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與《賣房子的女人》中體現的國劇和日劇的特徵差異

《安家》近期收官,感覺結尾的勢頭明顯低於開頭,煽情教育的勁頭又有點著急直接顯露出來。與此同時,很多人發現這部劇在整體上和一部日劇《賣房子的女人》很像。


《安家》與《賣房子的女人》中體現的國劇和日劇的特徵差異

其實從海報的風格上就可以看出,日劇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很誇張的。

比如同樣是講賣房子,這部日劇的女主角三軒家萬智(這名字真怪,不過裡面有個家字的設定是不是和房似錦的房一個意思)日常是帶著把大眼睛再睜大一圈,眼白乍現,被評論認為像機器人一樣的表情,和在此基礎上的戰鬥一般的神情去賣房子的。


《安家》與《賣房子的女人》中體現的國劇和日劇的特徵差異

這樣一看是不是覺得孫儷的房似錦立馬柔美了不少。


《安家》與《賣房子的女人》中體現的國劇和日劇的特徵差異

是不是覺得還是國劇更貼近現實?

我開始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是如果都追下去,就會發現二者對藝術和現實的體現角度是不同的:國劇在表面上貼近現實,最終內核很難超出老三樣:煽情說教愛情上;而日劇是反過來的,在攝像機前的服化道、動作表情很可能極其誇張,甚至有些荒誕戲謔,但是最終的落點和背後體現的內核卻是真正的現實。

比如在同為賣房題材的這兩部劇中,房似錦賣房子除了日常的殷勤、看所需、求好感外,最常用的方法還是所謂動之以情,比如在給外科醫生宮蓓蓓賣跑道房的時候,雖然開始聲稱是按照所需量身定製,但是在應對買不起的問題時,答覆是——要相信你們的能力,如果你們掙不到這些錢,這個社會不公平。

說實在這個案例中關於家庭瑣碎矛盾的描述其實挺接地氣的,但是到這個地方就會覺得很突兀,很多中介以前應對顧客的哭窮回這麼一句相信自己大多還是為了顧及顧客的面子,有誰真的認為以一句空口號相信自己來估計自己的購買能力是合理的嗎?但是這裡面這樣的內容加上煽情的語氣居然就勸說成功了,外加一個閣樓觀星空的浪漫,以雞湯式的說辭談成了這筆買賣。

不過要說人在消費時往往的確是感性戰勝理性的,這些話在顧客聽來的確很受用,而本質上是不是對自己好,感覺深度是不夠的。而對於部分人收入不高是不公平這種說法,很容易讓人想到最近在一線抗戰疫情的醫護人員,大多數收入確實不高,是不是公平呢?再進一步講,不公平又能如何?對於現實而言,尤其是買房這件事,這種基於收入是否公平的說法對於評估自身購房能力來講,本質上是無用的,甚至還會誘導那些本來沒有足夠能力卻因為這種說法為自己不平而衝動下決定,為以後十數年生活帶來隱患。


《安家》與《賣房子的女人》中體現的國劇和日劇的特徵差異


而反觀《賣房子的女人》,雖然女主角相對女配角還是挺漂亮的,但是機器人一樣的表情和戰鬥一般的氣勢在劇情中對客戶而言也是不討好的,但是她卻總能把房子賣出去,而且每集都能做成一筆交易(這一點《安家》從前期賣房摻雜管閒事到後期愛情和家長裡短為主賣房好幾集沒有進展形成鮮明反差)。那麼為什麼最終房子都能賣出去?因為這個女人找準了客戶的需求,並且能看到更深更長的需求,有時連客戶自己都沒看出來的。

比如一個客戶想催促自己四十多歲的兒子出去找份工作,而中介三軒家強烈建議賣掉現住的大房子換成兩個小戶一住一租,原因是已經十幾年沒工作的人基本在社會上找不到工作了。而她也同樣勸說了想和丈夫分開住兩個房子,甚至不惜離婚的家庭主婦,買了帶隔斷臥室的房子,理由是她做家務方法有創意,也沒有對老公的環境保持有太高的要求,給了先生一個輕鬆的港灣,這是最合適她的工作(當然這是鋪墊),再者一直當主婦的她很難找到一份不太辛苦還比較穩定的工作,這個理由對這位主婦和四十多歲待業的男士而言聽著非常殘酷,但這才是現實。

當然在主婦案例的最後還有個小彩蛋,那就是主婦的丈夫悄悄對三軒家說他也挺滿意,不僅僅是主婦受不了丈夫打呼嚕,這是想和他分開住的一大理由,其實丈夫同樣也受不了妻子睡覺磨牙。這短短的一句臺詞意味深長,那就是三軒家給主婦建議基於的現實不僅是大社會中的現實,同樣也基於小家庭的現實,她發現了丈夫還是很愛妻子的,與主婦高調宣揚丈夫打呼嚕受不了要換房形成強烈反差,從丈夫悄悄給三軒家說這句話中就能體現出來,正是丈夫的愛和忍讓,讓這位主婦繼續和他在同一屋簷下當主婦而不出去工作的風險降了下來,否則在家煮下去被掃地出門之時再去找工作就會成為更加現實的現實。

不止這部劇,日劇的體現手法經常是初看感覺演員都奇裝異服,表情誇張,感覺有點模仿動漫中的模樣(當然不少日劇就是漫畫和動漫改編過來的),這些手法是為了給劇加一點佐料,因為只有赤裸裸現實的劇無疑會讓現實生活更悲傷,代入感過強了就起不到娛樂和調解的作用。但是這樣的表現手法,由於借鑑了漫畫的想象力,有時還能表達出一些現實風格中無法實現的美感,就如同早早知道很多實事的小孩子讀童話時的感覺那般,能暫時沉浸在一種現實中無法企及的享受之中。比如這兩年比較喜愛的生活懸疑日劇《四重奏》(如果有興趣瞭解一下《四重奏》請點擊這篇我以前寫的介紹 。)


《安家》與《賣房子的女人》中體現的國劇和日劇的特徵差異

觀眾對現實和藝術杜撰之間的度的要求是很高的,既不想完全脫離現實,也不想都是現實,這個比例差一分都覺得欠點什麼。所以面對目前國劇中不斷標榜的同情弱者、仇視標籤化的反派(比如房似錦的母親),因為還有個愛情,所以向前衝,結局總是大團圓的套路中,也可以嘗試探索一下像日劇那種風格,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但是可以在自己能做的地方創造一點好玩的形式,進而向著不美好也要創造美好堅持下去的感覺,反正人生如戲,劇本不好了更要努力演好,這就是一種人生的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