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抗疫迷惑行為大賞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的疫情逐步走向穩定,而國外的疫情卻開始呈爆發之勢。截至3月30日,全球確診人數超過70萬,美國確診人數接近14萬,意大利確診人數也接近10萬。


由於互聯網的存在,各國抗疫的眾生相也幾乎無延遲地傳遞到中國。當這些國家抗疫的行為在中國傳播時,你會發現一個特點:這些國家抗疫的行為總是與這個國家人民的特性相符。


浪漫的國家,連抗疫也是浪漫的,硬核的國家,連抗疫也是硬核的,奇葩的國家,連抗疫也是奇葩的。


01 塞爾維亞:鐵桿朋友


在中國的對外援助中,塞爾維亞這個小國的存在感相當強,中國在對塞爾維亞的援助上也可以說盡心盡力,原因在於兩國的歷史淵源。


塞爾維亞及其前身南斯拉夫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與中國的友好關係,其多位領導人都曾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前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去世時,《人民日報》還曾用整個頭版進行專門報道和紀念,這在中國是一種極高的榮譽。北約轟炸南斯拉夫時,中國的表現同樣可以看出這一點。


關於塞爾維亞在中文互聯網上的傳播主要體現,是與中國關係的“鐵”。比如塞爾維亞總統說“向我們伸出援手的只有中國”,“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中國朋友的幫助!”塞爾維亞總統親吻五星紅旗,塞爾維亞將國旗與五星紅旗系在一起,塞爾維亞多地亮起中國紅,這些傳播在社交網絡上遍地開花。


各國抗疫迷惑行為大賞


不久之後塞爾維亞大使館開通微博,年齡顯示65歲,為什麼?因為2020年是中塞建交65週年。


3月22日,為感謝中國,塞爾維亞官微用了幾個詞描繪與中國的關係,從“鐵板朋友”,“鐵鋼朋友”到“鐵桿朋友”,可以看出努力學習中文的小編在表達與中國的鐵桿關係,這一系列操作雖然出現多個錯誤,卻贏得了廣大網友的好感。


而中國也在援助塞爾維亞的物資上寫上了“鐵桿朋友,風雨同行”。


各國抗疫迷惑行為大賞

各國抗疫迷惑行為大賞


塞爾維亞是歐洲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其在中文互聯網上能獲得如此大的關注,引發如此大的傳播,關鍵在於與中國的“鐵桿”關係,而這也是大部分中國網友對於這個小國的一貫印象。


02 美國:愚蠢的川普


川普自當選美國總統以來,其口無遮攔的發言和飄忽不定的政策就給不少網友留下了不靠譜的形象,這種不靠譜在疫情期間得到了延續。


1月22日,川普說“一切都在控制之中”,2月10日他說“病毒到4月就被熱死了”,26日說“總共確診15人,過幾天就清零了”,3月6日說“我們的數字比任何國家都低”,3月17日還在說這不過是一次“大號流感”。


有國外網友總結了疫情兩個月期間川普的話語,病毒從1月的15例上升到3月的5000多例,直到超過10萬例。


3月17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推特發了一條推文,稱新冠肺炎為“中國病毒”,這一說法屬於張口就來,毫無依據,因此立刻引發大量網友不滿,他不靠譜的形象由此開始走上巔峰。


各國抗疫迷惑行為大賞


美國今天的確診病例已經超過14萬,到現在這個數字,川普是要負一定責任的,他不靠譜的言論給了民眾錯誤的信息,他緩慢的反應讓病例直線上升。同時因為美國18年開始對中國的貿易戰等不友好的政策在中國形成積累效應,川普的負面形象基本代表了美國在中文互聯網傳播的基調。


除此之外,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體,其經濟上的風吹草動都會引發全球震動,疫情以來股市的大跌和失業人數的大增,同樣得到了廣泛報道,這些信息同川普的不靠譜一樣,基本都是負面的。


03 意大利:陽臺的藝術


說起意大利,你想到的一定是浪漫的地中海,嘹亮的歌劇,可口的咖啡,厲害的足球。袁騰飛早年在講課時也說過這種印象,他說意大利這個國家,唱歌、踢足球行,打仗不行。


抗疫也是一場戰爭,意大利目前已經成為美國外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當然關於這方面的信息很多,但是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在這個國家很多時候“浪漫”與抗疫聯繫在了一起。


在意大利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政府也採取了封城的策略。不少沒法出門的居民開始在陽臺上開始了大型藝術行為。


意大利首席小提琴家在陽臺上演奏《梁祝》,有健身教練在屋頂組織集體健身課,還有硬核老奶奶繫著繩子通過陽臺遛狗,遛完之後再把狗拽回去。這些陽臺上的藝術行為在中國傳播非常廣, 有網友評論這種刻在骨子裡的文藝浪漫熱愛生活是學不來的。


各國抗疫迷惑行為大賞


從這些浪漫的陽臺藝術來看,你似乎感受不到像“隔離”,“恐懼”,“死亡”這樣的詞彙。意大利這些浪漫、溫暖的內容能夠在中文互聯網傳播廣泛,是因為我們對於這個國家一貫浪漫、溫暖的印象。


04 英國:群體免疫的代價


疫情在歐洲蔓延之後,英國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群體免疫”一詞。


面對疫情,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官帕特里克·瓦蘭斯提出,需要大約60%的英國人口感染新冠病毒以獲得“群體免疫力”。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也宣佈不會關閉英國的學校,也不禁止大型活動,只是建議輕微感染者在家待一週,禁止70歲以上老人公開活動。


3月12日,英國首相約翰遜在記者會上坦承:“這是這一代人所面臨的最嚴重公共衛生危機許多家庭將提早失去他們摯愛親人。”


“群體免疫”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英國的自由市場哲學,就像古典經濟學的開創者亞當·斯密說的:“我們期望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夫、釀酒師或是麵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特別關注。”靠市場自身運營機制,實現達爾文式的進化,是這個策略的依據。


但“群體免疫”未免缺失了人文主義,結果是查爾斯王子和首相紛紛感染病毒,成為群體免疫的“身體力行”者。英國首相確診之後不到半小時,英國“群體免疫”方案幕後決策者的卡明斯從唐寧街10號首相辦公室的後門偷偷溜走的視頻也成為網上的笑柄。


各國抗疫迷惑行為大賞


關於英國,“群體免疫”相關新聞在中文互聯網上傳播廣泛,當然它也遭到了最廣泛的批評。


05 俄羅斯:戰鬥抗疫


一說起俄羅斯,“戰鬥民族”四個字就在腦海浮現,網絡上經常出現民眾跟熊一塊嬉戲,而毫無懼色的視頻。


截止到目前,俄羅斯的疫情控制得還算不錯,沒有出現激增的病例,按理說俄羅斯的抗疫也沒有什麼值得傳播的,但是中文互聯網上俄羅斯的抗疫還是與“戰鬥民族”聯繫了起來。


比如,現在你去微博搜一下俄羅斯,排在首位的是“俄羅斯放獅子”,說的是俄羅斯為了防止民眾出門,在街上放出幾百只獅子和老虎。其實這個新聞,你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一定會得出假新聞的結論。哪個政府會這麼做一定是腦子進水了。


但是這個新聞卻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因為它符合俄羅斯“戰鬥民族”的特性。


各國抗疫迷惑行為大賞


另有一則消息是3月26日,莫斯科一支特技飛行團隊用特效煙帶,在空中用俄英雙語寫下勸告:“保重身體,待在家裡!”以此帶領民眾抗疫。這則新聞的確是真的,這個抗疫方式也的確夠戰鬥。


各國抗疫迷惑行為大賞


06 印度:奇葩抗疫


印度是一個超10億人口的大國,這麼大人口數量的國家,某個群體出一些奇葩行為是很正常的事。但因為這些奇葩行為往往具有非常強的傳播力,因此媒體喜歡報道這一類行為,久而久之,這個國家給了不少網友“奇葩國度”的印象。


印度封城之後,關於 印度人奇葩抗疫的行為也開始在互聯網傳播。


比如在印度傳統慶祝活動上,孟買的民眾當街燒燬一個約15米高的新冠病毒塑像。印度官員推薦撒牛糞防疫,印度一小夥自創牛尿療法預防新冠肺炎。


這些新聞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一定是小眾行為,但當媒體將它作為搞笑新聞大肆傳播的時候,這些新聞就與印度“奇葩”的印象聯繫起來了。


各國抗疫迷惑行為大賞


最近有另一個新聞,印度西孟加拉邦普魯利亞區一座村莊的7名村民返回村裡,當地要求他們待在家裡隔離14天。然而這7人的家裡都沒有屬於自己的單獨房間。為了不給家人和其他村民添麻煩,這7人自願住到了樹上。這本是一個略顯心酸的新聞,卻也與奇葩行為掛上了鉤。


各國抗疫迷惑行為大賞


不出所料的話,今後一定還會有更多印度奇葩抗疫的新聞,但這些奇葩行為其實只是個別行為,只是媒體將它們放大,讓網友將“奇葩國度”的印象與這些行為聯繫起來。


07 巴西:黑幫力量


我們對於巴西的印象除了足球之外,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黑幫和犯罪了,《上帝之城》,《精英部隊》這樣優秀而知名的電影都展現了巴西的混亂、犯罪和黑幫橫行的狀況。


疫情期間,巴西流傳最廣的一個新聞是黑幫代替政府強制封城,黑幫稱,如果政府不做正確的事,有組織的黑幫就會做正確的事。很多網友叫好,說黑幫的執行力比政府高。另外一個新聞是,疫情期間超1350名囚犯從巴西監獄越獄。


各國抗疫迷惑行為大賞


混亂、越獄、黑幫橫行,這些正體現了不少網友對於巴西的一貫印象。


上面是部分國家相關抗疫內容在中文互聯網的傳播,這些並非完全名單。比如中立國瑞士兩次防疫物資被德國截胡,澳大利亞人熱衷搶廁紙,伊朗拒絕美國支援抗疫等等。


08 總結:符合用戶固有印象的內容更容易傳播


從各個國家抗疫新聞來看,熱傳的內容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它們代表了網友對這個國家的一貫印象。比如奇葩的印度用牛尿抗疫,戰鬥民族俄羅斯用戰鬥機劃標語,浪漫的意大利人在陽臺拉小提琴抗疫等等。


反過來也一樣,因為網友已經有了對這些國家的印象,因此媒體也傾向於報道相關的內容,只有這些相關內容才會引發網友的關注和討論。


這也是內容傳播的模式,當一個內容符合我們既有認知的時候,我們就樂於認同並傳播它。


這個道理其實對企業傳播來說也一樣。很多品牌都有外號,kindle——蓋泡麵神器,索尼——大法,騰訊——鵝廠,奧迪——燈廠。


為什麼?因為他們的本名不太好叫,不太深入人心,而大眾已經替他們起好了更容易叫,更深入人心的名字。根據這些外號做出的傳播,往往會得到用戶的認同和傳播,去年的Kindle 蓋泡麵就是一例。


最後說一下開頭那幅圖,這張“全球抗疫地圖”基本是根據我對於網絡上的熱點報道總結的,各國的抗疫模式符合大部分網友對各個國家的認知。


各國抗疫迷惑行為大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