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V》武器背後的故事——“解放者”的傳奇

在波瀾壯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湧現出了無數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武器。毛瑟98k,M1加蘭德、MP40、“波波莎”的大名早已經如雷貫耳。但在二戰中,也有那麼一些不為人知的隱秘武器,活躍在這場世界大戰的戰場上。今天,我們的主角——“解放者”就是其中之一。


《戰地V》武器背後的故事——“解放者”的傳奇

在《戰地V》中,“解放者”手槍是當某一兵種達到19級時解鎖的副武器,也是遊戲中後一種解鎖的手槍。解鎖等級高並不代表“解放者”有著超越其他手槍的性能,恰恰相反,解放者的操作完全就像是一個笑話:基礎傷害與M1911相同,彈容量僅僅有1發,裝填速度極為緩慢,可以說完全沒有任何用處。這樣的武器不禁讓人疑問,究竟是誰因為什麼樣的理由,設計出了這樣一支手槍呢?事實上,正如其名字一樣,“解放者”可是大有來頭。

《戰地V》武器背後的故事——“解放者”的傳奇

隨著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短短几個月,法國和東歐各國紛紛淪陷,到了1940年,歐洲的半壁江山已經淪陷在了德寇的鐵蹄之下。雖然失去了自己的祖國,但歐洲人民並未停止自己的鬥爭,形形色色的抵抗組織在德佔區活躍起來,拿起武器反抗納粹,展開了游擊戰。顯然,這些抵抗組織就和所有的游擊隊一樣,缺乏補給,武器彈藥更是稀缺。

《戰地V》武器背後的故事——“解放者”的傳奇

1941年,隨著租借法案的簽署,美國——這部世界上最強大的戰爭機器開動起來,向前線送去了源源不斷的軍火。這些武器除了供應給一戰作戰部隊,也同樣供應給了敵後作戰的游擊隊。但在敵佔區供應武器顯然是極為困難的,更有可能被敵軍繳獲,成了“資敵”。針對這一問題,美國人決定,專門設計一種簡陋但能夠大規模生產的武器,通過空投的方式向游擊隊員提供武器。“解放者”便應運而生。

《戰地V》武器背後的故事——“解放者”的傳奇

“解放者”於1942年研製完成,同年投入生產。“解放者”的正式名稱是FP-45,即“.45口徑信號槍”的縮寫。在所有的官方文件上,解放者都是以“信號槍”的名義出現的,從而起到迷惑敵人的作用。“解放者”由美國陸軍設計,交由通用汽車公司,以電冰箱零件的名義生產。“解放者”的生產持續了6個月,共生產了100萬把。事實上,真正用在加工上的時間很少,折算後只有11個星期。也就是說,生產每支“解放者”平均只需要6秒!同樣的,“解放者”的成本也十分低廉,每支僅需要2美元。

《戰地V》武器背後的故事——“解放者”的傳奇

“解放者”全槍由23個零件組成,槍管沒有膛線。發射時射手先打開後膛,裝入一發.45英寸手槍彈,合上後膛即可擊發。擊發後再手動打開後膛,用小棍從槍口捅出彈殼,就能裝入下一發子彈。在握把中可以容納10發子彈,打開底板就能拿出備用子彈。“解放者”包裝在紙盒內,每支槍附帶10發子彈,一張說明書和一根退彈殼的小木棍。為了讓不識字的人也能使用,說明書是連環畫式的。對於裝備精良,武裝到牙齒的德軍士兵,這樣一把“手槍”顯然是沒有任何用處的。但對於游擊隊,“解放者”卻能用來殺死落單敵人,並搶奪他們的武器彈藥。

《戰地V》武器背後的故事——“解放者”的傳奇

此外,比起實際作用來說,“解放者”更大的用處或許是心理戰。佔領軍們每天生活在“解放者”的槍口之下,自然要進行大規模的收繳。而在這一過程中的士兵就成了“解放者”的絕佳靶子。這種收繳幾乎不會有效果,卻極大的影響了敵人的士氣。

《戰地V》武器背後的故事——“解放者”的傳奇

不過,在歐洲戰場上,“解放者”卻很少被使用。根據德軍統計,大概只有1000支左右的“解放者”落到了法國抵抗組織的手中。這是因為歐洲戰場的美軍指揮官認為“解放者”根本沒有任何用處,不願意浪費時間和資源投放這種武器。大部分的“解放者”被運往亞洲戰場,例如中國和菲律賓。大約有十萬支“解放者”被運往中國,但沒有留下任何使用記錄——事實上,游擊隊也很難留下什麼紙面記錄。而在抗擊日軍的菲律賓游擊隊手中,“解放者”則起到了重要作用。

《戰地V》武器背後的故事——“解放者”的傳奇

二戰結束後,大部分的“解放者”都被銷燬。有些被融化成廢金屬,有些則被直接傾倒進海里。超過一半的“解放者”沒有發放就已經被銷燬,另一些則被回收。目前,只有少數的“解放者”保存下來,併成為了收藏市場上的熱門。


下期我將重回吃雞槍械科普正題,這期只是我愛好性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