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業銀行線上平臺運營的“道”與“術”


中小商業銀行線上平臺運營的“道”與“術”


作者單位:瀘州銀行科技創新中心


一場突如其來疫情讓更多銀行的客戶走向線上平臺尋求隔離服務,也再次把銀行線上平臺建設提到了重中之重的戰略位置上。實際上,線上平臺的重要性,我們一早便知。人們消費行為習慣的改變(受眾群社交化、媒介移動化、用戶需求個性化),敦促著行業的不斷轉型。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直銷銀行、微信銀行、“開放銀行”到最近以建行為代表推出的雲工作室,各類銀行類線上平臺層出不窮的建立,但卻又大多僅僅停留在“平臺的搭建”這個層面上,卻未能通過專業化的運營來真正達到提升“品牌力”和“銷售力”的初心。


從時下銀行各類線上平臺現狀出發,如何結合熱點案例,從“品牌思維”、“遊戲思維”“電商思維”、“數據思維”、“網紅思維”這些“道”的角度重新規劃線上運營的“術”,突破中小銀行線上發展窘境呢?


一、線上平臺如此多,卻好像陷入了同一個怪圈


1、百花齊放,百花一個樣。


線上平臺同質化嚴重,不管是微信銀行還是手機銀行,大多線上平臺倘若遮住logo,無論從長相還是功能上都相差無幾。連客戶經理自己可能都不清楚,客戶為啥要選擇自家的線上平臺。


2、大多被遺忘在手機裡不再想起


在客戶辦理業務或者參與活動的時候,線上平臺也許會被動的訪問那麼一下。如果某天清理手機內存,覺得佔地方可能就直接刪了,更別指望什麼日活月活了。


二、戲唱不好換臺子也沒用,強化運營才是逆轉關鍵


1、忙著追“風口”,卻只停留在“表面建設”。


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我們可利用的線上工具也越來越多,直銷銀行、微信銀行、手機銀行、雲工作室……一出現新的工具,我們便能迎頭趕上,但卻總陷入一種“不做不行,做了又哪裡沒對”的尷尬處境。就像從估值8億美元到負債16億人民幣,只用了16個月時間的淘集集,它從線上模式、活動打造到引流玩法大多模仿拼多多的外在形式,卻因不具備拼多多的內在運營邏輯,生生演變成一場“燒錢大秀”。“風口”要追,但怎麼在風口上建立屬於自己的王國,可不是建造個小宮殿而已這麼簡單。


2、客戶消費行為的轉變,要求線上平臺從建立伊始就應以新思維進行專業運營。


問問身邊的朋友,特別是年輕的朋友,他們對銀行產品的敏感度真是越來越低了。除非在產品特性上有什麼相當突出的利益點能吸引到他們的注意,一般情況下,他們更傾向於購買已經締結了信任關係的品牌產品。而與此同時,大多銀行線上運營又被產品思維禁錮,拼命在“收益率”上做文章,奈何銀行產品受到多方面牽制,很難打造出真正鶴立雞群的高收益產品。


以傳統思維做線上運營,那是從根本上斬斷了跟客戶建立關係的可能。


三、線上與線下的結合中小商業銀行也許更有突圍的機會


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給中小銀行以機遇。中小銀行離客戶最近,同時大多具有社區化服務根基,更有利於消費者精細化運營。


幫助目標客戶解決現有的問題,給目標客戶提供與眾不同的體驗,激發潛在顧客的隱性需求,給顧客提供獨到的價值等等佔領用戶心智的手段,都建立在對客戶個性化需求的充分挖掘上。相比之下,中小銀行更有機會了解所在的區域人們的生活習慣,瞭解他們真正的目標和需求,並及時做出響應。通過專業化的分析手段和運營,中小銀行線上轉型效果必然更顯著。


四、轉換思維,用專業的手段提升


1、銀行線上運營,需要品牌思維。


(1)充分發揮中小銀行比較優勢,以特色定位。


千人有千面,銀行的線上平臺卻是千篇一律,起碼客戶看不出來啥區別。歸根到底,是沒有樹立差異化定位的思維,跟著所謂的“風口”走,卻大多是照虎畫貓、不知所謂、貪大求全。


充分挖掘主要覆蓋用戶需求,建立品牌特色,給客戶一個能簡單描述的、選擇你的理由。


比如,某銀行主要目標客戶為本地客戶,那麼跟其他銀行比較起來,優勢可以立足在“更瞭解本地用戶”這一塊,那麼延伸出來的就是從平臺形象、產品打造、活動創建到品牌宣傳的一系列差異化。


(2)根據個性化需求,打造個性化內容。


線上平臺的競爭大多還停留在產品之間的競爭思維,而各家銀行產品的打造又十分類似,在如今的碎片化時代,用戶很難會去縱向瞭解一家銀行不同產品的優劣與搭配,更不會去橫向比較各家銀行花樣產品的不同。於是,根據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內容打造,就變得十分必要。


比如建行的雲工作室,既然打造了多個不同客戶經理專屬工作室,就完全可以針對不同用戶群體、不同用戶需求設置對應的客戶經理角色。假設你作為一個不懂理財的年輕客戶瀏覽建行線上平臺,看到專門為存款不多的“理財小白”解決問題的客戶經理張三,你肯定有找他的衝動。


這個道理其實就像是掛專家門診,頭暈肯定希望找“專治頭暈20年”這樣的針對性表述,而不是挨個去閱讀整個醫院的醫生簡歷。


同時,個性化的內容建立,也給品牌宣傳帶來了獨特性的素材,一舉多得。


(3)洞察客戶需求,建立營銷閉環。


另外一個基本思維的改變是,線上平臺不該僅僅被當做服務渠道,同時也可以是獲客利器。用戶習慣在哪裡,營銷的主陣地就該在哪裡,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組合營銷策略,把營銷過程延伸到線上運營的各個環節。


疫情期間,一些手機銀行APP就融合打造了口罩預約、尋醫問診等民生場景,其中濰坊銀行還與阿里合作,在支付寶內嵌入“濰銀愛心平價菜”功能,就像在銀行的線上平臺嵌入了一個“超市”,直接把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搬了進來。也有銀行在嘗試探索在線課程服務,這些生活場景的打造,看起來跟銀行沒什麼關係,卻能實實在在帶動銀行app自身的活躍度,同時真正吸引到不少新客。


(4)說客戶緊需的話,說客戶聽得懂的話。


實實在在瞭解你的客戶,為什麼沒下載,下載了為啥不用,把這些一一對應的找出解決辦法。


比如,某地方銀行在一定區域內,面向的客戶大多是留守老人,他們很難懂你那套科技玩法,用他們聽得懂的方式告知,就像疫情期間多具特色的各地大喇叭廣播一樣,這也正是中小銀行的優勢所在。搭配一些話題來推廣,搞不好還會有“出圈”(運營事件營銷的手段,完全進入大眾視野,甚至激發大眾UGC的產生,不侷限在小圈子裡)的機會。


2、銀行線上運營,需要遊戲思維。


這裡有一個有意思的數據,就是在微信的小程序裡面,小遊戲的留存度要比普通的小程序要高很多。因此也佐證了遊戲化的運營思路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用更低的運營成本來達到運營手段;二是以更高頻次多用戶參與來保持用戶的活躍度。


所有遊戲都有4個決定性特徵:目標、規則、反饋系統和自願參與。目標,指的是玩家努力達到的具體結果;規則,為玩家如何實現目標做出限制;反饋系統,告訴玩家距離實現目標還有多遠;自願參與,要求所有玩遊戲的人都瞭解並願意接受目標、規則和反饋。


除了以上四種必備的特徵外,社交屬性和激勵制度也是十分的重要。


注意,遊戲化運營思維並不一定是要做個遊戲內置在你的平臺裡(當然,這也是個不錯的辦法,我們當下也在做這樣的事情),是要把這個思維模式貫穿於平臺運營的始終。讓遊戲般的有趣體驗和長短期利益,引發用戶的活躍、粘性和裂變。


比如針對於銀行中老年客戶線上活動平臺的打造,設定積累一定數量的短期小鼓勵,可獲得解鎖更高等級的權益,而達成這個目標需要進行簽到、學習、瀏覽產品等行為;同時在社交方面打造客戶展示自我的空間、設置不同的小圈子滿足中老年的個性愛好交流等,這些遊戲化運營的思路都能有效提高目標群體的活躍度和吸引力。


3、銀行線上運營,需要電商思維。


(1)打造明星產品,建立引流爆款。


打造明星產品,就是要讓用戶對某個產品或者某一功能有所感知。深挖或者引導目標客戶需求,前面提到的在線上平臺中嵌入超市、口罩預約等生活場景,或者建立中老年活動平臺,這些都是明星產品的打造。


一是提升用戶的活躍度,沒有做好這一點就會造成極大的用戶流失,沒有一個與客戶需求契合的記憶點,客戶就始終想不起來打開它;二也是做到品牌區隔,這裡還需要善用各種渠道、平臺活動及其他曝光手段大力推廣達到引流及宣傳的效果。


(2)考慮用戶體驗,調整頁面功能和佈局。


我們看到電商平臺經常的更新頁面功能和佈局,但放在銀行線上平臺卻少有如此。針對用戶與產品、系統或者服務的每一個接觸點進行細緻的調研、分析,然後結合運營目標設計有用的、可用的、有吸引力的頁面,要突出一些用戶想要看到的,能吸引用戶的,對用戶而言有價值的信息。在線下客戶會很在意銷售人員的友好態度,在線上客戶同樣在意平臺對他們的“友好性”。


(3)把活動整體打造成一個IP,養成用戶訪問習慣。


確立長線目標和短期目標,據此提前搭建不斷吸引用戶、刺激用戶的活動。最近需要完成什麼KPI,就抓緊上線活動,看上去活動挺多,但實際上沒有一個提前的規劃和運營,往往不能形成持續的效果。把固定的時間或形象等與活動鏈接起來,就是把活動整體打造成一個IP,養成客戶持續線上訪問的習慣。常見的方式有把固定時間與優惠鏈接起來,作者腦洞大一點,如果某個地方一下雨,我們線上就會有新活動出現,這是不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品牌聯想?


4、銀行線上運營,需要數據思維。


(1)通過APP內數據分析,找到用戶興趣點,調整站內運營策略。


所謂數字化,最優異的特性在於我們能從數據上窺探人類行為。但銀行線上基本不太會進行專業化運營的情況下,這個工具被深深埋沒掉了。


用戶留存分析中的magic nubmer方法,是指通過分析、調研找到活躍用戶和非活躍用戶之間的行為差異,然後找到一個讓用戶變活躍的magic nubmer,通過運營和產品設計來加強引導,從而提升用戶活躍。比如:Facebook發現10天內添加7個好友的留存率高,那就要調用一切運營和設計手段,讓新用戶主動完成這個指標,達成留存。


同時通過數據分析,增加使用頻率更高的功能,改善使用頻率過低的功能,這比一窩蜂的瞎猜可能更有意義。


(2)通過每次活動數據覆盤,進行營銷的策略優化。


這個就不用多說了,線上活動的數據抓取和綜合分析,能為運營開闢出一條有效解決問題的道路。


5、銀行線上運營,需要網紅思維


銀行的線上運營能不能搭上“網紅營銷”這條快車?


總是端著千篇一律的架子、說一些套路話,客戶也沒道理放棄自己追劇、打麻將、跳廣場舞的寶貴時間,去配合表演。實際上“反差萌”屬性反而深得大眾喜愛,從代表國家態度的嚴肅新聞節目《新聞聯播》,推出的《主播說聯播》小欄目,通過活潑的、流行的、有態度的方式屢屢“喜提熱搜”,其效果可見一斑。


但,各家銀行究竟打造怎樣的網絡形象,才真正有效果呢?很多銀行盯上了抖音這個時下火爆的短視頻平臺,發現員工有什麼才藝就展示一番,想起來有產品需要推廣就安利一波,看著演劇情挺有意思就安排幾個員工出鏡……這樣的展示,真的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嗎?你塑造的網紅形象與其他品牌的真正區別是什麼呢?客戶真正能接收到的信息又有多少呢?


實際上要想打造網紅品牌形象,從平臺選擇到內容佈局,同樣需要整體規劃。


從用戶需求角度倒推銀行該打造什麼樣的網紅。


①給誰看?(受眾)先找到目標受眾。


②他們想看什麼?(內容)不同群體關注的信息重心不同,喜愛的方式也不同。


③他們希望什麼樣的人說給他們聽?(人設)


是站在同樣是用戶的角度輸出內容,讓客戶覺得自己和這個網紅是一樣而產生共鳴與信任?還是站在專業的角度為客戶解決針對性問題?或者利用有意思的劇情普及一些晦澀難懂的金融術語?做選擇的依據依然是客戶的需求。同時,人設的獨特性十分重要,差異化的定位和包裝跟建立一個品牌是同樣道理。


④他們通常在哪些平臺接收這些內容?(平臺選擇)


⑤內容發佈平臺的規則是怎樣的?(不同平臺規則差異,決定了不同的運營方式)


前面提到的針對不同用戶群體、不同用戶需求設置對應的客戶經理角色,通過多平臺產出內容,這就是一種網紅的打造。塑造專門解決理財小白問題的網紅張三,張三的主要客戶是年輕人,產出的內容自然以年輕人的喜好為主,展示平臺也要年輕化;而塑造專門為老年人做穩健理財的網紅李四,專門給中小企業做理財顧問的王五,必然又是不同的運營方案。


以上解決問題的思路絕不是分裂開把握,而是互為依託互相促進的。比如明星產品/功能的建立,同樣需要品牌思維加持,而各類活動的開展絕對離不開遊戲化的運營思維,網紅的打造同樣可以看做是一個新品牌新IP的建立。


五、與其長時間摸索碰壁錯失良機,不如搭好臺子讓專業的人唱戲


大家看到的是鏡頭前一個帶貨能力超強的李佳琦,可是一個直播間的有效運作,背後有你看不到的運營、招商、財務、美工、營銷策劃、數據分析,所謂的直播界扛把子,他並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而是一個團隊的專業協作。


而像銀行這類品牌信任感高度重要的行業,怎樣建立差異化、有人情味、符合客戶需求的線上品牌,必須要有經驗、有創意的專業團隊操刀,並配合專業部門的協作才行。


六、中小銀行制定的階段性線上運營策略的步驟


(一)頂層品牌設計


分析調研與項目規劃與建立


1、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充分了解客戶需求。本階段包含對營銷環境、市場競爭性、競爭品牌及產品的採集分析,同時也包含對一線人員的信息採集分析。


2、確立目標與定位。設置長短期目標,根據定位策略構建擁有獨特靈魂的品牌內核。


3、根據前兩步規劃,建立線上平臺主陣地。根據需要承載的內容不同,選擇最優適合載體作為輸出內容的主陣地。配合產品設計與開發搭建平臺,制定上線計劃。


(二)蓄勢策略安排


產品內測與運營規劃


收集用戶行為數據和相關的問題反饋,持續優化。


內測的同時提前制定長短期運營規劃,包括站內活動及站外宣傳等前期營銷計劃。


(三)集中爆發與持續吸引


線上平臺運營與推廣


充分執行運營規劃,根據數據與客戶真實反饋,及時調整策略。


評估宣傳渠道,整合打造宣傳推廣矩陣,線上線下聯動營銷,通過事件營銷、長短期活動、社群營銷、場景營銷、網紅營銷等多種手段,做到集中爆發與持續吸引並進。


(四)根據反饋與分析,持續優化運營。


持續展示、吸引、留住目標用戶,提高活躍度。


銀行線上平臺從大規模的建設階段業已過去,而如何讓這些平臺實現立項之初的預期,持續的運營能力的建設和提升勢在必行,從網銀到手機銀行、從一個APP到一個公號,從一個微信群到一個線上營業廳,如何讓銀行高冷的產品和平臺越來越有溫度,越來越能夠成為符合當下年輕客戶群體熱愛“網紅”,運營的“道”與“術”的探索,依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