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國有林場開展合作經營:“筷子林”變豐產林

為破解一些林場森林經營效益低下的難題,永安國有林場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合作經營

“筷子林”變豐產林


22日,福建省永安國有林場生產技術人員帶著工人在永安市貢川鎮紅安村的山場上,為杉木中齡林實施撫育間伐作業。

“這片山場是貢川鎮的集體林場。多年以來,由於管理技術水平不足,遠看山林綠意盎然,但走近一看,每一棵都是細細的,像一根根筷子,產生不了效益。”貢川鎮鎮長張如盛說。

怎麼讓“筷子林”變成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豐產林?隨著“國有林場+集體林場”的合作模式的引入、推進,同一片青山有了不一樣的“成色”。

破題:讓專業人做專業事

貢川鎮的集體林場是林改分山到戶後,剩下的一些碎片化的林子收歸鎮集體所有後組成的,面積有1萬餘畝。鎮裡為此成立了林場,並從鎮裡抽調幹部來管理。

張如盛告訴記者,森林經營是一個人工成本高、週期長的工程。以杉木林為例,一般一片林子從造林到採伐至少需要26年的輪伐期,其間需要投入人工進行整地、造林、撫育、施肥、撫育間伐、擇伐、主伐等,如果遇到森林火災等不可抗力,之前的付出就打水漂了。

長期粗放型經營,讓貢川鎮集體林場陷入了年年零收入、年年往裡投錢的困境。專業人士分析原因後說,這些林地分散,先天條件不足;管理林場的鎮幹部沒從事過森林經營,鎮裡的財政支出相對困難,每年投入的資金有限。

窘境怎麼改變?

以“國有林場+集體林場”的合作模式,貢川鎮將鎮林場的林子交付給永安國有林場進行經營管理。

2018年12月25日,貢川鎮林場的8171畝林子與永安國有林場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在明確林地所有權不變、經營權合作、收益權共享的前提下,還明確了雙方的收益分成比例。“我們有林地,他們有技術、資金,國有林場和鎮集體林場進行合作經營,正好優勢互補。”貢川鎮相關負責人說。

永安國有林場對這樣的合作也舉雙手歡迎。該林場擁有一支穩定的生產、經營、技術隊伍,目前專業技術人員37人,長期從事森林科學經營和高效管理,儲備的森林資源多,而且,用於林業生產發展的資金充足,但資金要轉化為生產力,他們需要更多的林地資源做基礎。

發展:讓青山“成色”不一般

永安國有林場接管貢川鎮集體林場後,組織林業專業技術人員對林子進行精細化管理——對過熟林進行主伐皆伐後,馬上更新造林;對近熟林進行擇伐,對中齡林進行間伐,對幼齡林進行撫育……一整套專業化的森林科學高效經營模式緊緊跟上。

“對每一片林子,我們都有林業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科學管理,並有計劃地對原有生態功能單一的針葉純林套種闊葉樹,改造成針闊混交造林,逐步提高林分質量。”永安國有林場益口管護站站長鄧鴻榮說,林場還根據如何提高林分的整體質量,按各山場小班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集約化經營管理。

鄧鴻榮算了一筆賬:國有林場現有經營管理的人工林平均畝蓄積達14.89立方米,而集體或農戶自己經營管理的人工林平均畝蓄積僅為7.74立方米,只有國有林場的52%。去年,貢川鎮林場與國有林場合作後,完成了成熟林主伐48畝、中齡林間伐422畝,除去生產等成本外,貢川鎮財政收入近60萬元。

“與國有林場合作,我們的林子就有了收入,國有林場分得的利益其實就是他們高效經營林子所產生的增值部分。”張如盛說,這樣長期合作下去,鎮財政每年都有一筆可觀的收入,“青山”變“金山”其實不是夢。

同是那片山,管好不一般。據悉,貢川鎮林場與永安國有林場合作模式,讓雙方都產生了效益。永安市其他鄉鎮街道及其林農紛紛找上門來,要同永安國有林場談合作:燕南街道集體林場的259畝林地、燕東街道新橋村227畝集體林地與國有林場進行了合作,西洋鎮葛州村林農多人合夥共有的172畝林子,也成功交付給國有林場經營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