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怎麼陪孩子玩遊戲嗎?看完《遊戲力》我學到這些。

人們總是建議父母,要放下工作和手機,多陪孩子。

但是然後呢?一坐到孩子旁邊,就會發現,他的遊戲玩久了你覺得無聊,你的遊戲人家壓根沒興趣。“陪”只是一種形式。

帶著這樣的困惑,我看了《遊戲力》這本書。看過之後發現,這本書跟我期待的並不一樣,不過卻給了我十足的驚喜。

《遊戲力》的英文書名,其實叫《playful parenting》,完整的翻譯應該是“基於玩耍式遊戲的教養方式”(以下簡稱“遊戲教養”),所以,它並不是簡單的教你怎麼帶著孩子玩玩具、做遊戲,而是把遊戲應用到養育中來。

作者來自美國,叫勞倫斯·科恩,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遊戲治療師。

你知道怎麼陪孩子玩遊戲嗎?看完《遊戲力》我學到這些。

科恩說,女兒喜歡玩一個遊戲,就是在他要發火的時候,說:“我們來假裝,我是你女兒,你是我爸爸,然後你在生我的氣。”

科恩一想,這不就是事實嗎?還假裝啥啊。但是,一旦真的進入了這個遊戲,他發現自己的怒火就不見了,兩個人都嬉笑顏開。

一個遊戲把一觸即發的瞬間拉回來,緩解了緊張氣氛,增加了彼此的親密感。孩子真的是天生的遊戲家。

我們大人面對同樣的問題時,想的常常是,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會不會引起孩子的不良習慣,會不會阻礙孩子的未來發展……

這固然沒錯,但很多時候,我們把教育的目標盯得太緊,就會忘了,“教育是人與人的互動,如果拘泥於條條框框,可能就忽略了最基本的人類情感的力量。”

親子關係本就應該是溫暖的、快樂的,和孩子之間緊張對立的關係根本偏離了我們的本意。

你知道怎麼陪孩子玩遊戲嗎?看完《遊戲力》我學到這些。

當然,問題還是要解決的。所以“遊戲養育”,大概就是,用各種遊戲的方式、幽默輕鬆地去處理孩子的問題,場景包括但不限於,做家務、運動、做作業、看電視、定規矩……等等等等。

而且,科恩也確實通過遊戲,解決了黏人、哭鬧、對抗、打人、膽小、缺乏學習動力等各種各樣的問題。

首先申明,我並不認為,遊戲是百憂解,但是,playful parenting可以給很多血壓過高的父母一點啟發,除了吼叫和耐著性子共情、講道理,教育孩子還可以有什麼可能性。

這篇文章裡,我主要對遊戲力的核心觀念和方法進行梳理和展示。

安全感和自信——“根和翅膀”的比喻

用遊戲解決育兒難題,容易給人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感覺。其實,“遊戲教養”恰恰是從根子上解決問題。

科恩博士有個很棒的比喻,家庭教育很重要的兩個方面:一是像養植物一樣,給孩子澆水,讓他的根扎得更深;二是像養小鳥一樣,幫孩子強壯翅膀,讓他能展翅高飛。

孩子和父母親密聯結,那種安全感就是根;而自信和力量,就是翅膀。

遊戲建立親密聯結


什麼是聯結?“聯結”這個詞在書中被頻繁提起,聯結是一種狀態,它來自兒童心理學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簡單講,就是嬰兒將母親作為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心理學家稱為安全堡壘(secure base),孩子和父母親密互動,從而不斷獲得安全感。

有充分安全感的孩子情緒穩定,充滿熱情,做事時能集中注意力,而且更積極地看待自己和世界。

焦慮、黏人、退縮的孩子,往往就是缺乏這種安全依附感,有些孩子則會通過打人、要挾、欺騙來釋放這種不安。

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方法就是,通過遊戲建立聯結。因為遊戲是孩子的語言,講再多道理,可能不如玩一個遊戲。

有一個3歲的小朋友豆豆,非常黏人,容易煩躁。每次媽媽出門,都要上演一場拉鋸戰。

有次,這個媽媽想要出門打網球,豆豆又來抱住她的腿,哭鬧著不讓走。媽媽解釋:“這是媽媽的運動時間,媽媽會回來的”,但絲毫不起作用。

這時,媽媽突然想到了遊戲方式,就把豆豆抱起來,說:“好了,我不去打球了,我要跟你在一起,一起睡個午覺。多舒服的枕頭啊!”然後打一個大哈欠,趴在孩子身上,打起呼嚕來。

豆豆笑了起來,把小手捂在媽媽嘴上,不讓媽媽打呼嚕。媽媽假裝醒了,四處張望,問:“我的寶寶呢?怎麼不見了?這個枕頭怎麼肥嘟嘟的。” 然後繼續趴在孩子身上睡覺。

豆豆咯咯笑了一陣子之後,把媽媽推了起來,說:“媽媽,走吧走吧,你快遲到了!”最後,媽媽和孩子在門口擁抱再見。等回來的時候,孩子已經畫好了一幅畫,畫裡,媽媽正揮舞著一把巨大的球拍。

在這個遊戲裡,孩子感受到了和媽媽的親密聯結,當他內心感到滿足,才會放下焦慮和對抗。

這樣的情感交流方式多麼自然舒暢啊,就好像呼吸和走路一樣。

你知道怎麼陪孩子玩遊戲嗎?看完《遊戲力》我學到這些。

最近,我娃喜歡和我玩一個遊戲。我坐在地墊上的時候,他會轉身背對我,向後慢慢倒退,等靠近我的時候,一屁股坐下來,這時候,我要穩穩抱住他,他就在我懷裡笑起來,還會側過頭,拿臉貼我的臉。有時候,要連著玩很多次。

這個遊戲小的不起眼,他覺得有趣,可以練習倒退走和坐下。更重要的是,他喜歡坐下的時候媽媽一把摟住的感覺,那種親密和安全的依戀。

作為媽媽,我也很喜歡這個遊戲,他無條件的信任,他小小胖胖的身體砸進我懷裡,都讓我感到幸福。

科恩說,日常生活中,任何一個遊戲都是聯結的開始。當孩子假裝開槍打你的時候,你就配合著誇張的倒下;當孩子在你床上蹦蹦跳跳招引你的時候,你就假裝要去抓他;躲貓貓、捉迷藏、木頭人……太多了,你們收穫了歡聲笑語,也發生了親密的聯結。

遊戲培養自信


“自信”的孩子獨立、有主見,有探索精神,敢於自省,敢於挑戰,抗挫折能力強……這大概是每個父母的願望吧。

競技類遊戲,特別適合用來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借一場簡單的遊戲,既讓孩子享受,又提高他的能力,再培養一點鬥志。還要他在贏得時候有風度,輸的時候有氣量。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應該如何做呢?

整體進程,是從讓他們贏開始,然後逐步提高難度。具體的把握則需要跟著孩子的節奏走。

比如,孩子說“真沒意思”或者“你剛才是不是讓著我了?”你可以回答說:“我是沒有用盡全力,我是不是應該再使點力,不能老讓你贏啊?”然後根據他們的反應,做進一步調整。

你知道怎麼陪孩子玩遊戲嗎?看完《遊戲力》我學到這些。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

5歲的小凱文剛開始學踢足球,科恩第一次跟他玩,他說:“慢點哦,我只是一個幼兒園的孩子。”科恩從中得到的暗示是——小凱文不想挑戰太大,他想得到自信,所以就讓凱文得分,自己一球未進。

後來,科恩嘗試加強防守,小凱文變得有點緊張。他說:“停!”科恩就停住不動,等著小凱文把球踢進球門。科恩假裝生氣:“我停著不動,怎麼防守呢?”小凱文說:“這是規則,你要一直停著,等我說動,你才可以動。”科恩也是聽話照做。

終於,小凱文開始主動讓科恩控球了。科恩仍然表現的很笨拙,假裝不會運球,讓小凱文趁機把球搶走。小凱文樂翻了。

這樣玩了一段時間,小凱文再次進入科恩的防禦區。不過,這一次他沒有讓科恩停下。科恩感覺到,小凱文的信心增長了,而且他想要真的突破科恩的防守得分。

整個過程中,科恩一直都跟隨著小凱文的節奏。在這樣的遊戲裡,孩子感覺到安全且自信。

科恩說,因為小凱文是剛接觸足球,而且運動細胞不太行,所以才會用這樣的策略。換一個孩子,如果本身已經是運動小達人,急切的想要提高技術,那他可能就會加大挑戰。總之,要從孩子身上找到線索和提示。

關於輸贏

在競技遊戲中,常有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孩子太看重輸贏。要解決“看重輸贏”的問題,可能得先從父母自己入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減少批評的聲音。

有時候,孩子只是玩個滑板車,或者練個投籃,家長們也忍不住比較和批評。

比如:

“你這麼滑不對!怎麼又忘了!……人家學一天就會了,你還不會!”

“你看樓下小寶投的多準,好好練,咱們下次要比過他。”

這樣的批評不僅對孩子沒有任何幫助,還把遊戲的樂趣徹底變成了輸贏的負擔,孩子的信心也是這樣喪失的。

科恩提供了一個小遊戲:“勝利和失敗”的遊戲,或者叫“輸贏遊戲”。

比如扔硬幣,規定正面是贏,反面是輸,如果贏了就要跳一段勝利之舞,輸了就要表演死亡場景。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開腦洞,隨意設置輸贏的條件和獎懲。

這個遊戲架空了“輸贏”的意義,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了遊戲過程中的快樂體驗,能對孩子的輸贏觀念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為自己充電

在書的最後,科恩提出了“父母為自己充電”的建議。這確實是很多父母所需要的。

現代養育對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父母自己也是人,也有情緒和需求。這就產生了一種矛盾,似乎孩子和父母的需求,永遠無法達到平衡。

明明心裡很累很煩,哪有心情遊戲呢?難道父母就只能壓抑自己的需求,強打精神陪孩子嗎?

科恩說,我們可以找一個方法為自己充電,把眼淚哭出來,把緊張的肌肉鬆弛下來,把害怕和擔憂放下來。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找一個能尊重和理解你的人,互相傾聽和傾訴,可以是配偶、朋友,或者其他爸爸媽媽。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大家都有過同樣的經歷,不止自己一個人被孩子氣瘋,也有時候,我們知道原來自己那麼在意的事,別的父母是那麼放鬆的看待。

不管是聽還是說,當我們真誠地分享彼此的思考、感受、困境和秘密的時候,壓力就在無形中釋放了。

這時候再回去面對孩子,你就有更多能量和熱情了。

你知道怎麼陪孩子玩遊戲嗎?看完《遊戲力》我學到這些。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遊戲力(遊戲養育)的核心,我會在我的養育體系裡引入這個部分,通過不斷的實踐來更深入地學習遊戲養育。

在豆瓣,看到有人整理了書中所有遊戲的彙總,我也收藏了。

但我更相信,遊戲力的精髓,是一種智慧,願意用一顆童心來陪伴和理解孩子,願意用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的繁瑣,而這樣的父母也是有活力且有趣的,希望我也可以成為這樣的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