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人活在希望之中,破滅了總會有新的產生

01

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最近陸續讀完《莫泊桑短篇小說集》,對於莫泊桑有了更深的瞭解。

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屠格涅夫評價他是19世紀末法國文壇上“最卓越的天才”。托爾斯泰認為他的小說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鮮明的愛憎”,能揭發事物本質,而且使得人們愛那值得愛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

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人活在希望之中,破滅了總會有新的產生

莫泊桑出生在沒落的貴族家庭,10歲時,原生家庭關係破裂父母分居,隨母生活。

13歲時,被送到教會學校,因裝病、喝酒、寫諷刺詩,最後被勒令退學。由於童年缺少父親的關愛,莫泊桑對婚姻產生牴觸心理。

18歲時,給心儀女孩法妮寫情書,結果對方把情書當眾唸了出來,給莫泊桑留下了心裡陰影。

20歲應徵入伍,親身經歷法國喪權辱國的屈辱及普魯士的殘忍剝削。

27歲感染了“梅毒”,從這時開始,他似乎成為一個“瘋子”。風流成性,終生未娶,常年承受身體煎熬最後因精神疾病逝世。

幸運的是他的母親出生書香門第,從小培養他文學愛好,之後又拜福拜樓為師,得以學習其文字上創作心法。

諾曼底故鄉的生活,普法戰爭,混亂的私生活,長達十年的小職員生涯為莫泊桑後期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僅僅寫作十年就為世界文壇留下了300多篇短篇小說,6部長篇小說等佳作,影響力驚人。

莫泊桑是現實主義批判作家,描寫普法戰爭中小職員,底層女性,農民悲慘生活的常態,表達對戰爭的憎恨,人民的同情,諷刺小職員間爾虞我詐。

他的故事放在過去充滿悲劇色彩,留給後代的我們不乏現實意義。

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人活在希望之中,破滅了總會有新的產生

02

人物:以小見大,揭開大社會的醜惡面紗

魯迅先生認為短篇小說的優點是“只頃刻間,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之所以能引人入勝,正是如魯迅說的以小人物日常小事去雕琢,呈現大社會的現狀。

莫泊桑筆下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小人物,有職員、流浪漢、妓女、等,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備受欺凌毫無社會地位和人生權利。

在人物的塑造繼承了其“客觀而無動於衷”的人物創作風格,這個風格主張客觀的再現現實生活,生活是什麼樣就怎麼樣寫,反對對主觀感受的描寫。

他的作品很少對人物進行深刻的解說,而是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神態把人物的心裡展現,以客觀、 真實、自然的方式刻畫人物個性。

《羊脂球》就是這樣的一個作品,在講述九人幫和羊脂球逃離普法戰爭戰區,在馬車中飢餓的9人得到援助,馬車被普魯士人扣下時,卻顯示另一副嘴臉,把羊脂球當做犧牲品,羊脂球為大家做出奉獻後,換來的是階級人士的蔑視。

大家一旦認出了她,那幾個正派女士便放肆地交頭接耳,評點議論了起來,說什麼“婊子”啦,“社會恥辱”啦,等等。雖然是竊竊私語,但聲音很高...

莫泊桑採取前後的心理活動言語行為對比將普法戰爭期間的資產階級的醜陋揭露出來,羊脂球作為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她的經歷剛好反應了大社會的本質。

除了寫普法戰爭,寫小職員的《項鍊》裡描述馬蒂德爾的心裡慾望時,從有錢的朋友那裡回來後,看到別人日子過得好,就哭泣好幾天樣子來顯示她的心裡過程。這樣一種客觀、冷靜的語調敘述更貼近生活,把平淡無奇的表現得觸目驚心。

她有一位有錢的女友...她不願意再去看望這位朋友。因為,每次回來她都感到內心不平衡,接連的幾天,她都要傷心、懊悔、絕望、痛苦得整日哭泣。

莫泊桑能把小職員們、 妓女和下層勞動者描寫的栩栩如生,居於她長期在普法戰爭在教育部任職,親身目睹小職員工作生活、喜怒哀樂和常年遊走在妓女身邊對她們的生活也瞭如指掌,印證了那句藝術源於生活的含義。

作者對小人物的描寫帶著現實主義的悲劇色彩,更多的是對戰爭黑暗、資產階級的醜惡批判,對底層人民的同情。


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人活在希望之中,破滅了總會有新的產生

03

故事:陡轉的結局,跌宕的情節,細膩的文字表達小人物的戲劇命運

莫泊桑的故事編寫最明顯的特徵:意外的故事結局、故事的技巧結構和細膩的文字技巧。從而將自己的情感隱藏在文本里。

①出乎意料的故事結局

莫泊桑認為生活是由最相異,最意外,最相矛盾,最不調和的事物組成。所以,他的故事結局的精心設計,成為文學界研究對象。除了我們熟悉的《項鍊》,《項鍊》的姐妹篇《珠寶》結局就是很意外的。

《珠寶》講述了一位科員朗丹發現妻子收藏的“假珠寶”是真的之後的心理轉變。朗丹曾覺得是自己擁有幸福家庭,妻子肺炎去世後,發現妻子愛不釋手的假珠寶是真的,“真與假”在一瞬間全部對換了位置,假珠寶變成了真珠寶,真誠的愛情變成了虛假的愛情的故事。

故事結局採用類似戲劇舞臺上的陡轉、驚變使故事結局發生意想不到的逆轉,實際也是作者不斷對命運的反問,“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作者目的並不是肯定或否定哪一個瑪蒂爾德,而是藉此強化了連人物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命運戲劇性。

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

莫泊桑短篇小說常常給人親切自然的感覺,在似乎平淡的敘述中,早已埋伏了精心設計的妙筆,緩慢進展的情節技巧使文章迅速推向高潮。

《我的叔叔于勒》講述的是“我”家和叔叔于勒的淵源。于勒年輕是揮霍人生,導致人財兩空,被掃地出門,成為眾人眼中的流氓。他到美洲後發了財,想到償還欠“我”家的錢,自此全家人對他滿懷期待等待他歸來。然而在一家人出國遊玩時,在船上遇到一個神似於勒賣牡蠣的蒼老中年人,後經船長證實他就是于勒,全家人知道後,怕惹上新的麻煩,不動聲色地改乘聖瑪洛船回來,拒絕與其相認。

而我的叔叔于勒,一直經過家不敢回,就是不想去麻煩別人。而我對於叔叔有著悲憫之情,偶然又合情合理的情節,將故事的韻味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這種情節上巧,在《項鍊》也很明顯,項鍊在馬蒂爾德最開始時候掉,在她因掉項鍊欠下債務還清後,知道是假的,透露著作者故事情節把控的巧妙,真假項鍊的映襯,藝術與生活的結合讓文本更具藝術魅力。


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人活在希望之中,破滅了總會有新的產生

③文字上的細膩寫實技巧

莫泊桑認為,客觀的作家不嚕囌地解釋一個人物的精神狀態, 而要尋求這種心靈狀態在一定的環境裡使得這個人必定完成的行為和舉止。

經過福拜樓的言傳身教,使得莫泊桑在文字上達到傳神的地步。他的成名作《羊脂球》就含有許多精彩的細節描寫。

在描寫剛出場的羊脂球時,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把人物的身形,臉部手指的細節描述得逼真生動細膩,人物塑造鮮明而深刻。

她個頭矮胖,渾身圓滾滾的,肥得油脂流溢,連一根根手指也是肉鼓鼓的,只有每個骨節周圍才細一圈,皮膚緊繃而發亮,像一串短香腸...她的臉蛋像一隻紅蘋果,又像一朵含苞欲放的牡丹花,臉蛋上部,兩隻美麗而烏黑的眼睛閃閃發亮,四周圍著一圈又長又濃的睫毛,而睫毛又倒映在眼波里...

文字細節上的韻律,有力地深化人物形象特點。

讀完莫泊桑的小說,意外的結局、巧妙佈局和細膩的文字表達,引發讀者強烈的共鳴,以小說的人物行為心理反應當時生活的現狀,莫泊桑也在告訴我們命運是捉摸不透的,結局總是很意外。生活就是變幻莫測啊,區區一件小事,就足以斷送你的一生,或者救你脫離絕境。

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人活在希望之中,破滅了總會有新的產生

04

深意:生活永遠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得那麼

莫泊桑一生備受非議,因為家庭和個人原因他的悲觀主義更甚福拜樓。

著名作家柳鳴九曾評價莫泊桑,說他在自己的短篇裡,總是滿足於敘述故事,呈現圖景,刻畫性格,而很少對生活進行深入的思考,在現實生活是一個思想境界並不高的公務員,對現實生活的認識也並不深刻。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泊桑一生雖槽點不斷,他能堅持自己成為法國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在人生最後十年,身體抱恙的情況下創造出別人一生沒有辦法創造的文學財富。他的小說沒有深奧的辭藻但是對社會的陰暗面的批判卻一針見血,再者他的作品也達到相當的深度。

經典作品《羊脂球》、《項鍊》、《我的叔叔于勒》等被納入教育課本中,呈現極好的教育價值。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方面傳達了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另一方面,引導人的心要有溫度,重骨肉情意的思想情感。

《兩個朋友》中莫里索先生和索瓦什因普魯士戰爭入侵後,懷念久違的愜意生活,帶著幾分醉意出城釣魚,一路譴責普魯士的暴行不幸被普魯士人捉住,逼迫他們說出進城的口令。兩個人頂住了一切壓力,相互鼓勵回憶垂釣的美好相互告別後依偎在血泊中,光榮犧牲。

莫泊桑筆下大多數小人物雖帶著悲劇色彩,《兩個朋友》對戰爭的無情表示了厭惡,更多的也是渲染普通人的純真友情,人性的美。其中隱藏作者對自己生活的情感,也希望給予讀這本書的人不僅感受到生活的殘酷還能感覺到生活的亮色,給到讀者心靈的慰藉,以救贖那漸行漸遠逐漸世俗化的靈魂。

就讓他在《人生》中寫道:生活永遠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得那麼遭,無論是好的,還是糟的時候都需要堅強。

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人活在希望之中,破滅了總會有新的產生

結語:

在《莫泊桑短篇小說集》裡,莫泊桑以以小見大挖掘社會的現實;拋掉主觀想法,不摻雜個人情感客觀的表達故事本身,更真實的展現了自己的情感;貼近生活細膩的文字描寫;構思巧妙的情節,簡短的故事不乏妙趣;人物形象的個性化鮮明種種,為小人物的悲劇生活中增添了幾分人性思考。

人生活在希望之中,一個希望破滅了或實現了,就會有新的希望產生。面對困境,有時,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可以咬著牙走很長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