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不重建人文精神,人類將走向更大的災難!



南師:不重建人文精神,人類將走向更大的災難!


南師:不重建人文精神,人類將走向更大的災難!

欲滅一國,先滅其文化!國家如此,整個人類亦是如此。如果失去了人文精神,人類將無異於飛禽走獸。歷史的教訓,不重建人文精神和生態秩序,人類將走向更大的災難!


子 曰:


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


南師 亦說:


我們人文文化的建立,

比世界上任何民族、國家都更早。

無論大事小事,

都要由禮的精神來處理,

失去了禮的精神就不行,

一定出毛病。


南師:不重建人文精神,人類將走向更大的災難!


人文精神的歷史沿革


孫賈問孔子這個奧與灶的問題,是非常幽默的,他的意思,是告訴孔子說,你老是跟諸侯往來,我們這些士大夫如不在君王面前替你講幾句好話,是沒有用的呀!你拜訪了諸侯,還是該來向我們燒燒香。孔子卻作正面的答法:“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這是中國人宗教思想的精神。他說一個人真的作壞人、做壞事,怎樣禱告都沒有用,任何菩薩都不能保佑你。所謂自助天助,神是建立在自己的心中。換句話說,人有人格,尤其須要心理上建立起人格,不靠外來的庇護。如果進教堂,上帝就保佑,那麼上帝首先就犯了接受賄賂的罪。


從上面的話也可知道,由周代開始的文化,和孔子的教化,始終走人文文化的路線,所以孔子又說: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這就是前面提到過,中國夏、商、週三個朝代文化的演變:夏尚忠,殷尚質(鬼),周尚文。

尚的意思就是崇尚、偏重的意思,夏的文化偏重於忠誠、樸實。殷商的文化仍是重質樸,但是宗教觀念很強。


周代文化呢?我們今天講孔孟思想中的中國文化,就是周代文化,重在人文文化。孔子在此自稱他的文化思想,是承先啟後,發揚周代的文化精神。這是連接到上面所講的宗教文化之後。孔子認為只有人文文化這個路線是完全正確的。我們有五千多年曆史,談到人文文化,靠經驗而來,尤其中國歷史,多少失敗,多少破碎,一直到現在,才完成了這個文化系統。


——《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南師:不重建人文精神,人類將走向更大的災難!


人文精神是國之根基


孔子對於時代風氣的衰變非常憂慮,所謂憂國憂民,他憂的是什麼?這裡說: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就此四項的內涵,已足以陳述孔子當時憂天下、憂國家、憂民族、憂文化衰頹變亂的心情。這種心情,到了現在,又壓在我們的心頭。孔子說,那個時代不得了,一般人不講修養自己的品德;只講現實,不講求真正的學問。


正像這個時代,教育儘管普及,可是人們都不喜歡讀書,甚至連買書都不願意。現在出的書都是小本,褲袋裡可以放的,不是讀書,是坐在公共汽車上摩擦,搞破就算了。不像我們以前讀書,要反覆背誦的慎思明辨。現在的背書,並不是以所背誦的書成為自己的學問,而是作臨時應付考試之用,偶然也啟發了許多似是而非的思想,知道了很多的知識,過去是讀書,現在是看書,看過就行了,其實不深入。


知識不一定就能成為學問。最可怕的是,聽到了義之所在,自己也知道這道理是對的,只是自己的劣根性改變不了,明明知道自己走的路線不對,又不肯改。為什麼不能改?時代環境的風氣,外在的壓力,自己又下不了決心,所以只好因循下去。孔子說了他擔憂的四點:“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也是每一個人和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的通病,尤其碰到衰亂的世局,任何一個國家社會,都可能有這四種現象出現,由此可見他的心情,所以說孔子是淑世——救世主義者。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怕亡國,因為亡國可以復國,最怕是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斷了,就會陷於萬劫不復。這裡所記孔子的感慨,也就是擔憂人文文化迷失了的後果。我們再看古今中外的歷史,一旦國家文化亡了,即使形態存在,但已動搖了根本,難以翻身,這是一定的。

猶太人雖然亡了國,他立國的文化精神,始終建立在每一代猶太子民的心目中。文化看起來是空洞的,但它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命脈,孔子在這裡不談國家政治而談人文文化,實際上這正是民族歷史的重點。國家天下,盡在其中。


——《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南師:不重建人文精神,人類將走向更大的災難!


重建人文是時代擔當


那麼今天的人讀書,從文字表面上看,“今之學者為人”,為別人讀書,至少是為社會讀書。社會上需要,自己覺得前途有此必要而已。說是自己對於某一項學問真是有了興趣,想深入研究追求,在今日的社會中,這種人不太多。照目前的狀況,如果缺乏遠見,我敢說,二三十年後,我們國家民族,會感覺到問題非常嚴重。因為文化思想越來越沒人理會,越來越低落了。大家只顧到現實,對後一代的教育,只希望他們將來在社會有前途,能賺更多的錢,都向商業、工程、醫藥這個方向去擠。如物理、化學等理論科學都走下坡了,學數學的人已經慘得很。在美國,數學博士找不到飯吃,只好到酒館裡去當酒保,替人調酒,還可賺美金七八百元一個月。


放大點說,這不僅是中國的問題,全世界文化都如此沒落。二三十年後,文化衰落下去,那時就感到問題嚴重。

在座的青年朋友還來得及,努力一下,十年、二十年的功夫用下去,到你們白髮蒼蒼的時候,再出來振興中國文化,絕對可以趕上時髦。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看,時代到了沒落的時候,人類文明碰壁了,就要走回頭路。所以今日講承先啟後,的確須要準備。可是全世界的文化,目前還沒辦法回頭,叫不醒,打不醒的,非要等到人類吃了大虧才行。沒有人文思想,人類成了機械,將來會痛苦的。所以這兩句話,也可解釋為:“以前的人讀書是為了自私,現在的人讀書是為公”,不過這種解釋是錯誤的。


再另外一個觀點,我們中國文化裡,宋代大儒張載——橫渠先生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名言已成為宋代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目標。學者為這目的而學,應該如此。談到這位先生,是孔孟以後的儒家,宋明理學家中,影響力很大的一位。尤其他所標榜的那四句話,非常深遠。今天我們要談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可以拿他這四句話為主。我們如果以這四句話來研究,學者又應該是為人;不止為自己求學,同時也為人求學。這個“人”擴而充之,為國家、為社會、為整個人類文化。


——《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南師:不重建人文精神,人類將走向更大的災難!


教育要文質均衡發展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是樸素的文質;“文”是人類自己加上去的許多經驗、見解,累積起來的這些人文文化。但主要的還是人的本質。原始的人與文明的人,在本質上沒有兩樣。餓了就要吃飯,冷了便要穿衣,不但人類本質如此,萬物的本質也是一樣。飲食男女,人獸並無不同。但本質必須加上文化的修養,才能離開野蠻的時代,走進文明社會的軌道。所以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完全順著原始人的本質那樣發展,文化淺薄,則流於落後、野蠻。“文勝質則史”,如果是文化進步的社會,文化知識掩飾了人的本質,好不好呢?孔子並沒有認為這樣就好,偏差了還是不對。文如勝過質,沒有保持人的本質,“則史”。這個“史”,如果當作歷史的史來看就是太斯文、太酸了。


我們要拿歷史來對證:中外歷史都是一樣,一個國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後國勢一定漸漸衰弱,而藝術文化卻特別發達。藝術文化特別發達的時代也就是人類社會趨向衰落的時候。如羅馬鼎盛時期,建築、藝術、歌舞等等隨之漸漸發展到了巔峰時期,國運即轉衰微了。

所以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兩樣要均衡的發展。後天文化的薰陶與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樸素氣質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人。整個國家文化如此,我們個人也是如此。


所以我有時也不大歡喜讀書太過用功的學生,這也許是我的不對。書讀得好的一定能救國嗎?能救國、救世的人不一定書讀得好。假定一個人書讀得好,學問好,才具好,品德也好那才叫做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算是一個人才。所以我常勸家長們不要把子弟造就成書呆子,書呆子者無用之代名詞也。試看清代中葉以來中西文化交流以後,有幾個第一名的狀元是對國家有貢獻的?再查查看歷史上有幾個第一名狀元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一個人知識雖高,但才具不一定相當;而才具又不一定與品德相當。才具、學識、品德三者兼備,這就是孔子所講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不但學校教育要注意,家庭教育也要對此多加註意。


——《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以上文章來源於敦眾文化 ,作者南師著述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