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看畫的方式打開一本書:4種角度欣賞《江河旋律》之“美”

最近,讀王鼎鈞的《江河旋律》,半杯咖啡總會想起一則舊聞:

幾年前,佳士得的一場拍賣會上,弗朗西斯·培根的《喬治·戴爾肖像》,拍出了4.26億人民幣的天價,引起了藝術界的巨大轟動。

弗朗西斯·培根,是20世紀最偉大英國畫家,他以獨特的畫風描摹深入骨髓的情緒。他曾說,“我希望我的畫看上去,彷彿是人類由此通過時留下的痕跡,是已經在消失的記憶。”

用看畫的方式打開一本書:4種角度欣賞《江河旋律》之“美”

《江河旋律》中鼎公自選的這些散文,會讓人產生欣賞後印象派畫作的通感——獨特的輪廓與獨特的表達如出一轍,鮮明的色彩與鮮明的意象動人心魄。

已95歲高齡的王鼎鈞先生,一生坎坷,半世漂泊。凋敝的少年生活、戰亂時的流離失所、身在異鄉的思歸之情……這一切與他對世人、對文學的愛,產生了化學反應,有如病蚌成珠,讓文字綻放華彩。

讀鼎公的散文,就像欣賞靈魂畫作,給人以獨特的衝擊。這種脫俗的美感,可以從4種角度來欣賞——

用看畫的方式打開一本書:4種角度欣賞《江河旋律》之“美”

語言之美

讀這本《江河旋律》,尤其第一輯“美文選”部分,你會被鼎公的語言之美所陶醉:

“看月的地方有水,有萍點綴,有松指引,有亭等候,有山環繞,有草坪陪襯。你來看月,月也一定看你。你將從月中看見一切美;正在擁有的美,也已失去的美,尚在幻想的美。”(《閏中秋,華苑看月》)

優美的短句,整齊的排列,帶有古典詩詞的韻律感,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盤,讀起來朗朗上口,回味悠長。

作者各類修辭手法信手拈來:排比、比喻、象徵……這一切被運用得爐火純青,煉就了隨手可得的金句。

談到“人”這個字,他說:“人啊人,人字只寫兩條腿。左看像門,右看像山,另有一說像倒置的漏斗,總之站得牢。”(《給我更多的人“人”看》)

通過這種形象的描摹,“人”這個字彷彿從紙上立了起來,就生動地站在我們眼前。

用看畫的方式打開一本書:4種角度欣賞《江河旋律》之“美”

談到“思念”時,他說:“我們正愁時,月落而星沉;我們方睡去,風起而潮湧。願再見,願再見,願再見,願再見……”(《告訴你》)

沒有說一個“思念”,卻寫出了思念的洶湧,這四個“願再見”,也將讀者的共鳴推向高潮。

當看到美人時,他說:“剎那間,我們想起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桂林山水、中秋月、晚明小品、瑪格麗特的婚禮。”

(《邂逅》)

他沒有直接說她“美”,然而她卻是最美的風景、最好的藝術品、最引人遐思的音樂,這樣的女子能不美嗎?

談到“我”時,他說:“我感覺我是一個字,被批判家刪掉,被修辭學家又放回去。”(《腳印》)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比喻,卻總是能讓讀者會心,這就是鼎公語言的境界。

用看畫的方式打開一本書:4種角度欣賞《江河旋律》之“美”

意象之美

《江河旋律》中的散文,總會出現鮮明的意象。作者賦予現實中的事物以象徵性,讓讀者產生某種畫面感,進入作者營造的想像空間。

比如《網中》的網,就有著強烈的象徵性。它既是漁人們的工具,也象徵著生活的捆綁、慾望的束縛。

在這個小漁村裡,人們世代以捕魚為生。網維繫著他們的生活,卻也捆綁著他們的人生。

高跟鞋踏破了這裡的寧靜。當城市裡時髦的模特,走進封閉的小漁村,花花世界的誘惑,彷彿張開了另一張網。

用看畫的方式打開一本書:4種角度欣賞《江河旋律》之“美”

而漁女們彷彿被啟蒙,開始嚮往外面的世界,她們離開了小漁村,走進了鋼筋水泥的叢林,卻也落進了更大的網……

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一張網。這張網或許是生活的窘迫,或許是情感的困惑,或許是認知的狹隘,或許只是你的命運。有人以為自己已經逃脫,可他其實是楚門,沒有離開那張網。

類似這樣的意象,在本書中還有很多。比如《那樹》的老樹,象徵著被工業文明侵襲的自然;《腳印》中的腳印,象徵著生命的回溯等等。

這些意象有鮮明的畫面感,讓抽象的思想有了生命,為作者表達了難以言說的內涵。

用看畫的方式打開一本書:4種角度欣賞《江河旋律》之“美”

形式之美

鼎公創作的散文形式活潑,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在他的散文中,我們可以找到詩詞、小說、傳說、寓言,甚至是戲劇的影子。一些評論家就曾評價,王鼎鈞的散文創作,“糅合了詩、劇、小說的表現方法,擴大了散文的境界”

比如在《腳印》中,他將一個傳說融入其中:“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腳印一個一個都撿起來。”

由此,作者展開了豐富的想像,依據這個傳說重走人生,對曾思念的一切進行回顧旅行,開始了時光倒流中的思考。

用看畫的方式打開一本書:4種角度欣賞《江河旋律》之“美”

在第二輯“變體選”中的幾篇文章,則更有微小說和寓言的意味。

比如《興亡》,講述了一場雞瘟事件。外來的一隻蘆花母雞,帶來了可怕的雞瘟,二百多隻雞喪命,只倖存了一隻公雞。

殘酷的雞瘟過後,公雞逐漸長大,它發出的一聲長鳴,重新喚起了人們養雞的希望。盛衰興亡,在世間循環演繹,由此才能生生不息,而雞舍的興衰就是這一規律的濃縮。

用看畫的方式打開一本書:4種角度欣賞《江河旋律》之“美”

《最高之處》,通過大師攀登高山,最後無人跟隨的故事,隱喻最高境界的難以企及。《道德的儐相》通過一個記者不擇手段獲取新聞的事件,提出了“不道德”為道德服務的態度。

王鼎鈞將這些傳說、寓言、故事等,天衣無縫地融入到散文中,豐富了內容,強化了主題,增強了感染力。

而這是鼎公長達幾十年的積累。他曾創作過戲劇、詩歌、小說、廣播劇等多種體裁的作品,然而最終他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散文,於是集各類體裁所長,融入到散文創作中。

他也曾在媒體上談到,“我寫過小說,最後決定放棄小說,只用小說技法改善散文。”這種獨具匠心的創作,也成就了鼎公散文獨樹一幟的風格。

用看畫的方式打開一本書:4種角度欣賞《江河旋律》之“美”

哲思之美

除了詩意的文字、活潑的形式、鮮明的意象,王鼎鈞的散文也散發著哲思之美。

他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書中有他對人生的深刻感悟,有對政治、教育、文學等的獨到見解,也有一些靈感突現的火花,讓人禁不住會心一笑,讚一聲“真妙”。這一切增加了文章的深度,讓人讀罷掩卷沉思,像是打開了新世界。

比如,在《我們的功課是化學》中,他非常客觀地看待善與惡、正與邪。人無完人,“我們都有癌需要割除,有短路燃燒的線路要修復,有迷宮要走出,有碎片要重建,有江海要渡。”

用看畫的方式打開一本書:4種角度欣賞《江河旋律》之“美”

而人生總會遇到不平事,好人或者未必有好報。他形象地把這比喻成“生活是不斷地中毒”,而“人生的修養就是分解這種毒素。不要再加減乘除了,我們的功課是化學。化!化種種不平,不調和;化種種不合天意,不合人意;化百苦千痛,千奇百怪”。

他提出這些,不是要人破罐子破摔,而是讓人們在認識到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他誠心誠意地告訴讀者,“永遠永遠不要對人絕望,星星對天體絕望才變成隕星,一顆隕星不會比一顆行星更有價值”。

除了深刻的人生哲思,那些箴言警句、妙言禪語也充滿魅力。

比如醫生對疑難病患者說:“像這種我們不能瞭解的病症,也常常在我們的不瞭解之中自然痊癒。”(《洗手》)是三分諷刺,也是七分哲理。

比如談到孩子的教育,他說,“如果幸福是少年時嬉遊怠惰,並未包括一生的光明願景,幸福乃是災難的別名”,“兒女愛賭,父母怪世上有賭場,祈禱兒女輸得少一點”。

(《百感交集》)

比如談到文學獎的評選,他說:“你說楊玉環的體重超過趙飛燕,易下定論;你說趙飛燕的長相比楊玉環美,難下定論。文學獎乃是誰比誰美之類,並非誰比誰重之類。”(《百感交集》)一語道破某些文學獎評獎的弊病。

用看畫的方式打開一本書:4種角度欣賞《江河旋律》之“美”

王鼎鈞

讀這本《江河旋律》,就像享受味覺層次豐富的精神盛宴。而這種感受王鼎鈞先生有精彩的形容:

“如同一向吃江浙菜的人忽然進了道地的四川館子,由味覺的挑戰到心靈的激盪,再由心靈的調適到味覺的和諧。”

這是他對剛接觸大陸文學感受的描述,而在這裡用來形容筆者讀他作品的感受也恰如其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