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封城日記》和《紅星照耀中國》想的

最近,人們圍繞網絡媒體上的方方日記——《封城日記》,覺得爭論頗為激烈。筆者認為這次抗擊疫情背後反映了一種社會現象,那就是人們意識形態對立產生出觀念被撕裂的狀態。這種狀態映襯的是直擊人類靈魂怎麼“擺渡”?

從方方的封城日記,讓我們不約而同地想起了二戰時期東方戰場上的那場撕心裂肺的悲壯決戰——武漢保衛戰,還有至今令人難忘的西方戰地記者斯諾先生寫的戰地日記《紅星照耀中國》。斯諾以西方觀察者的身份客觀真實地反映了中國人民為自由而奮起抗爭的英雄壯舉,他揭示的不僅僅是一個軍隊有了為勞苦大眾艱苦奮鬥的精神,積極樂觀,勇往直前的精神就能成就事業,而是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一個人,只要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併為之而忘我奮鬥,就一定能成功的客觀事實。讓人們認知到紅軍長征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可以流芳百世,並且能夠銘刻在每個人的心中。

讓我們靜靜的想一想,方方用她的行動——《封城日記》,否定了她自己和她的支持者。為什麼這樣說呢?用辯證法的觀點,事物都有兩面性。假如你站在窗戶外看屋子裡面,看到的東西只是屋子裡的。如果你站在屋子裡朝窗戶外看,看到的是外面的整個視界。我們可以再用一個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關羽來作對比,你如果看到關羽有驕橫自大、傲慢無禮、愛慕虛榮的一面(簡稱為A面);我看到關羽忠誠、義薄雲天、文韜武略的一面(簡稱為B面)。如果我們僅看到關羽的A面,那關羽與狂妄之徒無異,但我們如果看到的是關羽的B面甚至全部,那關羽是一個真實的令萬世敬仰的英雄人物。方方的《封城日記》記錄的是武漢在抗擊疫情中的行動遲緩、死亡、陰冷的一面(A面),而沒有記錄到全國聚力、眾志成城、捨身一線、積極陽光的一面(B面),如果看到的僅只是A面,那如同看到的是一個缺失的關羽的形象一樣,記錄的也僅是武漢抗擊疫情的片面情況。方方和她的支持者們解釋說:“方方只是是從她的角度記錄了武漢抗擊疫情的消極的和不足的一面”,而積極的有成效的一面不乏有《新聞聯播》和主流媒體的報道,權且認為這種解釋合理。雖然方方們口中作家的責任、講真話、講良知等錚錚言論已經暗淡了許多。但是,接下來方方的一個行動卻徹底地否定了方方本人和她的支持者們,方方將她的《封城日記》拿到美國發表了,可國外的讀者所接受到的信息基本上來自於方方日記中所記錄的武漢抗擊疫情的A面,而不是B面甚至全部事實真相。不是全面的又怎能算是真實的呢?如果你的作品面向的是國外的讀者,若能客觀地從正反兩個方面都如實記錄,還真是一個令人尊敬的了不起的作家,但方方作為一個求真的作家,卻只選擇了陰冷麵而遮蔽了陽光面,這是為了什麼呢?是為迎合部分讀者陰暗的、暴力的心態需求?顯然,已經淪為這一部分讀者的奴隸了。最先明白過來的方方的支持者們開始縮了回去,而那些還沒有明白過來的支持者們還在為其搖旗吶喊哩。

讓我們再讀一讀二戰時期西方戰地觀察記者斯諾先生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想一對比,猛然警醒: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更需要人類共同攜手創造美好的未來,世界才會更加文明進步。(2020.03.31於成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