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賽德克·巴萊》中的文化衝突,看東北文化崛起的漫漫長路

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了日本入侵臺灣後,與原住民賽德克族在發生衝突,最終導致“霧社事件”的爆發,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

從《賽德克·巴萊》中的文化衝突,看東北文化崛起的漫漫長路

《賽德克·巴萊》讓我感動的原因,並不是對抗日題材的共鳴,而是一個民族對守護祖靈的決心,為堅守信仰而選擇犧牲的抉擇。

縱觀整部影片,無處不體現著不同文化的碰撞。從對立、敵視到無奈接納,表面的接納之下是隱忍,隱忍的極限是反抗。循著這一線索,最終霧社事件終於爆發。

文化是一個民族或是一個區域歷經多年而形成的風俗習慣和統一認知,具有極強的傳承性。不同文化之間是全方位的差距,這種差距從經濟發展到社會秩序,從思想認知到生活習俗,體現在方方面面。

東北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圍繞著東北振興,出現了太多的話題和爭議。

從《賽德克·巴萊》中的文化衝突,看東北文化崛起的漫漫長路

隨著自媒體的崛起,短視頻和直播成為潮流。其中,東北人無論是從業人員,還是內容提供,以及粉絲人群都佔有絕對優勢。於是,有人提出:直播是東北文化崛起的標誌。

其實,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促進東北人進入直播業的是具大的利益刺激。在實體業衰落的大背景之下,直播本身是東北人對商機的敏銳嗅覺,是一種經濟上不得已而為之的突圍,帶有一種的不可選擇的悲壯性。


01 東北文化的低俗性特點

東北許多小城市裡流行著獨具本地特色的二人轉大舞臺,眾多極有才華的草根演員在這些大舞臺裡跑角(jue)兒,期待著有朝一日能通過短視頻或是直播一夜成名。

低俗是東北直播另一個層面的標籤。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同時也是生活所迫,他們竭盡全力迎合著所謂的“衣食父母”,如履薄冰般地在涉黃以及低俗的邊緣地帶不斷試探。

而出自於這些舞臺的不乏當世名角,比如風靡全國的小瀋陽、小黃飛等等,早期都是這些大舞臺裡的常客。早期的趙本山也是如此,他的作品也無法避免低俗的包袱。

從《賽德克·巴萊》中的文化衝突,看東北文化崛起的漫漫長路

這是社會大學校優勝劣汰的選擇:文明的、高雅的、帶有教育意義的文藝作品只能在廟堂之上;而民間的大舞臺承載的只是前來找樂、解悶的大眾。在這裡只需要簡單粗暴的貫口,敬酒,並伴隨著強烈的蹦迪節奏。

郭德綱曾經想發展正統相聲,與趙本山提倡綠色二人轉類似。但是,最終的結局是:沒有體制作為後盾的個體戶,妄談責任與傳承,最後的結局就是被市場嚴重打臉。

毫不誇張地說:錢,是決定一種文化行為能否有延續性的決定性因素。很多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沒有得到有效傳承,即是出於這個原因。而國家大力提倡的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這種保護實質上就是給錢。

所以,郭德綱說,他的相聲就是商品,觀眾喜歡什麼,他們就表演什麼,觀眾就是衣食父母,要對父母負責啊!

從《賽德克·巴萊》中的文化衝突,看東北文化崛起的漫漫長路

文化在隨著社會的需求進行自我改造和自我適應,這並不是文化的集體墮落,而是文化屈從於利益的現狀。趙本山、小瀋陽成名之後,當然就會開始逐漸拋棄那些低俗的東西,開始洗白。但是,他們心裡也依然明白,那些被主流所摒棄的毒瘤在民間一直有著廣泛的市場。

低俗是創業期不可逾越的鴻溝,是每一名想要火爆的二人轉演員的必經之路。這種成名前後兩層皮的文化,本身就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價值,也代表著不同社會階層的不同需求。


02 東北文化對地區發展的制約

有人說,東北發展不起來,是因為天氣太冷了。如果是氣候是影響東北發展的因素之一,那麼建國初期東北的工業、農業並沒有受到氣候的影響而落後。可以說,天氣寒冷對東北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十分微小。

在東北久了,會感覺到一種氣氛。這種氣氛是無形的,像一層薄紗罩在人間,但我們就是無法突破它,這層薄紗就是根深蒂固的東北文化。

就如同《賽德克巴萊》中馬赫坡一族對祖靈的守護一般,東北人對極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有著無以倫比的眷戀。

從《賽德克·巴萊》中的文化衝突,看東北文化崛起的漫漫長路

有一個笑話講到:南方的官員與東北的官員一起去北京參加培訓。南方官員帶的是筆記本電腦,東北官員帶的一個秘書。

南方官員講解時習慣於帶著課件,站著講,經常會有交流;東北官員則是坐著講,照稿念,唸完即散會。

不可否認,東北的官僚習氣嚴重,重官不重商仍然是人們思想意識中的主流。這種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沿襲,並對本地發展的影響十分嚴重。

可以說,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東北的官僚習氣,東北的發展很難有本質上的改變。

講人情、講牌面,這種東北區域性文化是基於熟人圈子,而不是基於社會規則。圈子盛行的結局是對既有規則的不尊重。凡事想到的是“找人”,對於既有的規定,想方設法要打破而不是遵守。

從《賽德克·巴萊》中的文化衝突,看東北文化崛起的漫漫長路

這種民俗文化反映在官僚系統中,典型的表現就是上級命令高於一切,地方政策根據形勢需要高於法律等等。

而官場文化又對其它領域有引領和示範作用。在東北,“領導”這個稱謂不只存在於體系之中,在民企之中也十分盛行。

據此,必須要打破原有思想上的禁錮,借鑑南方先進的文化和社會運行規則,東北才有可能真正發展起來。


03 與先進文化的融合是辛苦的,但並非不可行

《賽德克巴萊》中,臺灣原住民對日本的教化排斥著接受,是十分矛盾的。

我們可以在影片中看到日本從小孩子開始就開始了教化,並全方面從生活的各個領域對當地人進行改造。而原住民對這種教化也有了一定的認可,表現出在幾個年青人在起義時的猶疑。

從《賽德克·巴萊》中的文化衝突,看東北文化崛起的漫漫長路

而壓在心底強烈的反抗正來自於年長的老者,他們沒有接受到日本體系化的文化改造,對祖靈的捍衛是決絕的,即使本族的文化極其落後。

兩種文化在生活中的碰撞是全方位的。但是作為現代人,我們也看到,文化並不是非此即彼,有所保留的融合是大勢所趨。

但是,武統永遠是非正義的,即使多麼高的文明也不能凌駕於其它文明之上。這已不是文化之爭的問題。批判和改造是可以的,消滅是要帶來反抗的。

從《賽德克·巴萊》中的文化衝突,看東北文化崛起的漫漫長路

文化最重要的一個表現是地方性語言。東北人利用東北話的先天優勢,為成為一名優秀的段子手鋪平了道路。與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所不同,東北話的魔性和適用人群遠遠超出東北的區域限制。

即使都有各自的本地語言,但普通話仍然是被認可和尊重的,這就是文化共生的基本意識。沒有人會為了真正的文化獨立而全面排斥其它文化,這就是一種批判性的融合。

其實,對文化的認可,歸根結底仍然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落後對先進的仰慕可以幻化為模仿和學習。九十年代的大部分年份裡,大陸都在學習港臺的文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們的經濟發達。

沒有經濟上的獨立,就沒有文化上的自信,這與文化能否存活和持續發展有異曲同工之意。

所以,最終的結論在於:沒有經濟的發展就沒有文化的崛起。現在談東北的文化崛起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我們無法期待整體大環境落後的情況下,唯有東北文化能一枝獨秀!

文化的融合與發展是有陣痛的,有時甚至會不倫不類,就比如帶有海栗子味的倫敦郊區英語。但是,即使追求虛無,也總比沒有追求要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