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的哭泣》:絕症面前,是人性與生存的抉擇

《世紀的哭泣》是一部由十餘位好萊塢明星聯合出演的劇情類紀錄型片,於1993年上映。曾獲美國金球獎、美國電視艾美獎、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等殊榮。

在豆瓣電影僅有300多人評論,但卻可以獲得8.2分的不錯成績,是一部堪稱冷門但非常經典的電影。


《世紀的哭泣》:絕症面前,是人性與生存的抉擇

來自豆瓣的評分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題材既少見但又受眾人群非常廣泛。說題材少見,因為這是一部述說艾滋病發現史的劇情類紀錄片;說受眾廣泛,是因為疾病的防控,是人類生存永恆不變的話題,突顯了電影本身的價值意義。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講訴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國,從初次發現未知致命病毒,整個社會陷入恐慌,到如何一步步衝破難關,敢於正視確定並命名為“艾滋病”,開啟了與病毒曠日持久鬥爭的故事。

在發現並確認病毒的過程中,不僅來自科研技術上的難關,還有來自社會、輿論和道德準則帶來博弈與壓力。最終在科學的真理面前,人們學會了直面危機。

在小編看來,該紀錄片是感人至深的,醫者的孜孜不倦、艾滋病人的真實情感寫照、官僚的不作為、輿論的煽動... 都是這部電影觸動人心的所在。

今天筆者就從“劇情發展 人物構造 主題意義”三個方面帶領大家讀懂此片。在第四部分,我對電影帶來的實際意義,進行總結。

《世紀的哭泣》:絕症面前,是人性與生存的抉擇

研究團隊在一期分析病毒的傳播特點

1.三個階段構成主線,讓觀眾真實感受歷史事件還原

電影以病毒研究員Francis艱難的病毒追溯入手,從發現未知致命病毒,到逐步確診性接觸、血液和母嬰為傳染途徑構成故事主線。

首先Francis和他的團隊受到非常大的質疑。沒有經費和醫療資源的支持下,研究工作舉步維艱。而研究員們能做的只有與死神爭分奪秒。在飛遍了大半個美國後,終於找到了性接觸傳播的"零號病人",繪製出了病毒傳播路線圖譜。

在這個階段醫生們在面對看不到的敵人,病人們渴望生存或者逃避拒不配合,或者精神崩潰。非常現實的反映出了人在面對恐懼時的極端反應,表現出來非常複雜的情感。

其次以為初有成績的研究員們卻深受打擊,發現了因接受獻血而被傳染病毒全新病例,這與之前確診的傳播途徑完全不同,他們必須重新來過。困難沒有絲毫的減少,甚至血液中心都拒絕提供獻血者名單,便於查找病源得請求。

此時此刻,是對信念和責任的考驗。媒體已經開始掀起波瀾,社會也越來越多人關注,必須儘早確診傳播途徑才能將傳染控制在最小範圍內,才能給公眾安心。

《世紀的哭泣》:絕症面前,是人性與生存的抉擇

劇中主角Francis團隊在打電話尋求幫助

最後,Francis又發現並確診了母嬰傳播的途徑,終於形成了完整的病毒畫像。

結合著病情的發現、研究、確診順序,導演採用非常樸實的寫實手法拍攝,努力給觀眾們去還原事件真相。就連在成功確定病毒後,團隊間為了追名逐利而鬧得四分五裂都真實的拍攝了出來,而不是單純的大圓滿式的結局。

如果說隨著病毒的發現規律推進劇情發展,是情理之中。那麼接下來大量不同立場的觀點就是意料之外了。

《世紀的哭泣》:絕症面前,是人性與生存的抉擇

劇中Francis團隊的成員們在報紙上發現有用的訊息

2.副線大量不同角度事件見證者的態度,突顯戲劇化衝突

逆境中對科學真理堅守的醫者、面對未知病毒而絕望哭泣的病人、為了生意而煽動群眾情緒的商人、只看重選票而選擇無視或妥協的政客... 這些事件的親歷者,編劇都做出了鮮明的人物畫像。

這種採用大量事件相關人物觀點帶入劇中的拍攝手法,非常明顯的起到讓影片更加豐滿、真實的作用。觀眾在觀看電影時會把影片中闡述的不同觀點自然形成對比,就好像導演構成的一個多面體,陽光照射在上面。卻產生了不同顏色光芒。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起了科幻小說《三體》,嚴肅和玩世不恭並存的邏輯、一日為軍人終身報效人民的章北海、極度利他主義的程心、甚至是視生存為信念的三體人...他們既是是整個宇宙史的抒寫者、又是宇宙中的受難者。

小編無法評論電影中人物行為的是與非,任何一個立場的行為,都無法區用“絕對正確、對他人毫無傷害”這樣的話語來形容。

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

《世紀的哭泣》:絕症面前,是人性與生存的抉擇

劇中伊恩·麥克萊恩飾演的角色遭遇生活與工作上的困難

3.剖析電影主題——比病毒更可怕的,是無知與冷漠。

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早已不是第一次面對病毒帶來的威脅:鼠疫、天花、西班牙流感...這些曾經殺傷力巨大的疾病,終於在人類的團結和智慧面前被擊倒。

然而在找到解藥之前,那種看不到黎明的恐懼,正是導演想闡述的:比病毒更可怕的,是無知與冷漠。

影片中兩次採用對比手法,來證明導演的觀點:

第一次是醫院的電視機裡播放著總統大選勝利慶祝的畫面,和片尾的後續介紹中寫道:”當總統第一次在公開講話中提及艾滋危機的時候,已有兩萬五千名美國人死於艾滋。“

第二次是影片結尾的燭光大遊行,氣氛肅穆沉重,完全沒有了電影開始時萬聖節遊行的一派狂歡時的盎然。

電影在這裡非常好的運用了宏大場面帶來的氣氛渲染,這是極難掌握的,甚至很多成名的導演都難以駕馭這種拍攝手法。鏡頭的切換與剪輯,細節的抓拍與全景鏡頭的切換。 若干演員組成的畫面從心理到情緒、從動線到神態必須步調一致。

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公眾人物,都需要正面直視科學的真相與潛伏的危機。陽光或許刺眼,但只有行走在陽光下,才沒有陰暗的角落。

《世紀的哭泣》:絕症面前,是人性與生存的抉擇

劇中研究員們在想辦法進到高危場所檢驗

小說《呼蘭河傳》中小團圓媳婦的一生同樣驗證了遭遇無知與冷漠的蹂躪是多悲慘。原本是天真純潔的少女,先是被婆婆“我只打了她一個多月,雖然說我打的狠了一點,可是不狠哪能夠規矩出一個好人來。”的肉體折磨。又被“驅邪”“跳神趕鬼”的伎倆反覆精神摧殘。死亡在某種意義上對她來說反而是一種解脫。

《世紀的哭泣》:絕症面前,是人性與生存的抉擇

《呼蘭河傳》配圖,小團圓媳婦被“巫術治病”

4.危機面前,攜手並肩。

在影片的片尾處,邁克爾傑克遜、戴安娜王妃都以公益的角度紛紛出鏡。這也可以看出此片在拍攝時的影響力之大。

雖然電影已經上映20餘年,但現在看來,片中所表述的觀點還好不過時。小編也感悟了以下三個觀點:

《世紀的哭泣》:絕症面前,是人性與生存的抉擇

劇中的插畫特寫鏡頭

1.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

無論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多麼幅員遼闊,但實際上人類文明還是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

曾經聽過一個關於“天國的階梯”的故事。那個時候全世界的人還使用同一種語言,因為在交流上毫無障礙,人們可以齊心協力建造一個通往天國的梯子。就在建造即將成功的時候,突然間的語言不通導致無法繼續,人們只能四分五裂各奔東西,通往天國的梯子也不得不終止。

可以看到人類文明史上發展最快速的階段,都是最穩定,協同合作最多的時期。我們可以理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環境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但是如果將這些思想完美兼容,將會帶來最大回報。反之,彼此間越走越遠,造就的只有恐慌和戰爭。

2.人生的意義在於修煉靈魂

這是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說過的話。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探尋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在生活中為慾望所迷失、困惑沒這事人類這種動物的本性。

信息爆炸的時代,誘惑變得無處不在。稍微的鬆懈,就有可能被帶入懶惰或者貪婪的深淵,演化成疾病或者其他形式的痛苦。

然而經得起時間驗證的,只有堅毅的靈魂。電影中醫生在面對病毒時沒有退縮,而很多疾病的見證者雖然沒有得病,但卻被恐懼所擊倒了,迷失了方向。

迷茫時不困惑、危機時不慌亂、低潮時不消沉,無往而不勝。

強大的內心才是推動人類砥礪前行的原動力。

3.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有人說,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一個先到來。可就算下一秒面對死亡,那麼這一秒也應該生活的轟轟烈烈,充滿價值。

人應當通過​不斷地內求,挖掘真實的心靈,正視真實的世界,接納真實的自我,為做自己的主宰者、不留下遺憾而努力生存,來獲得真正得價值。

《世紀的哭泣》:絕症面前,是人性與生存的抉擇

結束語:

賈樟柯說:有一種電影要求很長時間的積澱,有一種需要閃電般的靈感。

那麼這部電影就一定是經歷了漫長的素材積累和構思,在一瞬間爆發出來的靈感一蹴而就,從而帶給觀眾巨大的心靈震撼。

《世紀的哭泣》作為紀錄片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電影。2個半小時的時長,在你被劇情深深吸引的時候,會覺得時間過的非常快。

看完這部電影也會對生命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理解,自然界中蘊藏著事物變遷的力量,涵蓋著世界變化的規律,充溢著令人敬畏的神奇與驚險。去努力珍惜每一個點滴,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