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苑丨消費券能否“券”動消費,提振經濟?

議苑丨消費券能否“券”動消費,提振經濟?

漫畫:顏慶雄

深圳市羅湖區計劃在4月至6月直接向居民發放3000萬元消費券,江蘇南京向居民發放3.18億元消費券,浙江紹興向市場投放約1.8億元消費券……為對沖新冠肺炎疫情對消費造成的衝擊、提振居民消費信心,近期,全國多地陸續以電子券等形式向居民發放總額不等的消費券,激起了各地網友搖券、曬券、評券的熱情。消費券能不能讓消費迅速“回血”、能不能有效激發消費潛力、能不能讓居民有真切的獲得感?本期議苑就該問題進行討論。

主持人:王 玥

嘉 賓:匡賢明(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經濟研究所所長)

左德起(深圳大學法學院教授)

和靜鈞(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消費券能否讓消費迅速“回血”?

左德起:消費券對於短期內提振居民消費、促進消費增長具有積極作用,能讓消費迅速“回血”。其一,消費券在特定期限內用於特定領域的消費,可以短期內刺激居民消費,從而在短期內提升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其二,居民消費的擴大可以帶來放大的經濟增長效應,居民消費的增加帶動生產增加,生產增加帶動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又帶動消費增加,重新形成消費回補的良性循環,消化疫情期間的剩餘產能,實現生產和流通環節資金的回籠。但是,

消費券只能解燃眉之急,並非長久之計。消費券雖然能夠讓消費迅速“回血”,但其作用是短期的,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居民的收入情況和居民對未來的收入預期。

匡賢明: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直接衝擊了社會生產,而且直接衝擊了社會消費。在防控疫情進程中,需要人員隔離,使得大量消費、尤其是接觸式的服務型消費受到嚴重衝擊。在特殊情況下,能否讓消費迅速恢復,成為決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這當然取決於很多因素,比如復工復產進度以及復能進度。但最直接的是通過發放消費券的方式,彌補消費者因有效工作時間不足導致的收入下降。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消費券有助於釋放消費潛力。

和靜鈞:消費券有多種形式,不是所有的消費券都能刺激全社會的消費。如商家發放的消費券,是一種促銷活動,是變相的價格競爭行為。政府發行的消費券,同樣受其公共政策選擇的制約,能發揮什麼作用,還得看其政策目的,以及當時經濟狀況。作為實現經濟政策的工具之一,若其政策目的定位於刺激經濟,提振社會消費水平,拉動區域經濟活動,這類消費券政策能在短時期內達到消費迅速上升的效果。今年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社會經濟活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

,此時作為“救市”措施之一,地方政府推出消費券,是一項很合理的施政行為。

消費券發多少、怎麼發才更合理?

匡賢明:消費券的發放應該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就是額度向消費傾向高的消費者適度傾斜。一方面,統計數據表明,消費傾向度高的消費者,大都是低收入者,消費券發給這些消費者能夠發揮最大效用;另一方面,低收入者抗風險能力比中高收入者低,消費券發放有助於提高其抗風險能力。同時,這也能夠體現出公平原則,相當於通過財政途徑“以富濟貧”。對於消費券的額度,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財力,不一定做強制規定。但總體上可以參考全國貧困線標準以家庭為單位發放。

和靜鈞:作為實現經濟政策的工具,消費券所扮演的角色,往往由其金額和受益群體的普惠性所決定。金額過少,即便普惠度很大,所起的作用也不會明顯,“毛毛雨”現象註定不會引發消費領域的“暴風雨”效應。金額過大,則會自然影響到普惠度,也一樣起不到刺激經濟、提振消費的作用,會人為造成社會不公,引發次生社會問題。

地方政府在進行決策之時,要做好全面權衡,從地方財政實際能力出發,因地制宜制訂政策,不可盲目跟風,否則不僅耗損了財政,還收不到應有效果。一般而言,從我國當前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上看,人均50元左右,應是政策措施起作用的參考線。

左德起:消費券不能盲目地大規模發放,要基於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加以落實,並配以長期政策的實施。疫情防控期間,餐飲、住宿、旅遊、交通運輸業的損失較大,可以多發行旅遊消費券。旅遊消費券對消費的拉動作用會比購物消費券更加顯著,因為旅遊消費券的發放和使用不僅促進了旅遊產業收入的直接增加,還可以拉動交通運輸業、餐飲業、住宿等相關行業的消費增長。而購物消費券的購買對象比較適宜的是手機、家電等需求彈性較大的商品,而不是日常生活必需品等需求彈性小的商品。對於日常的生活用品,該類商品處於社會消費產業鏈末端,短期社會需求穩定,前向後向產業關聯度均不大。

短期內,消費券促進消費效果立竿見影,長期應該如何提振經濟呢?

和靜鈞:即便消費券在促進消費上效果明顯,消費券政策僅僅只是公共政策工具箱中的臨時政策和短期現象而已,發行過頻,往往會形成“路徑依賴”,反而制約了居民的消費慾望。所以,這提示了政策決策者們從敢用這一政策工具向慎用進行態度轉變,從追求短期效果,向取得長期目標的方向努力。除非是特殊時期或特別政策調整,這類“救市”政策應向長期目標靠攏。如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除此之外,從消費端向供應端轉移,扶持中小企業,出臺優惠金融政策,如提供貼息或無息貸款。還可以從財稅政策上著力,如減稅降費直至免稅直補上著力。多種措施或政策組合包的出臺,將會實現長期效應。

左德起:消費券在短期內能夠促進居民消費,長期則需結合生產和消費兩方面提振經濟。其一,繼續有序復工復產,推動產能的恢復與產品的供給,以供給側的復甦來配合需求側的消費提振。且復工復產能讓企業恢復盈利能力,讓居民回到工作崗位、恢復穩定的收入能力。其二,降稅減費,減輕企業的負擔,讓企業在特殊時期先“活下來”,如免繳或者緩繳社保和公積金。其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從根本上解決居民的後顧之憂。特別是在醫療、住房、教育方面為居民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彌補因疫情影響而導致的居民收入減少。

匡賢明:中長期消費取決於收入,這是基本規律。消費券可以短期刺激消費,但財政不可能長期支撐。根本出路在於加快復工復產,加快復業進程,使勞動者能夠獲得穩定的勞動收入。當然,如果疫情全球化、長期化蔓延,則需要對宏觀經濟政策做出範式化調整。比如,把基本收入政策作為財政貨幣政策的一部分。在這方面,需要提前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