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江山一眼觀 百般惆悵月下酌

李白大家都不陌生,這是從小在語文課堂上伴隨著我們長大的唐代詩人,雖時隔一千多年,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在我們求學之路上的影響,我的耳邊依然迴盪著當初背誦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

萬里江山一眼觀  百般惆悵月下酌

李白才高八斗,滿腹經綸,他的文學天賦可謂是血脈傳承,有根可尋的,據《新唐書》記載,李白乃是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而李暠作為十六國時期的西涼建立者,也是博學多識,注重文化教育。

李白的詩飄逸灑脫中帶有狂妄不羈的豪邁,人們說他一生淡泊名利,但是在這之前他卻是那個想把為國家貢獻一生作為自己畢生追求的熱血男兒。杜甫評價李太白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遊歷過祖國的大山名川,心中更是有著遠大的抱負。

萬里江山一眼觀  百般惆悵月下酌

從李白的文學作品的表達,感情抒發的變化就可以看出李白一生的追求以及在各年齡段心境的改變,從“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到“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從抱負遠大到心懷天下,再到懷才不遇,到後來厭惡官場的悲憤,他的一生也是天不遂人願。

導致李白後期的作品的表達逐漸隨性、張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一句就可以看出來李白的狂,他認為自己這棵千年難遇的大材終將會得到重用,以他的才華和能力,即便是千金萬金散去,也遲早會回來,甚至回來的更多。但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李白就是被官場之風摧毀的那一棵秀木。

萬里江山一眼觀  百般惆悵月下酌

李白對於當時社會的憤怒體現出了他的叛逆和張狂,他的一生總是在自我矛盾中度過,心中放不下匡扶天下,而又想掙脫桎梏、爭取自由,清高如竹卻又世俗入骨。而也正是這樣的李白,把個人的種種不凡和千古歷史通過詩詞的方式流傳給了後人,讓無數後來者俯身膜拜,更是讓無數的學子想要更深入的瞭解李白的內心,感受千年之前唐朝的變化,唐朝在李白心中的變化。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許說的就是李白這類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