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世界進入囤糧時刻,我們要囤點嗎?

新冠病毒的來襲是一場健康危機。但如果不採取適當措施,也將有可能導致糧食安全危機。

全球糧食安全正在面臨一場大考驗!


在中國疫情得以控制的時候,國外疫情開始大爆發。從2月25日開始,中國以外國家新增病例超過中國新增病例,國外疫情的發展成為焦點。

根據世衛組織的數據,截至北京時間3月30日零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638146例,死亡病例達30105例,疫情已影響到全球202個國家和地區。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世界進入囤糧時刻,我們要囤點嗎?

根據糧農組織的調查報告,在全球二百零六個國家與地區中,只有三十三個能夠在糧食上做到自給自足,只有六個國家有對外援助能力,分別是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與新西蘭。


在這重要的節骨眼上,糧食主產國也紛紛出現拋錨情況。


3月24日零點起,越南開始禁止各種大米產品出口。在大米出口國排行榜上,越南的位置也就“一般一般”吧,世界第三。

從“大米出口幫”的三當家開始,對出口說不的國家越來越多了。

哈薩克斯坦緊接著宣佈禁止出口小麥、胡蘿蔔、馬鈴薯等農產品。

隨後,塞爾維亞也宣佈停止葵花籽油等農產品出口。

3月28日週六,埃及貿易和工業部長內文·賈梅決定,自3月28日起未來3個月內停止各種豆類產品的出口。


埃及貿工部稱,這項決定是政府批准的全面經濟計劃框架內採取的措施,旨在保證埃及商品特別是基本商品的需求。這是埃及現階段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採取的預防措施的一部分。


俄羅斯出口糧食的大門雖然依然敞開,但是該國稱也將每週對糧食出口進行評估,在全球來看,俄羅斯是北非國家的關鍵糧食來源國。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世界進入囤糧時刻,我們要囤點嗎?

如今,已經有一些國家宣佈糧倉告急。


連年戰亂且糧食產量很低的伊拉克首當其衝,該國稱在未來幾周內,需要進口25萬噸大米和100萬噸小麥來保證其糧食儲備並向國民提供食品。


此外,印尼和菲律賓兩國也宣佈糧倉告急,稱儲存的糧食最多隻能維持3個月,如果疫情不能儘早結束,他們恐將面臨糧荒。其中,菲律賓人平時吃的大米很多就來自越南。


因擔心糧食價格出現上漲,在一些微信群中也開始有人呼籲囤大米。甚至,一些農產品板塊個股也聞風而動,連續拉出多個漲停板。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世界進入囤糧時刻,我們要囤點嗎?

中國有一句老話:民以食為天。


周邊出口國的“封鎖”,讓很多人為中國捏了一把汗。如果再有其他國家跟風加碼,就算地大物博,中國的糧食儲備真夠嗎?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囤糧嗎?


畢竟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啊。


面對擔心,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給出了答案: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3月28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供求總體寬鬆,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


底氣主要來自三方面:


第一,自給率高。

我們當前的穀物自給率超過95%。這是我們農業大國的基礎決定的。


第二,儲備充足。

連年豐收,連續7年產量穩定在6億噸以上,倉儲為歷史最好時期,餘糧有的是!


第三,依賴度低。

我們不是原糧進口大國,即使進口也是以粗糧為主,起到調劑作用。


中國海關總署總結了“2019年1-11月中國糧食月度進口量”。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僅僅2019年8月,進口量就高達1104萬噸;年度總進口量更是超過了1.11億噸。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世界進入囤糧時刻,我們要囤點嗎?

這個數字的確不低,但還有一個關鍵數字沒有在這上面——年度同比下降了3.6%。這意味著,我國正在逐步減少對進口糧食的依賴度。


眼下正在發生疫情嚴重影響了政治、經濟和文化多個方面。受到此次疫情的影響,中國的經濟在幾近“停擺”了兩個月的時間,使得原本發展日趨減緩的經濟突遇“急剎車”,其受到的傷害可想而知。對於相對弱小分散和缺乏抗風險能力的民營經濟和農業經濟來說,猶如屋漏偏逢連夜雨。


如果各國再次恐慌,糧食價格將飆升?


2019年以來的高溫天氣,讓有些國家爆發了旱災,阿根廷則因為農業政策導致大豆減產,朝鮮因嚴重乾旱導致糧食歉收......就連一直風調雨順的美國也開始鬧旱災,美國農業部預測2019-2020年度玉米、小麥將分別減產12%和11%。


澳洲大火嚴重影響畜牧業和農業,讓澳洲這個糧倉今年的糧食產量數據極有可能嚴重下滑。預計在維州東部地區,大火將給飼料、儲備糧以及牧場帶來較大損失,澳洲糧食減產數據大概在7%左右。


禍不單行,正當2月對新冠狀病毒談之色變的時候,非洲埃塞俄比亞拉響了了蝗災警報。沙漠蝗對埃塞爾比亞、埃及、中東、巴基斯坦的糧食生產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損壞。根據數據統計估計,如果蝗災持續下去,2020年全球的糧食產量將銳減三成以上,而且還對夏季農作物的耕種產生了影響。


美國和加拿大是全球糧食的重要產地,兩國2017年的糧食產量分別列全球第二和第十,合計佔到全球總產量的28.9%。特朗普曾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最糟糕的情況是新冠病毒疫情可能在7月、8月或者更晚結束。更令人擔憂的是華盛頓州與溫哥華毗鄰,美加墨是自由貿易區,美加之間沒有邊境線。華盛頓州的疫情傳播到溫哥華的可能性非常大。如美洲疫情繼續擴散,對全球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

構成重大威脅。


糧食生產週期長達四個月。一旦糧食出現危機,這個剛需所產生的世界性恐慌將遠遠大於一次疫情所產生的衝擊。


如果這次全球疫情持續時間較長,對於全球糧食的生產影響如何?將是未知數


一旦糧食減產30%,而糧價的上漲絕不是30%那麼簡單!


2018年豬瘟,我們只是撲殺了約200萬頭豬(中國每年宰殺了約7億頭生豬),佔的比例很微小,但2019年中國生豬產量因為豬瘟減少了1.5億至2億頭。豬肉價格破30,吃不起豬肉都快成了我們口頭禪了。

2008年的糧食危機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教訓。


2008年糧食危機時期市場價格曾突破每噸1,000美元,當時出口限制和恐慌性買盤推動價格大漲,大米價格在6個月內翻了一番,大米貿易嚴重終端,從而導致了糧食價格危機。


這場危機是由於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的乾旱,石油價格上漲,用於生物燃料生產的糧食穀物使用量增加以及貿易政策失靈造成的。這些促使許多國家實施各種出口政策,以限制食品的出口。


如今,一旦疫情持續爆發,影響了全球糧食生產,各個國家一定會限制甚至禁止農產品出口,如果不將糧食穩穩得抓在自己手上,那麼狼真的會來。


疫情期間,囤糧真的沒必要嗎?


有必要。


中國是有很多儲存糧食,但若有投機商大量囤糧也會造成危機。

以前的鹽,就是因為有人門囤貨,既使中國有大量的鹽,也運輸不夠,造成市場緊缺。有人囤大蒜,白菜等,都想賺一筆。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世界進入囤糧時刻,我們要囤點嗎?

上面就是疫情期間囤積糧食的根本原因,並不是為了預防國際糧食進出口政策對我國百姓餐桌的影響。而是為了防範普通群眾因為陷入恐慌情緒而引起的物資短暫性缺失。


而這種“物資短暫性缺失”,在國家的調控下,最多也只會存在1~2個月的時間。我們只要保證自己在這段時間內儲備充分,不參與搶購就可以了。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世界進入囤糧時刻,我們要囤點嗎?

畢竟,這一場疫情的下半場究竟如何,會打多久,我們都無法預知。


提前做一些準備,也未嘗不可。


有備才能無患,


未雨更要綢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