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科頭條】第5期


【財科頭條】第5期

2020年伊始,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定期推出系列欄目——《財科頭條》。本欄目以“洞察財政前沿,速遞專業解讀”為宗旨,為社會各界提供國內外財政政策最新動態和智庫權威解讀,歡迎關注轉發。


全文共2010字 | 閱讀大概需要5分鐘


本期關鍵詞:後疫情時代的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


國內財政聚焦

1、3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強化穩就業舉措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為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4月底前實現線上申領失業保險金。對領取失業保險金期滿仍未就業的失業人員,不符合領取失業保險金條件的參保失業人員,發放6個月失業補助金。強化困難人員就業援助,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財科頭條】第5期

2、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突出民生支出和減稅降費。截至3月21日,中央財政已累計安排有關防控資金257.5億元,支持地方做好患者救治、醫護人員補貼發放,以及建立疫情防控短缺物資儲備、開展藥品和疫苗研發等工作。1—2月份,衛生健康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節能環保支出分別增長22.7%、2.5%和3.4%。階段性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助力小微企業解憂紓困。初步估算,各項階段性減免政策舉措預計可減輕企業負擔8000億元以上。

【財科頭條】第5期

【財科頭條】第5期

3、 “總的來看,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和可控的。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空間大,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財政部部長劉昆說,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有為,大力提質增效,支持擴大內需。中國有信心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並願各方加強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經濟金融穩定。

【財科頭條】第5期

4、近期隨著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各地開復工紛紛提速。數據顯示,截至3月20日,各地1.1萬個重點項目復工率為89.1%,重大工程加速復工,助力穩投資惠民生。

【財科頭條】第5期


專家解讀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當前,疫情形勢越來越複雜化了,隨著疫情風險的變化,要相應調整疫情防控的模式。我認為針對當前疫情的新形勢,應當將傳統的靜態性的疫情防控,轉變為一種動態性的疫情防控。經濟的快速恢復,根本上取決於疫情。要恢復經濟,首先要減弱疫情防控對經濟所帶來的衝擊和負面影響。面對當前的複雜情況,要分門別類地採取治標和治本的措施去恢復經濟增長,而不是泛泛而談。在疫情防控沒有終結的條件下,採用傳統的老一套辦法去刺激經濟,對實現經濟的恢復顯然是不現實的。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

疫情對就業的影響不可避免,但絕非徒有悲觀。就業增長有壓力,不意味著中國就業增長沒有條件、沒有空間。一方面,我們應該保持合理的赤字率,保持一定的投資規模,來帶動經濟增長、拉動就業;另一方面,要有社會發展政策的跟上,提升就業質量,最近國務院也出臺政策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表面上看來是就業的緩衝,但實際上是要為這些人得到更好的就業崗位創造條件。


國際財政瞭望

1、 3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以外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到332331例。過去24小時內,老撾和利比亞報告了首例確診病例

【財科頭條】第5期

2、自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暴發以來,美聯儲已連續多次出臺貨幣寬鬆政策支撐美國經濟。目前,美聯儲已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至0%到0.25%之間。此前,美聯儲還宣佈啟動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政策,並重啟2008年金融危機時使用的商業票據融資機制,但依然難以遏制美國股市連續下跌趨勢。今年3月份以來,美股已四次觸發熔斷機制。

【財科頭條】第5期

3、繼美聯儲宣佈零利率並開啟新一輪量化寬鬆之後,亞洲多國央行和金融機構召開臨時貨幣政策會議,跟進出臺寬鬆性貨幣政策,為市場注入更多流動性。最近,韓國央行、巴基斯坦央行和泰國央行分別宣佈緊急降息50個基點、75個基點和25個基點。3月16日,日本央行提前舉行利率政策會議,將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年度購買目標增加6萬億日元至12萬億日元(1元人民幣約合15日元),將日本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購買目標提升至1800億日元。

【財科頭條】第5期

4、德國聯邦財政部表示,德國政府將追加總額為1560億歐元(1歐元約合1.07美元)的補充預算,具體措施包括啟動不設上限的德國國有復興信貸銀行特殊貸款項目,以及給中小企業等提供最高500億歐元的資助。

【財科頭條】第5期


專家解讀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近期,為了應對疫情對國家經濟的衝擊,以美國為首的很多國家進行了大放水。我覺得這實際上是在新的條件下采用的老一套辦法,效果有待觀察。因為即便大放水,很多生產生活都沒法開展,在這種情況下,放水再多也沒有作用。針對美國等國家的大放水,中國也要採取相應的一些政策措施,避免他國利用預期把它的一些風險損失、成本向中國轉移,要採取一些對沖的措施。我們現在需要一種風險思維,或者說是不確定性的思維。高度不確定情況下,我覺得沒有一個固定應對招式,主要取決於我們的應變能力。就是能不能及時地、敏感地看到國外的貨幣政策、資本市場的變化,對中國傳導的路徑、傳導的方式產生的影響,並做出前瞻性的判斷,然後再採取相應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