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長的“心理彈性”給自卑的孩子提供堅持下去的動力

很多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成績考的不好,他也傷心難過,發誓要好好學。於是和父母一起列了一個激情昂揚的學習計劃:我早上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看書、閱讀、上網課、寫作業,幾點上床睡覺,非常細緻,面面俱到。

然而,第二天早上起來好像被打回原形,一點動力都沒有了。

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比如孩子明明喜歡彈鋼琴、跳舞或者畫畫,也和家長說好要堅持學習的,但有的孩子可能只堅持了幾天。

這樣,父母說“孩子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心理學:家長的“心理彈性”給自卑的孩子提供堅持下去的動力

1

你看見孩子的小心翼翼了嗎?

孩子一定不是突然不想學習了的,家長是否看見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

昨天來到諮詢室的媽媽非常急切,她的孩子今年中考,但是語文成績非常差,孩子卻用大量的時間做數學題,不願意學語文,尤其不會寫作文,常常放棄分值很高的作文部分。

其實孩子平時喜歡寫寫隨筆,記錄自己的生活瑣事,也喜歡一些詩詞歌賦,自己還偶爾寫寫歌詞、詩文。這樣看來,孩子對於學語文、寫作文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但,與孩子的瞭解中得知,有一次在學校孩子的文章拿到很高的分數,被全校傳閱,孩子很開心。可是媽媽卻悄悄問她“作文是不是抄襲的?”並表示平日沒有看出孩子有寫作的天賦和能力。

她的隨筆日記常常會被爸爸翻出來看,並做出評價。比如,“這麼寫不行,全是流水賬,沒有一點文學底蘊,你要開頭寫一些名言警句,引用文學典故,中間要有情感的層次,逐級遞進,多使用比喻句,擬人句,將自己的感受具象化,結尾一定要點題,使用優美的語句,完整呈現中心思想”等等。

聽完之後,我們理智上會認為爸爸很懂寫作,按照這個思路可以寫出高分作文,但是,孩子卻不以為然。

心理學:家長的“心理彈性”給自卑的孩子提供堅持下去的動力

我們看到,家長往往只是在描述一個客觀事實而已,孩子卻表現的很“脆弱”,不能接受自己被質疑或被指責,從而放棄。那麼,客觀事實之下什麼是我們沒有看到的?

孩子面對質疑,開始時小心翼翼,努力想要獲得認可,他們嘗試做得更好,但似乎很難達到大人所期許的那樣,或者說家長總希望“更好、更好”,而不善於發現那些細微的進步和改變。

於是在挫折感之下,孩子容易產生“我真沒用”的消極體驗。累積過多這樣的“事實”,就會讓孩子認同“我不行,我不如人”。

2

“自卑”如何產生併發揮作用?

家長自己的成長中也有“我真沒用”的感受,比如,父母整日爭吵我卻無能為力;別人都有關心自己的爸媽,而我卻沒有;一起學習的同學總能取得比我好很多的成績;自己的另一半總是不上進的;工作總是做不到大家都滿意;總是掙不到很多錢......

我們也時刻體會著無能無力的痛苦,更何況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

江西衛視《經典傳奇之讀心術的心理學詭秘》欄目中,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隨機找來五位實驗者,並被告知這位大師非常擅於讀心術,可以在短時間內知道他們的性格,包括他們的過去和未來。

五位被試聽到此更加激起了好奇心,大師見到他們後沒問他們任何問題,只是拿出五個信封讓他們隨機抽取,並把隨身攜帶的一個物件放到信封中,且這個物件不能表明自己的身份。

大師背對著五位被試,拿到他們放了物件的信封后就離開了。一段時間後,大師回來並根據每個人的物件在紙上寫了一些預測,大家看完後認為準確度高達70%以上。

心理學:家長的“心理彈性”給自卑的孩子提供堅持下去的動力

原來五張紙的內容一模一樣,內容都像“你嚮往自由,但內心卻很理性”這樣模稜兩可的話,讓被試對號入座,覺得說的就是自己。

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巴納姆效應,人在認識自己的時候,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認知的偏差。

原本孩子對自己還是挺有信心的,但在遇到挫折和別人屢次的打擊之後,開始受到影響而對號入座,最後覺得自己確實像別人說的那樣不行。

自卑的人,缺乏自信, 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抓不到稍縱即逝的各種機會,享受不到成功的歡愉等。與其讓他人覺得自己不好、不優秀,不如逃避、不去做,這樣不管結果好壞,孩子不用承擔任何失敗的風險。

3

做有良好心理彈性的父母

“趨利避害”是大腦經過6億年的進化所帶來的本能反應,趨向實踐讓自己愉悅的事情而逃避困難的、帶給自己痛苦的任務,管控我們向困難挑戰的腦區進化的最晚,需要努力才能起作用。

因此,孩子熱愛學習或放棄學習是隨著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體驗反覆出現的,家長要有耐心,等待、支持、引導孩子實現螺旋向上的發展。

心理學:家長的“心理彈性”給自卑的孩子提供堅持下去的動力

一、心中有數。

學習的過程就像我們成人去健身一樣。

我們可能下定決心要去跑步,買好新的跑鞋,炫酷的緊身衣,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過於樂觀,就會完全不考慮後面可能遇到的失敗因素。當跑了兩天肌肉痠痛,或突然天氣轉冷,或工作時間變動等出現時,原來的樂觀一下掉到悲觀,否定整個跑步計劃。

當孩子出現好的學習習慣時,我們不要太過於樂觀,我們心中要明白,好習慣的形成過程較長,會有反覆,同樣會有各式各樣的困難、不好的表現等,對這個過程中的問題有預期,對好壞互動的因素多觀察,做到心中有數。

二、眼裡有術。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家長要看到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好習慣。

可能是因為你最近對孩子的評價比較積極正向,可能是你對孩子的考試成績有合理的期望,可能是你對孩子提出要求時明確、具體,也可能你只是給了孩子一個溫暖、支持的家庭氛圍等,讓孩子突然表現的積極主動了一些。

家長要把這些促成孩子堅持的成功因素都看到,不斷去有意識的強化、穩定。

三、手上有書。

家長遇到孩子的學習時,盲目的焦慮是不解決問題的,而多學習,瞭解孩子真正發生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家長要學習孩子心智的發展規律,合理的親子關係,充滿愛意的溝通方式等,找到適合孩子的、科學有效的策略。

成功不是永遠保持的,家長要能夠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所預期,能夠接受自己的、孩子的偶爾退縮,並在每一次退縮中發現新的問題,找到新的成長點,獲得新的力量,讓自己帶領孩子在這種反覆中成長,練就這種真正彈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