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村“牛事”

關注 | 三河村“牛事”

關注 | 三河村“牛事”

黑土地上,春意漸濃。進了三河村,一頭頭結實的肉牛正悠閒地吃草,藍天、白雲映襯下,阡陌縱橫,風光宜人。

三河村位於吉林省敦化市,前些年,是當地有名的窮村、上訪村,但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牛村”——全村上下養著1400多頭牛,發展“牛氣沖天”。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後,“牛村”的一位“牛書記”功不可沒。

“牛書記”不姓牛,叫谷鳳傑,這位54歲的女性是三河村黨支部書記,中等身材,說起話來乾脆利索,辦事風風火火,走路帶著一陣風。

二嬸、二孃、嬸子……走村訪戶時,村民們見了谷鳳傑,沒人叫她名字,“和大家像是一家人。”谷鳳傑說。

家家戶戶有牛圈,誰家牛下了崽兒,誰家牛賣了好價錢,誰家牛需要配種,谷鳳傑心裡“門兒清”。她的電話就是村民熱線,七八歲的小孩都能背出電話號碼。“有啥事找二嬸兒,心裡踏實。”38歲的村民張玉華說。

別看現在“牛村”日子紅火,前些年,這裡並不富裕,耕地都是澇窪地,十年九不收,日子緊巴巴。

谷鳳傑鐵定心要領著大家奔小康,自費去外地考察了一圈,她發現養牛是個掙錢的好門道,養殖技術易學,村民們打下的秸稈還可以當飼料。

萬事開頭難。大家都知道“母牛下母牛,三年五個頭”,可真要養起來,心裡還是犯嘀咕:買母牛缺錢,賣小牛沒門道,賠了咋辦?“先找幾個帶頭人,讓大家看到效益,咱不用勸都會跟著走。”谷鳳傑和村幹部們達成共識。

一個小牛犢兒近萬元,要想養牛,一家至少需要2萬多元啟動資金,得貸款。俗話說“家財萬貫,帶毛不算”,養殖業風險大,銀行業務員心裡也打鼓。

“有風險我們一起扛。”谷鳳傑和銀行拍胸脯,幫農民擔保。“說沒顧慮是假的。”谷鳳傑說,“但我信任村民,就像村民信任我一樣,養牛這條道肯定沒走錯。”

果不其然,養牛效益確實好。64歲的村民張連興家裡,8頭母牛每年下崽,他和老伴兒一年能掙9萬多元。“想吃啥就買啥,咱掙的錢夠花。”張連興笑著說,他的兩個兒子住在隔壁,每家養了30多頭牛,日子過得滋潤。

村口兒的張玉華家,前幾天剛賣了幾頭600多斤的小牛犢,每頭能賣一萬四千多元。“小牛剛出生,就有人出5000元收購,我沒幹。”張玉華說,“養大一點再賣,賺得多。”

這些年下來,谷鳳傑幫擔保貸款的農民,只有一戶因為家人重病沒還上,一萬多元的欠債,谷鳳傑幫著墊上。“我也不打算要了,鄉里鄉親的,遇到難處幫一把。”她說。

三河村的日子紅紅火火,村民們兜裡的餘錢越來越多。去年,政府支持村裡蓋起兩座羊舍,能養400只羊。一戶村民把羊舍承包下來,每年給村集體上繳3.5萬元。

村民富了,村集體的賬上也充裕。村兩委班子正謀劃建一個養老院,村集體補貼,集中供養村裡60歲以上老人,還設有食堂、浴池和文化禮堂,目前選址、設計等工作都已完成,今年就開工。“我們也要隨勢而動,不斷滿足群眾的各項需求。”谷鳳傑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