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麼多早教書籍的父母,為啥還是在育兒路上走錯路

伊坂幸太郎說: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家教大於早教,言傳身教大於課堂教育!可是親身經歷家教後,很多父母都力不從心,發現孩子並沒有按照自己的計劃發展,最後往往把責任歸咎於孩子的本性不可教也。

對孩子的期望與現實,總是高開低走,是種常見現象。有段臺詞說得好:我以為孩子們帶著使命來到人世間,本以為孩子點亮了我們生活,沒想到是來考驗我們的耐心,有些孩子讓我們充滿目標,最後發現,當孩子來了之後改變了一切,孩子不請自來的時候,一團糟。

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態度、認識很重要,因為孩子別無選擇,只能照單全收,即使進入校園後,孩子也不會有多大改變,因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決定了孩子的全部。

看了那麼多早教書籍的父母,為啥還是在育兒路上走錯路


父母的期望值

據說北上廣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最高,有57.8%的家長會要求孩子每個領域都能拿到第一。因此,為了孩子的教育他們付出的最多,壓力也最大!

對孩子的期望,無非智力、情商的開發,以及三觀得到怎樣的樹立,養成怎樣的是非觀、審美觀。期望值往往想得很美,但是真正懂得“知易行難”的家長卻不多,要麼言傳身教做得不夠,要麼只注重智力發展,很多急功近利的行為,背後都有不一樣的父母。

現如今,我國家長的教育觀念還是存在著一些誤區,比如,注重孩子的成績,忽略孩子的思想品質和動手能力,或者是無視孩子的喜好和潛能,一味將孩子禁錮在自己規劃好的道路上,這些誤區都會傷害兒童的身心健康。


看了那麼多早教書籍的父母,為啥還是在育兒路上走錯路


教育觀念執念太深

無論家長看再多的教育素材,學再新的教育方式,骨子裡還是跳不出傳統教育觀念,總以為新品裝舊酒能教育出不一樣的孩子,其實結果還不是一樣。我們的教育觀念受歷史背景的影響太大,而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很難改變。

舉個例子,從幼兒階段開始,由於家長不是專業的教育學者,家長所具備的關於教育方面的知識只是教育常識,每一個家長的教育常識大體上來自於父輩、朋友、媒體等,如我們平時說的“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週會走”,這是傳統的經驗總結。

然而家長對於嬰幼兒在—歲月齡特點,每個月該發育哪個部分,孩子的語言發育啟蒙,認知啟蒙,在深入一些就顯得捉襟見肘。在哪一個階段提供合適的教育,往往做得不夠細緻。所以多數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成長軌跡,還是以父母的經驗為主,而這些經驗的出處,還不是聽來的學來的傳統經驗嗎?


看了那麼多早教書籍的父母,為啥還是在育兒路上走錯路

教育觀念下,父母失位很常見

1、在傳統教育觀念下,很多父母失位現象很常見,因為很多家長參與的方式有誤差。

家長們普遍認為對於孩子的教育,家庭和學校應該是兩個分離的部分,家庭的作用更偏向於監督而非參與。

受傳統教育觀念支配的家長,往往認為他們將孩子送到教育機構,教師就應該負起教育活動中的更多甚至多有的責任,這種心理在私立教育機構中的家長更為嚴重,而傳統教師觀念賦予了教師較高的權威,在社會上也擁有崇高的地位。

所以在觀念傳統的家長眼中,教師的任何教學方式和方法都是正確的,他們不會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任一個決策產生懷疑,更加不會進行否定。

2、有的家長認為,他們在教學活動中對教師的輔助僅限於確保嬰幼兒在安全和保證嬰幼兒的課堂秩序;有的家長則因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讓嬰幼兒的祖輩或者保姆帶著嬰幼兒參加早教機構的各種活動,更不用說對活動前的準備和活動後的複習。

3、這些家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輕的80後。也有的家長在活動中對嬰幼兒的行為舉止不管不顧,他們認為不管是嬰幼兒的安全問題還是維護課堂的秩序都應該是教師的責任,自己不應該插手。這些家長在嬰幼兒進行活動時需要家長的指導和配合時,多數表現出是為了完成一項任務而進行配合的狀態。


看了那麼多早教書籍的父母,為啥還是在育兒路上走錯路


每個孩子都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可能,這並不取決於我們的期望,而是取決於正確的行為和方向,沒有正確的觀念,沒有積極的參與行動,談再多“九層之臺,起於累土”的大道理,都是徒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