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傳統文化名句道隨時泰的構思

創作傳統文化名句道隨時泰的構思

道隨時泰,語出唐朝碑文《九成宮醴泉銘》,作者魏徵,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書寫者歐陽詢,著名的書法大家,尤工於楷書,《九成宮醴泉銘》,貞觀六年四月刻,碑文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額陽文篆“九成宮醴泉銘”六字。在陝西麟遊。傳世宋拓尚多,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創作傳統文化名句道隨時泰的構思

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歷經陳、隋、唐三朝。貞觀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歐陽詢書寫此銘,時年七十六歲,此銘是其代表之作。自古以來,此銘一直被譽為”楷書之極則”。

唐朝以來,道隨時泰一詞頻繁使用,除了源自歐陽詢在1500多年前的手澤碑文外,還有就是內涵博大精深。

筆者創作從內容到形式融合,主要給予以下幾點考慮:

1. 詞的目的是對人生給予了美好的願景。簡單理解就是人生之路,隨著時間的延續,越走越寬廣。中國是一個最注重吉祥寓意,風水運程的文化,那麼,這一詞不論是官員和老百姓,均作為人生中祝福而使用。

2.詞的邏輯性順應了人類發展的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論從物質和文化一定是發展越來越好,常言道,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並與時代的理念緊密吻合,當前倡導的與時俱進,也就是道隨時泰。

3.詞的組成簡單明瞭。四字組合是中國成語中最多的組成形式,並每個字表意清晰,沒有用生僻字詞,而是大眾使用詞句。體現了既簡明扼要,又博大精深。

4.創作採取書體服從內容的原則。為了體現歐陽詢妍美的書法特點之美好願景的內涵。首先,感覺不適用歐體,你寫的太像了,別人會誤認為是集字作品。關鍵是要體現內容和形式融合的藝術性。既然內容是美好的願望,都希望路走的順暢一些,故,就選擇了簡明線條的草書,寓意走最簡潔、最捷徑的路。在線條上,儘量限制粗細變化,在墨色處理上,採用燥墨多飛白多的處理,減少墨色變化而有停頓的技法。寓意人生路途一路儘可能順暢,儘可能平坦,儘可能流暢來實現越來越美好的願望。

願天下的朋友道隨時泰!

創作傳統文化名句道隨時泰的構思
創作傳統文化名句道隨時泰的構思
創作傳統文化名句道隨時泰的構思
創作傳統文化名句道隨時泰的構思
創作傳統文化名句道隨時泰的構思
創作傳統文化名句道隨時泰的構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