆大的土儲。

恆大土儲的質量在房企中也非常高。目前,恆大總土地儲備項目多達876個,分佈在全國237個城市,覆蓋幾乎全部一線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及絕大多數經濟發達的潛力地級市,土地儲備的平均成本僅為每平米1800元。

這意味著,恆大不僅能夠從容調節新增拿地的節奏,還有足夠的價格空間加速銷售去化。均衡的土地佈局也足以對沖各種市場風險。

恆大的底氣

“高增長”是恆大戰略轉型的基本前提。降槓桿降負債,錢從哪來?多賣房子。

所謂“高增長”就是要實現銷售高速增長。到2022年,恆大要實現萬億銷售目標,意味著年均約20%的增速。

全行業增速已大幅放緩、2019年只有6.5%的前提下,恆大要在6000億的基礎上實現逐年20%的增長,這對恆大的銷售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2020年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無疑是史上最嚴峻的開局。受疫情封控印象,房地產產業鏈整體停產、停工,線下銷售全部停擺,行業整體一季度銷售出現明顯缺口。

恆大率先提出“線上戰疫”,通過一系列的營銷革命成功破解賣房難題。數據顯示,恆大今年二月開始降價促銷和在線賣房後,銷售額有了明顯提高。當月實現合約銷售金額447.3億,位居行業首位,同比實現逆市增長108%;一季度累計實現合約銷售1465億,同比增23%,銷售回款1133億,同比增55%,均排在行業第一,同時也刷新了恆大一季度銷售及回款最高歷史紀錄。

恆大瘦身:三年“減負”4500億

恆大今年的創新之舉,不僅展現出敏銳的行業洞察力,更體現了這家龍頭房企強大的團隊執行力。

更何況,除了核心地產業務,這幾年恆大一直在積極培育多元化業務,新能源汽車、醫療健康、文旅等等產業都在快速成長,未來將成為恆大現金流和利潤的新支撐點。

正如許家印曾經說的,“越是在市場不好的時候,越能體現恆大的功底。”

強大的銷售能力、過硬的產品品質、優秀的團隊執行力,這是恆大實現新戰略的優勢,也是恆大敢於降槓桿降負債的底氣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