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讀書:你也是“控制型”家長嗎?

(本期主播:左麗)

親子關係中,不停地催促孩子“快點起床”、“上學要遲到”、“不要丟三落四”的父母比比皆是,很多時候,父母會辯解:我不是要求孩子有多優秀,只是希望他能做到正常孩子能完成的任務而已。父母之所以如此焦慮和情緒不可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心目中存在這樣一個“正常孩子”的模型,與之相比,自己的孩子處於很落後、很有問題的境地。那麼,正常的孩子到底存不存在?今天的《為你讀書》,通過《做對“懶爸媽”,養出“省心娃”》這本書,為你解答。

为你读书:你也是“控制型”家长吗?

首先,請各位家長反問自己:早上起床你會想要賴一會兒床嗎?你早上有時候會有起床氣不想吃飯嗎?你在開會的時候,特別是開無聊的會時,會不會開小差?你回到家第一件事情是不是 也很想癱倒在沙發上休息一下?

大部分家長會很誠實地回答:是的。

那你覺得你自己正常嗎?

其實,這些父母看不慣的行為,恰恰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就像老師佈置的作業,學生都會做,那就失去了做作業的價值。正是通過孩子作業做錯,老師才知道還有哪些學生哪一部分內容沒有掌握,這樣老師才能在下一次課程中有重點地幫助孩子掌握知識,孩子也能知道自己需要在哪裡努力。這是學習的正常過程。

大部分的父母對孩子的糾錯常常是在“想當然”的基礎上,覺得孩子應該這麼做,不照著自己說的做,就是錯了。這些錯誤常常並不是孩子故意犯的,而是由於父母不瞭解孩子的成長,把孩子成長的正常過程看成問題而導致的。

在這種關係的互動中,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慢慢對父母關上心門,很多事情都不願意和父母說,在父母最應該發揮影響力的青春期,他們不僅說不上話,而且連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和做些什麼都不知道,甚至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父母和孩子成了敵人,孩子專門做父母不喜歡的事情來挑戰父母的權威。還有少部分孩子成了 “媽寶男”“媽寶女”,沒有主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大學畢業後的每一步發展依然需要父母操心安排,而且他們把這種成年後的依賴看作理所當然。

如何打破這種循環?這是我一直以來做中國城市家庭教育研究的一個重點。對此,學術界的共識是:孩子的問題大部分都是父母的問題。要改變這種循環就要從父母改變認知開始。

催促和糾錯的實質

不斷催促和糾錯的實質是: 控制,控制孩子的成長,讓他們在家長認為最佳的道路上發展。只是有的父母會用比較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控制,有的父母會用看上去比較開明的方式控制。

比如父母經常會給孩子各種選擇,問孩子:你想要吃蘋果還是香蕉?如果孩子說:“都不要,我要吃冰激凌。”父母馬上就會舉出吃冰激凌的各種壞處,不允許孩子吃。表面上,我們是給了孩子選擇,但其實是讓孩子挑一個我們給的選項,這背後依然是控制。

有句話說: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的愛是為了分離。因為父母的愛的目的是讓孩子將來能自己找到發展的道路,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向前進。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走父母認為的好的道路,以父母希望的方式前進,那麼這種愛就不再是支持力量,而是一種控制。

“對錯”是一定的嗎?

我並不認為家長不能指出孩子的錯誤,不能催促,而是反對不反思的糾錯。實際上,就算是正確的軌道,偏離了又怎樣呢?慢慢繞個遠路還能找回方向就可以啊!甚至也許條條道路通羅馬,也許孩子自己找的軌道也挺好,雖不能通向羅馬,但是通向上海也很好啊!

所以,父母其實需要經常反思:我一定是對的嗎?

對錯本身是需要思考的。

比如大人說話,孩子喜歡插嘴。很多父母會覺得這是一個糟糕的習慣而堅決制止。但實際上,這是孩子希望參與到日常生活中來,渴望能和父母一起平等討論事情,也是他們對自己以外的世界感興趣的表現。

社會學認為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到“後喻文化”社會,也就是說:農業社會是“前喻文化”社會,晚輩向長輩學習,老人的經驗非常管用,具有權威性;工業社會是“中喻文化”社會,年輕人和老人的知識都有一定的用處,學習更多地發生在平輩中;而智能時代是“後喻文化”社會,老人的經驗和知識不一定管用,反倒是年輕人的知識和技能引領社會發展,長輩不得不向晚輩學習。在這個意義上,當父母一直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希望能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孩子的時候,很可能反倒影響了孩子的進步與發展。

所以,孩子喜歡玩遊戲不見得一定是壞事,這也是他們成長的一個方面(當然,前提是在用眼健康的情況下);孩子喜歡一心多用,不一定是不專心的表現,可能是這個時代就需要這樣的人才;孩子具有更強烈的平等意識不一定是叛逆,因為平等是未來社會的通用法則。

为你读书:你也是“控制型”家长吗?

《做對“懶”爸媽 養出省心娃》

沈奕斐 著

中信出版集團

【內容簡介】

為人父母,“懶”之有道,方向準,方法對,父母輕鬆,孩子省心!復旦沈奕斐博士分析總結1000個家庭案例,結合中國家庭教育現狀、猶太家庭教育理念與哈佛大學多元智能概念,提出一整套系統、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助力化解中國父母教養困境。

为你读书:你也是“控制型”家长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