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知識考點:教育目的 社會本位論 培養目標

【教育目的、社會本位論、培養目標】

教育目的的概念

(重點指數:2星,常考題型:選擇題)

廣義: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

狹義:國家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才的總的要求

地位: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貫穿教育活動全程

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重點指數:2星,常考題型:選擇題)

①國家—教育目的

②學校—培養目標

③學科—課程目標

④教師—教學目標

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係

(重點指數:2星,常考題型:選擇題)

教育方針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的關係

(重點指數:2星,常考題型:選擇題)

教育目的是一個國家對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要求,培養目標是根據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級或某一類學校或某一個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二者是一般與個別的關係。

培養目標必須依據教育目的來制定,不能脫離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須通過各級各類學校,各專業的培養目標來體現和落實。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

(重點指數:2星,常考題型:選擇題)

①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是確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據

②人的自身發展特點與需要

③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與價值觀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重點指數:4星,常考題型:選擇題)

宗教本位論

觀點:教育為了培養信徒

社會本位論

①觀點:

教育目的應從社會需要出發,人的發展只為服從社會,社會價值高於個人價值。

②代表人物:

孔子、孔德、柏拉圖、涂爾幹、凱興斯坦納、赫欽斯

個人本位論

①觀點:

教育目的應從受教育者的本性出發,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個性。

尊重人的價值、個性,個人價值高於社會價值

②代表人物:

孟子、盧梭、帕克、洛克、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馬斯洛、

羅傑斯

教育無目的論

①觀點: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

沒有什麼教育目的。

②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

辯證統一論

①觀點:辯證看待社會需要與人的發展

②代表人物:馬克思

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

(重點指數:2星,常考題型:選擇題)

馬克思的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

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及其關係

(重點指數:4星,常考題型:簡答題、選擇題)

德育

德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靈魂和統帥的作用,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證。

智育

智育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起著前提和支持作用,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

體育

體育為其他各育提供物質基礎。

美育

美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動力作用。

勞動技術教育

勞動技術教育可以綜合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作用。例題:

1.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係是( )

A.內容和形式的關係

B.本質和現象的關係

C.普遍和特殊的關係

D.包括和被包括的關係

2.( )是社會需求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質的集中體現。

A.義務教育

B.教育制度

C.教育目的

D.教育評價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古之王者,建國軍民,教學為先”,體現了( )

A.教育無目的論

B.社會本位論

C.科學本位論

D.個人本位論

4.美國教育家帕克認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體思想和靈魂的和諧發展。”這種教育目的觀屬於( )

A.個體本位論

B.社會本位論

C.文化本位論

D.生活本位論

5.在我國,首次把美育作為教育方針一部分提出來的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

A.陶行知

B.黃炎培

C.席勒

D.蔡元培

6.關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

A.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國民素質;而應試教育的目標是“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

B.素質教育普遍不大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培養人才的結果導致重人文輕科學的傾向;應試教育普遍不大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培養人才的結果導致重科學輕人文的傾向

C.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必然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每一位未來的國民;而應試教育則把目光盯在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身上

D.素質教育為了提高國民素質,強調教育者發揮創造精神,促進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動中將外部教育影響主動內化為自己穩定的身心素質;而應試教育則使教育者跟著考試指揮棒亦步亦趨,在教學方法上以灌輸、說教、被動接受為基本特徵

7.建國以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對教育目的的表述不一樣,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以下不屬於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是( )

A.社會主義是我國教育性質的根本所在,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B.使受教育者在德智、才智、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C.強調教育與生產相結合

D.突出教育要為政治經濟制度服務

8.荀況認為“人性惡”,因此教育要從“禮”這一需要出發,須以‘禮義’加以教化。這體現的教育目的價值取向是( )

A.社會本位論

B.個人本位論

C.教育無目的論

D.生活本位論

9.我國古代培養“君子“的目的決定了以“四書”“五經”作為基本教育內容。這是教育目的( )的具體表現。

A.導向功能

B.選擇功能

C.控制功能

D.評價功能

10.( )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題和靈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針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標

1.參考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是一個國家對其各級各類學校總體要求,即不論初等、中等、高等教育,還是理、工、農、醫、師等,都要按照這個總的要求培養人。培養目標是根據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級或某一類學校或某一個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是國家總體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階段或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專業的具體化,二者是一般與個別(或普遍與特殊)的關係。

2.參考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是社會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質的集中體現,它反映了社會政治和社會生產的需求,體現了教育的歷史性、階級性和生產力的性質。

3.參考答案:B

【解析】題幹中“化民成俗”和“建國君民”都是指治理國家和管理人民,是屬於“政治” 這個範疇內的概念,這兩句話都闡述了政治與教育的關係。反映了教育目的的社會本位論的觀點。

4.參考答案:A

【解析】教育目的的個人本位論主張確定教育目的應從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發,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發展。帕克這句話強調教育目的是為了人的身體思想和靈魂的和諧發展,符合個人本位論。

5.參考答案:D

【解析】在我國,首次把美育作為教育方針一部分提出來的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

6.參考答案:B

【解析】根據選項描述,素質教育應該是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會導致重人文輕科學的傾向,而應試教育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選項B描述為不大注重,表述不當。

7.參考答案:D

【解析】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2)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3)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8.參考答案:A

【解析】所謂“禮”,就是外在的社會要求,約之以禮,屬於社會本位論。

9.參考答案:B

【解析】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可供學生學習的知識經驗繁多複雜,需要培養的技能技巧多種多樣,需要發展的智力能力方方面面。有了教育目的,就為教育內容的選擇確定了基本範圍,保證了教育能夠科學地對人類豐富的文化作出有價值的取捨。同時,教育目的也為選擇相應的教育途徑、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據。

10.參考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育工作的歸宿。同時也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和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題和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