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今天又是一個高端話題。

帶來這個話題的,是一位2020年2月28日剛剛去世的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享年96歲。

1

超大號太陽能電池

95%的人類能源,歸根結底來自太陽,不管是風力水力人力畜力,還是煤炭石油天然氣。

風,太陽照射不均勻導致空氣流動。水,陽光使水蒸發形成河流。人力畜力,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收集太陽能,再轉移到動物身上。化石燃料,儘管產生機理尚有些許爭議,但依主流觀點看,能量源頭還是太陽。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地球就是一顆大號太陽能電池,充電46億年,揮霍300年,如今還剩多少電量?

2

能源與文明等級

這是個古老的話題,本僧用數據重新捋一捋。

2000年,從私家車保有量看,估摸約有12億人過著空調汽車的現代化生活,其中西方發達國家9億,中國1億,第三世界2億。這一年,全球消耗了35億噸石油,46億噸煤炭,2.4萬億立方天然氣,摺合110億噸標準煤。

2019年,全球消耗50億噸石油,80億噸煤炭,4萬億立方天然氣,摺合180億噸標準煤。這180億噸煤讓20億地球人過上了現代化生活。

同理,假設我們讓剩下55億人也過上同樣的生活,則每年需要675億噸標準煤。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經濟一旦發達了,人口通常就不增長了,依這個邏輯,全球共同富裕後人口按100億計,則每年需要900億噸標準煤。

900億噸,這就是全人類共同奔小康的代價。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目前全球已探明可採儲量,石油2300億噸,煤炭1萬億噸,天然氣205萬億立方,一共摺合1.3萬億噸標準煤。

如果是地球人民一起奔小康,只夠奔15年!難怪大夥要打成一鍋粥,先起來那十億人死活要摁著咱們這十億人。

但事情其實沒這麼悲觀,幾十年前就有人喊石油只夠用幾十年了,但幾十年後新探明的石油儲量越用越多,到今天一算,還能再用幾十年。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採石油就和擠牙膏似的,幾十年後還有幾十年,到底有完沒完?據專家估計,地球上化石燃料不管有沒有探明、能不能開採,一口價:10萬億噸石油,10萬億噸煤炭,1000萬億立方天然氣,摺合22.8萬億噸標準煤。

這隻夠全人類小康250年,這點時間還不夠咱們決定要不要建對撞機呢!

必須得上新能源!水力風力來源不穩定,萬一來個乾旱天,大家都得吃乾飯,因此不可能做主力,還是直接上可燃冰吧。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可燃冰也屬於化石燃料,深埋大洋下,別說開採了,想探明儲量都沒那麼容易。美國地質調查局折騰了幾十年,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是2.1萬萬億立方,摺合26萬億噸標準煤。

足夠100億地球人民小康290年,加上前面撐的250年,熬到三體人進攻地球綽綽有餘。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耗中佔比一直穩定在85%左右,絕對的主力。但化石燃料畢竟只是太陽指甲縫裡漏到地球的一些光,攢了幾十億年,只夠人類文明卯足勁往前奔500年。

順帶說一下,有研究認為,化石燃料可能來源於原始地球的甲烷,這和太陽的關係就不大了,但主流觀點還是喜歡生物遺骸變石油的故事。

磚家都搞不清楚,咱外行就不嘰歪了,還是翻翻地球自己的家當吧。本僧保證下面幾樣家當,實打實是地球自己攢的!

3

地球的家當

核能,特指鈾礦,是別的恆星爆炸剩下的殘渣,和太陽沒一毛錢關係。

已探明的鈾儲量不到500萬噸,用中子把鈾238轟成鈈239,摺合14萬億噸標準煤,遠遠超過已探明的化石燃料1.3萬億噸。現在知道某大國為啥削尖腦袋鑽核能了吧?

驚喜的是,地球媽媽攢的不止這麼點,僅僅地殼裡就有130萬億噸鈾,只是過於分散沒法收集。不過不用慌,專家說可開採的鈾礦怎麼著也應該有3500萬噸,摺合100萬億噸標準煤,可奔小康1000年,足足是化石燃料的2倍。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化石燃料加核能,已經能奔1500年了。

萬一到時候物理學被封死,找不到新能源,咱還能從地球媽媽的家當裡翻出寶貝,繼續奔小康。

地熱能,80%來源於地球自身放射性元素衰變所釋放的能量,沒太陽什麼事。因為地球到處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如鉀40),這些元素不停衰變釋放熱量,所以地球就像是不停發熱的暖寶寶,妥妥一個低功率版的核反應堆。

整顆地球的發熱功率為442億千瓦,相當於現在人類文明總功率的2倍。可喜的是,暖寶寶發熱這麼多年,可沒浪費,都攢著呢!

憑直覺,你認為地球平均溫度有多少?外層地殼,平均溫度14度,薄薄一層僅佔地球質量0.4%。下一層地幔,平均溫度估摸1100度,佔地球質量68%。最裡面地核,平均溫度估摸5000度,佔地球質量31.5%。剩下的大氣層不計。

這樣算下來,整顆地球的平均溫度有2300度。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沒想到吧?地球其實是一顆溫度高達兩千多度的大球。要知道,核反應堆的最高溫度也就一千多度,這尼瑪就是一顆現成的核反應堆啊!

從地幔地核的成分看,比熱按1計算,整顆地球蘊含的熱量相當於5萬億億噸標準煤。但是,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你沒法把所有熱量都用來做功,而且你也不好意思把地球熱量抽乾了變成一顆冰球吧?

咱矜持點,專家評估,當前可利用的地熱資源只有總量的十萬分之一,摺合5000萬億噸標準煤,可奔小康5.5萬年。

說個題外話,地球內部除了最裡面的內地核,大部分是可流動的液體或熔融狀態,也就是說,什麼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之類的,都是浮在液體上的一層薄片。如果要推動地球,必須要把地熱引到外界,或者往地幔裡灌注特殊材料,使整個地球內部堅如磐石才行。不然發動機會把薄薄的大陸板塊慢慢摁到岩漿裡。

5.5萬年,雖然比原先幾千年多了一個數量級,但也不算富裕,咱繼續。

潮汐能的本質

潮汐由太陽和月球引力引起,可以簡單理解為月球吸著海水繞圈跑,當月球引力和太陽引力重疊時就是大潮,反之就是小潮。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很多人以為潮汐能不消耗能量,這顯然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潮汐能本質上是地球自轉動能和月球勢能。潮汐能最終會因為摩擦變成熱量而消耗,導致地球自轉變慢以及月球不斷遠離地球。

潮汐能每天定量定點供應,極為不便,但卻提供了一個清奇的思路:可以利用地球自轉的動能發電,這算是地球媽媽最後留給我們的能量了。

這筆壓箱底的家當非常驚人!這麼說吧,世界上所有的石油煤炭天然氣可燃冰,100%轉化成能量來阻止地球自轉,那麼,地球自轉週期僅僅只是減少2毫秒。

地球自轉動能有2.57×10^29J,摺合900億億噸標準煤,足夠人類揮霍1億年。

如果1億年還嫌少的話,地球繞著太陽轉的動能也不是不能考慮,公轉動能是自轉動能的1萬倍,稍微用一點也不至於讓地球掉太陽上。

開個玩笑,如果人類淪落到對地球動能、月球動能、火星動能敲骨吸髓,那還不如回到原始社會了。


其實,不管是恆星還是行星,動能都來自於早期的引力勢能,比起化石能源算得上巨無霸,但在真正的土豪面前仍然是小兒科。

真正的能量土豪

按照當前的物理理論和宇宙模型,早期宇宙裡飄蕩的絕大部分物質是氫,氫原子抱團組成了恆星,恆星內部引力導致氫聚變,聚變產生各種元素和能量,元素和能量演繹出豐富多彩的世界,於是就有了我們。

也就是說,能量來源於氫聚變,氫才是背後的大土豪。所以,地球上真正算得著的能源,是地殼中佔比0.76%的氫。幸運的是,人類掌握聚變技術永遠還需50年,因此地球上的氫幾乎原封未動,咱們趕緊盤盤帳。

現在搞聚變都是瞄著最容易的氘氚聚變,萬一搞成了,大海里有45萬億噸氘,足夠我們奔小康50億年。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50億年也不算啥,真要急眼了,氫氫聚變也不是不可以,嚴謹點叫氕氕聚變。雖然技術路線不存在,但理論還是在的,搞點反物質把氕催化一下,弄出中子就能聚變形成氦核。別聽到反物質就嚇傻了,質子變中子叫逆β衰變,已經被實驗觀測到了。

這能把千分之七的質量轉變成能量,終於,我們可以用到那個著名的質能方程了:E=MC^2

不過地球上四分之三的氫在水裡,不能把水折騰沒了,我們用剩餘那四分之一做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N噸標準煤,足夠揮霍1億億年。提個醒,宇宙誕生才多少年?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即便把氫都折騰成氦,氦還能繼續折騰成碳,碳還能繼續折騰成氧……後面還有很多個億億年。

回過頭看,人類誕生200萬年,不過是消耗了化石能源的一個零頭,化石能源不過是核能地熱能的一個零頭,核能地熱能不過是聚變能的零頭的零頭……

也就是說,人類文明連地球能源的零頭的零頭的零頭的零頭,都尚未完全發掘,科技水平有多高,各位心裡有數了吧。

4

太陽系的扛把子

感嘆一下,從太陽系的視野來看,儘管人類胡吃海喝數百年,消耗的能源其實微乎其微。如果按當前的生活水平過日子,光是地球上的能源就可以揮霍到天荒地老。

但是,聚變搞定了,肯定要縱橫太陽系,人均能耗必然蹭蹭漲。根據上篇《霍爾推進器》計算,月球出差相當於北京出差,按這種生活節奏,人均能耗少說增加1萬倍,再加上星際探索等等,原本1億億年的儲量,假設縮減到1億年。

好了,1億年後,物理學依然死亡,能源依然靠核聚變,怎麼辦?不用擔心!

木星和土星,質量加起來是地球的413倍,而且75%以上都是氫。地球媽媽那點能源,到這兒都不好意思說零頭了,只能算誤差。

木星土星的氫含量是地球的1000萬倍,就算物理學已死,也足夠人類再揮霍NN年了,地球如果真要流浪,千萬記得把這倆燃料灌帶上。

下圖左邊第三顆是地球,中間兩顆最大的是土星木星。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NN年後,物理學繼續死亡,仍然不用擔心。

太陽系的扛把子當然是太陽,別說木星土星了,太陽系裡所有行星衛星彗星隕石全加起來,在太陽公公面前都只能算誤差。太陽佔據了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而且,全是燃料。

換句話說,整個太陽系的能源幾乎都在太陽上,地球那點家當不知道排在小數點後多少位!太陽對外輻射1秒鐘的能量,就足夠全球人民小康15萬年,其中只有22億分之一照到了地球,再其中的萬分之一被人類利用,實在太浪費了!

於是,我們很難不把主意打到太陽這個大號燃料罐上,其中的巔峰人物就是弗里曼·戴森,於1960年提出的戴森球理論。

5

戴森球

在卡爾達舍夫文明等級提出之前,戴森就提出了能源與文明等級的思想。他認為,就地球上那點破能源,不足以支撐人類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必然是高能耗的文明,免不了要打恆星的主意。

太陽是一個實打實的聚變反應堆,造一個大殼把太陽圍起來,就是大號的聚變發電機,這是戴森球的基本思想。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但是給太陽公公加外套可不是容易的事,力學結構不是現有理論可以解決的。於是,戴森球就演變成了戴森雲, 不一定把太陽裹那麼緊,發射一堆能量收集器,圍繞著太陽轉也行。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把戴森雲整合成環狀,就成了戴森環,還有戴森群等各種版本。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這些結構統稱“戴森球”。

如何建造戴森球

人類利用太陽能有兩種方法。

一是光伏發電,直接用太陽能面板把光能轉化成電能,大家很熟悉了。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二是光熱發電,用一堆鏡子把太陽光反射到一起燒開水,然後用蒸汽推動電機發電。這個一般小盆友都沒聽過,但實際上已經有一些應用了。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本僧掐指一算,顯然後者更合適。咱也不要貪心,只收集1%的陽光。

那就開幹吧!

第一,選址。


在地球附近弄到1%的陽光,面積要有2200萬個地球那麼大,太費勁!咱離太陽近點。

早在1976年,美國太陽神2號就飛到了距太陽4343萬公里的地方,2020年1月份,美國帕克太陽探測器將記錄刷到了1867萬公里,面向太陽一側的溫度達到了612度,帕克號按計劃將在2024年12月飛近到616萬公里,溫度預計達到1400度。

今天的飛行器已經有能力靠近到太陽1000萬公里以內了,考慮到溫度、太陽風等因素,咱們將戴森球位置設定在距太陽1000萬公里處。

第二,原料與能耗。

水星,離太陽最近的行星,由大約70%的金屬和30%的硅酸鹽組成,這些材料非常適合做反射鏡。激光武器裡的反射鏡成分就是二氧化硅和金屬,對某些波段的反射率可以達到99.9%,耐高溫性能也是妥妥的。

假設每個反射鏡發射到太空後展開面積1平方公里,加上通信、調姿發動機等必要部件,總重5000噸。反射1%的太陽光,需要12.6萬億個反射鏡,合計6.3億億噸原料,不到水星質量的0.05%。

水星大氣層稀薄,只要在地面建造大型電磁加速裝置,就可以把反射鏡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直接發射到太空,很節能的。

所以,這本帳可以這麼算:把0.05%的水星融化製成反射鏡,併發射到太空,按水星比熱1和第二宇宙速度4.4km/s估算,需要7*10^26J的能量,足夠全球小康26.5萬年。

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最好能在水星自籌糧餉。

第三,設計方案。


水星的太陽輻射功率每平米9000W,未來光熱發電效率按50%計,則一個反射鏡就是45億瓦。製造和發射一個反射鏡的能耗是50萬億焦,相當於反射鏡3小時產生的能量,再加上開採、提煉、運輸、損耗等,按5小時計。

向水星發射一組自動化生產設備,這些設備可以利用反射鏡的能量和水星的物質自我組裝,像病毒一樣繁殖。生產設備數量就會成指數增長,只需26輪,就可以在水星表面每平方公里建一座工廠,共7500萬座工廠。

每座工廠製造一個反射鏡需要5小時,則完成整個工程需要100年。要是等不及,還可以在太空建工廠,幾十年內肯定妥。

第四,揮霍。

控制反射鏡方向,就可以把1%的太陽輻射投送到指定位置,比如火星,於是,我們就有足夠的能量把火星改造成宇宙飛船。

同理,把剩餘的水星全都拆成反射鏡,修建100個類似的反射陣列,就可以把太陽能量集中投送到太陽系各個地方,供人類修建各種超大型太空設施。

第五,庇護。


戴森球除了供人揮霍之外,還有一個重要意義。

太陽亮度大約每11億年增加10%,這10%會讓地球氣溫高到無法維持液態水的存在,地球生命都得烤成肉乾。

我們必須在10億內解決這一問題,其中的備選方案,就是在地球和太陽之間修建戴森雲,將多餘的太陽輻射投送到其他地方,避免地球被燒沸騰。

太陽系危機

看起來形勢還不錯,只要守著太陽這顆無邊無際的能源,地球上的危機都不叫事兒。但是,如果物理學始終無法解開空間密碼,一旦太陽系遭遇致命危機,我們怕是隻能帶著太陽流浪了。

700光年外的獵戶座α星,已經步入生命末期,即將在幾百萬年內發生超新星爆炸,到時侯會清空幾十光年內所有生命,被它的伽馬射線擊中,即便在700光年外,不死也得脫層皮。幸運的是,獵戶座α星自轉軸與太陽系有20度的夾角,這個夾角使得地球與伽馬射線爆擦肩而過,讓我們還有閒心看個熱鬧。

可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150光年外的飛馬座IKB星,也是蠢蠢欲動,8000光年外的人馬座WR104星,正對著太陽系虎視眈眈……

終極大戰可能來自40億年後,咱們的銀河系帶著3000億顆恆星,撞上了,擁有10000億顆恆星的仙女座星系。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假設那會還有人類文明的話,如果我們不能躲到更高的空間維度裡,就得推著自己的恆星,在一片混亂中,儘量避免與其他恆星相撞。

恆星發動機

這不是科幻作家拍大腿的產物,而是正經發表在2019年12月《宇航學報》上的研究成果。

美國天體物理學家馬修·卡普蘭提出了一種可以推動恆星的發動機模型,稱為“卡普蘭推進器”,依靠現有的物理理論就能完成。

第一,建造一個戴森環。

第二,利用戴森環反射陽光到太陽某一點,使其加熱到極高溫度,從而掀起大量氫和氦。

第三,收集氫和氦,注入到聚變發動機內,變成兩束高速等離子體噴射出去。

第四,其中一束向後噴射,作為推動太陽的動力,另一束噴向太陽,維持引擎和太陽的距離,防止引擎墜落太陽。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根據卡普蘭的計算,這個引擎每秒燃燒數百萬噸物質,可以在100萬年內,將太陽系整體移動50光年,足夠逃脫超新星伽馬爆的擊殺或恆星相撞。

要知道,對超新星爆炸、恆星相撞之類的預警時間達到上百萬年並不是很難的事,所以卡普蘭推進器能夠應付大多數情況。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更妙的是,這種引擎從太陽薅了大量物質,反而可以延長太陽壽命,因為質量小的恆星燃燒更慢,太陽系保持宜居狀態的時間會多出幾十億年。

幾十億年後,我們可以換一顆太陽,繼續推著恆星走出銀河系,穿越十大星系,遊歷整個宇宙!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想想是不是很激動?別急,真正的危機可能剛剛開始。

最近,天文學家發現1480光年外的天鵝座KIC8462852恆星的亮度在很短時間內快速下降,像是被什麼東西遮住了,目前還沒有靠譜的解釋。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於是一群好事之徒就認為,是那邊的智慧文明修建了戴森球,並把這類恆星稱之為“戴森球恆星”,目前人類一共發現了2顆所謂的戴森球恆星。

地球上無數望遠鏡對著這顆恆星,希望能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好在地球文明連化石燃料都沒折騰明白,很難對1480光年外有啥想法。可他們要是被三體文明盯上,那就有意思了。

戴森球很可能會讓太陽成為宇宙裡的可疑恆星,想撈點能源可真不容易。

5

終極謎底

人們對於科學有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迷信,總覺得未來科技可以解決任何問題,比如,超光速飛行,空間跳躍,時光倒流,一顆小電池提供無限能源……

但是,我們不得不做好另一方面的思想準備,萬一科學是有邊界的,有一些定律無論如何不可能打破,比如,動量守恆,質能守恆,瞬間移動,憑空變出一輛車……

這也許意味著,飛行永遠只能靠扔東西,能源永遠只能靠燒開水,宇宙間所有文明都會被死死限制在物理規則內。

科學,到底是不是無所不能?咱們這一代怕是見不到謎底了,真的好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啊!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最前延觀點

| 文章來源於老和山下小學僧,無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