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房子”-大屋縮影背後的時代痛感

“小說”對我們來說都不陌生,有人說,小說給人的感覺就是即便你坐在屋子裡,也能感受到牆外那朵花的美麗和芬芳。小說從專業名詞解釋來講是通過塑造人物、講述故事、描寫環境等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

任何作家,不論他對自己身處的地區和文化傳統有什麼想法,他都是這一地區和文化傳統的產物,他的思想和創作背景都免不了受到這些外部環境的影響。比如威廉.福克納的作品《喧譁與躁動》就生動地展現了作者身處的美國南方的歷史變遷和年輕美國的滄桑。《寂靜的房子》也是如此,展現了作者奧爾罕.帕慕克生活的環境,通過一家五口的回憶來反映當時土耳其的社會生活。


“寂靜的房子”-大屋縮影背後的時代痛感


就像帕慕克本人所說的那樣,通過小說,“我是在思考一個社會、一群人、一個國家。在現代社會、部落和國家,人們通過閱讀小說進行著他們最深刻的思考;通過閱讀小說,他們得以探討自己究竟是誰。就算我們拿起一本小說只是為了消遣、放鬆,只是為了逃離日常生活的枯燥,我們也會不自覺地回想起我們所從屬的集體、國家和社會。正因此,小說不僅言說一個民族的自豪和喜悅,還言說一個民族的憤怒、脆弱和恥辱。”

中國有句古話,叫“凡國必有史,有家必有譜”,縱觀歷史,國家、朝代的不斷更替,家族的歷史,能夠最直觀的反映出來歷史沿革,人口變遷、以及所處的社會思想環境。


“寂靜的房子”-大屋縮影背後的時代痛感

同樣是家族史,奧爾罕.帕慕克在《寂靜的房子》這本書中巧妙地運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描繪了幾個孫輩的孩子們,從大城市伊斯坦布爾來到了鄉下僻靜的房子裡,去看望年買的祖母。孩子們的祖父在20世紀初期因為政治鬥爭離開了伊斯坦布爾,和妻子法蒂瑪一起住在了一個叫做“天堂堡壘”的鄉村別墅裡,他打算寫一部個人的百科全書來緬懷失去的歲月。而當孩子們來臨之後,一時間,這座平常看似寂靜的房子裡充滿了喧鬧。也由此展開了撲朔迷離的故事。通過這些人幾天的交叉自述,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著著外人不為人知的悲傷和痛心之處。

《寂靜的房子》中共有五個人參與了敘事模式,其中主人公塞拉哈庭和女僕的私生子雷吉普。妻子法蒂瑪和他們的兩個孫子,長孫法魯克和弟弟麥廷,以及他們的一個遠親,殺人犯哈桑。作者再通過描述他們內心獨白的手法,在人物的自述中給讀者構建了個家族的歷史。其中法蒂瑪和法魯克是敘述歷史比較多的兩個任務,一個通過頭腦中對過去時光的追憶來完成自述,另一個則是在圖書館裡天天埋頭查閱檔案資料,從閱讀和摘抄中追尋所謂的“迷霧後面的陸地,”而年輕人哈桑和麥亭則承擔了對現實和未來的構想。比如哈桑自述道,“我希望發生的事情正在緩慢地發生著,而發生的時候卻不像我所想象和期待的那樣發生,所有的事情就是要激怒我似的緩緩而來。”而侏儒私生子雷吉普則充當了溝通曆史和現實的一個橋樑。在閱讀中我們會發現,老人承擔的是對過往之事的回憶,而年輕人則更多的通過腐朽的過去期待未來的光明。


“寂靜的房子”-大屋縮影背後的時代痛感


除此之外,《寂靜的房子》通過幾個視角,藉助主人公的思想與行為來表現,一間安靜的房子,裡面的人們的生活卻是喧囂的。看似平靜的表面隱藏不了背後的喧囂與躁動,這種感覺有點像美國作家福克納的《喧譁與躁動》,作者以無限悲憫的心態描述了康普生一家的受難圖,老康普生先生一生遊手好閒,他的妻子為人冷酷貪婪,長子昆丁抱住南方的舊傳統不撒手,次子又隨了母親的個性,同樣的冷酷貪婪,三兒子還是個白痴,長子昆丁身上展現了南方人的傳統思想,他將家庭榮譽作為至死不渝的信念,並將家庭榮譽與親生妹妹的節操聯繫在一起。就像《寂靜的房子》中,法蒂瑪是一個傳統的穆斯林女性,他對自己丈夫的先進觀念無動於衷,儘管丈夫不厭其煩地向妻子灌輸,最後法蒂瑪由漠然以對轉為厭惡,凡是丈夫認為進步的,她都認為是邪惡的。兩人關係勢同水火。最後,丈夫塞拉哈庭拋棄了自己的妻子法蒂瑪,尋找新的情人,於是我們看到小說中法蒂瑪的瘋狂報復,看到法蒂瑪用柺杖打殘了塞拉哈庭的兩個私生子。這一場暴力直接導致了丈夫的徹底離去,甚至連接受先進西方思想的親生兒子也對法蒂瑪加以指責。

在寂靜的房子裡,我們看到的是新舊文化交叉下的人物衝突,對立,看到了在不同思想浸染下不同觀點的交叉,甚至演變成了不可挽回的暴力事件。作者帕慕克用自己冷靜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幅暴力場景,甚至是處於暴力衝突下人對“創傷”的回憶。這點我們同樣能從福克納的《喧譁與躁動》中得以感同身受,福克納對主人公昆丁頗具同情,昆丁的人物設定也表現出他對南方文化的深刻感情。而同樣的試圖掙脫傳統觀念來追求自由的妹妹凱蒂,卻是在傳統觀念下的犧牲品,表明了淑女觀念在新時代的衰落。

很多人提到土耳其這個國家的時候,首先反映在腦子裡的都是神秘、恐懼、動盪這一些詞語,總而言之是一種和“憂傷”無關的情緒。曾經光芒萬丈的奧斯曼帝國帶給後人的是無邊的驕傲。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無論面向東方還是西方,都是自信的。通過奧爾罕.帕慕克的小說,我們才能在其中感受到一縷“憂傷”,“呼愁”是土耳其語言裡的“憂傷”。傳說在《古蘭經》裡,先知穆罕默德指妻子哈蒂潔和伯父塔裡湧的那年為“憂傷之年”, 證明這詞是用來表達心靈深處的失落感。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我們還是要從當時的歷史社會去追根溯源。

在《寂靜的房子》中,經常可見作者帕慕克隱藏在文字中淡淡的哀愁,比如“生活是單程旅行,一旦結束你就再也無法重新來過了。”“沒有人直到自己的生活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你一直在等著,而當它,從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的時候,你卻在思考著很多有關它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的問題。”你會發現,在人物自述或者是描寫人物活動的時候,偶爾穿插著這樣的對話,就是帕慕克借書中主人公之口,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想法,某種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