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內殘外忍,儒家蠹蟲大言不慚,太子殿下氣得七竅生煙

小說:內殘外忍,儒家蠹蟲大言不慚,太子殿下氣得七竅生煙

第二天一大早,李承乾被內侍喚醒,梳洗一番之後準備上朝。

今天的朝會要討論的就是該怎麼樣處置這次的戰犯,主要就是頡利可汗那幫人。

本來應該還有吐谷渾的,可是吐谷渾被侯君集趕盡殺絕,高昌城更是被他屠了城,根本就沒什麼好處置的了。

漫步在太極宮內,這裡的一切和自己兩年前離開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改變,和外面的日新月異相比,太極宮彷彿一個亙古不滅的神祗,俯瞰著這片山河,決定著這個世間億兆黎民的生計。

走在灑掃乾淨的御道上,李承乾的心情頗有些紛亂,腦子裡前世今生來回閃現,連他自己都說不清楚到底在想些什麼。

“參見太子殿下。”李承乾正神遊物外,突然聽到有人叫自己,轉眼一看,李恪那熟悉的臉龐映入眼簾,嘴角漫不經心的微笑一點都沒變。

“說了你多少次了,自家兄弟,別老叫什麼太子什麼殿下的,聽著生分,叫大哥就行。老三,好久不見了。”

李承乾臉上綻放出發自內心的笑意,這種笑意不僅是因為兄弟久別重逢,更是因為李恪是一個聰明人,他知道什麼能要,什麼不能要。聰明人這個世上有很多,可是有分寸,懂進退的卻沒有多少。

李恪走上前來,和李承乾並肩而行,一邊走,一邊說道:“本來昨天就想找大哥好好聊聊,無奈太子殿下實在太受歡迎,小弟找不到機會啊。”

“你丫少找藉口,你要是真有心,孤的東宮你又不是沒來過,那些禁衛難道還會攔著你這個蜀王不成?”

“嘿嘿,那些禁衛自然是不敢攔我,可是某些人見不得有人親近太子,我可不想落這個埋怨。”李恪的話似乎別有深意。

李承乾腳步一頓,轉過頭看著李恪,直到看的他心裡有些發毛,才突然哈哈大笑著說道:“我說你小子的蜀王府進宮應該不會走這條路,怎麼今天偏偏走了這裡,還那麼巧碰到孤,只怕是早就等在那裡了吧。”

“嘿嘿,果然還是瞞不過大哥。不錯,臣弟一大早就進宮了,大哥離京兩年,這長安城可變化不小啊。”李恪話裡有話的說道。

“哦?那不知老三你變了沒有?”李承乾面色不改,淡然問道。

“自然是變了,我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爹了。”李恪一臉自豪地說道。

雖然李恪的話看似插科打諢,不過李承乾還是看懂了他眼裡的深意,失笑道:“兩年不見,老三你更有趣了。”

短短几句話,兩人想說的話、該說的話都已經挑明瞭,便換了個話題,隨便聊了起來。

兩儀殿上,百官已經到的差不多了,正在三三兩兩的說著話,此時就聽外面內侍報道:“太子殿下到!蜀王殿下到!”

百官連忙跪倒在地,口中高呼:“參見太子殿下,參加蜀王殿下。”

李承乾和李恪一進大殿,就看到了百官身後,御階之下的李泰,沒辦法,殿裡所有人都跪著,只有他一個人站著,想不引人注意都不行。

沒有管李泰陰沉的都快沁出水的臉色,李承乾淡定地揮了一下袖子:“諸公請起。”

說完,帶著李恪,走到李泰的身邊站定。

雖然李泰心裡很不爽李承乾,但這個時候還是不得不拉下這個臉來,跟李承乾拱了拱手,拜道:“臣弟見過太子殿下。”

李承乾受了他一禮,伸手把他扶起來,笑道:“四弟無需多禮,你我是親兄弟,何必如此見外。”

李承乾如此平易近人的做派,頓時得到了不少人的好感,許多官員都暗自點頭,心想太子殿下果然有君子之風。

李泰卻不接他的話,看著一邊的李恪,點了點頭,說道:“見過三哥。”

李恪“嗯”了一聲,算是答應了。

三人這邊見完禮,正巧那邊內侍喊道:“陛下駕到。”眾人連忙回到自己的位置坐好。

李二陛下今天沒有穿平常穿的那件杏黃色龍袍(唐朝的龍袍是杏黃色而不是明黃),反而穿上了只有在祭祀宗廟,納後,元日大朝會這種重要場合才會穿的袞冕,頭戴平天冠。可見他對於這次朝會的重視。

李二陛下升座,群臣直起身,行了一禮,高呼:“參見吾皇陛下萬歲。”

“眾卿平身。”李二陛下的聲音傳來。

眾人各歸本位,李二陛下說道:“此次突厥來犯,太子不負朕之所望,領軍打敗突厥,朕心甚慰。”

李承乾連忙直起身,說道:“全賴父皇英明,兒臣不敢居功。”

“承乾,你此次大敗突厥,功勳卓著,乃三司議定,你就不要謙虛了。”李二陛下說了李承乾一句,繼而說道:“此次太子出征,火焚黑沙城,生擒頡利可汗等人,眾卿以為該當如何處理啊?”

“陛下,我大唐泱泱大國,天朝上邦,怎可與這些化外蠻夷一般見識,依微臣愚見,不如就將這些人放回去,以顯我大國風範。”說話的是禮部的一個侍郎,名叫李子航。

前文我們說過突厥議事的時候是由可汗,特勤,屈律啜等高官先說,然後下面的人再討論,在大唐,這個順序就完全反過來了。

皇帝要議論什麼事情,三省六部的頭頭們是不會先跳出來的,絕大多數時候是找一個官位不怎麼高的人先出頭,試探一下陛下的想法。

先搞清楚陛下的打算,然後那些躲在後面的頭頭腦腦才會站出來,順著陛下的意思往下說。

剛才站出來的禮部侍郎李子航就是裴寂他們那夥人拋出來問路的棋子,裴寂雖然被李二陛下趕回了老家,可是他所代表的世家勢力在朝中根深蒂固。

李二陛下雖然有心整頓,無奈科舉才舉行沒幾年,根本沒有那麼多的官員用來填補這些人的空缺,所以只好慢慢來,先將這些人調到禮部,御史臺這些沒什麼打緊的衙門,然後再慢慢處置。

李子航話裡的意思很明白了,就是不贊成過於嚴厲的對待這些戰敗的突厥人,這種選擇李承乾早就知道了,這些自以為是的世家子弟有著身為人上人的清高,他們認為這些外族就和身邊不通禮儀的牲畜一樣,和自己根本不在一個水平面上。他們覺得狗如果咬了我一口怎麼辦?我總不能反咬回去吧。

對待自己人的時候,他們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對待這些外族,他們簡直就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他們覺得對待這些異族的最好辦法就是用聖人之言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禮儀、識進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