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探索》,有些孤獨註定只屬於少數人


《星際探索》,有些孤獨註定只屬於少數人

《星際探索》電影海報

《星際探索》絕對是一部譭譽參半的影片。在部分觀眾眼中,這只是一部充斥著不斷翻車意外狀況的偽科幻片。而另一部分觀眾則認為,這是一部可以比肩《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等經典科幻片的優秀之作。

即使在喜愛這部電影的人群中,各自評價也不盡相同。有人認為這是一部類似《2001太空漫遊》類型的太空歌劇,還有人認為是太空版的心靈史詩,與導演另一部電影《迷失Z城》殊途同歸。

這種分歧,在專業電影評審界也表現很明顯。作為一部典型的科幻片,它竟然入圍了76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要知道,科幻片一向不符合戛納口味,毫無疑問,這是史無前例的特例。

我認為,不必要為這部影片貼上簡單標籤,也無須為它尋找類似參照影片。這是一部風格獨特的影片,你也許可以看到某些類型片影子,但更多卻是獨一無二。它講述了人類在心靈與宇宙兩個世界的冒險,採用文藝片與科幻片的雙拼模式,卻達到了1+1大於2的效果。

一、雄壯深沉的太空歌劇

導演在公開訪談中承認,自己是《2001太空漫遊》電影死忠粉。所以,從視覺呈現來看,二者有很多相同之處。這種一脈相承,即是繼承,更是致敬。

富有震撼力的鏡頭語言

本片所表現的兩個世界,無論是人類內心,還是廣袤宇宙,都是廣尺度的大世界。它們既深沉又雄壯,都具有某種史詩意味。

《星際探索》,有些孤獨註定只屬於少數人

背景虛化鏡頭

鏡頭下的複雜內心。羅伊妻子出場,始於一個長鏡頭背影,然後逐漸清晰,我們能清楚看到她的側面。但進入羅伊視野後,一直是一組背景虛化鏡頭。在這個鏡頭裡,可以看到妻子在走動,甚至還摔門而去。但是妻子的圖像始終是模糊的。那時候的羅伊陷入自閉中不能自拔,妻子在他心中,根本無足輕重。導演特意採用了背景虛化鏡頭,沒有任何臺詞與對白,卻把兩人關係清楚呈現給了觀眾。

從海王星歸來後,羅伊沒能帶回父親,但經歷了心靈與太空的雙重冒險後,他明白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是如此孤獨。唯有珍惜彼此,才能在孤獨的宇宙中尋找慰藉。結尾時候的妻子又再次出現在他前面,不過清晰的特寫鏡頭,取代了影片開頭的背景虛化鏡頭。開始結尾的兩組鏡頭,形成完整的閉環,主角也結束了自閉裡的掙扎,恢復了對情感的依賴與篤定。

鏡頭下的浩瀚宇宙。與《地心引力》一樣,影片開始後不久,就把觀眾帶入一方波瀾壯闊的太空裡。在遼闊的藍色地球背景下,是一座貼近我們這個時代科技水平的空間站。在富有表現力的鏡頭下,從剛開始時候的人物特寫,再到中景、全景乃至遠景,將主角皮特飾演的羅伊,孑然一人地置身廣闊的太空,揭示了影片的劇情衝突與主題。

《星際探索》,有些孤獨註定只屬於少數人

壯闊的太空電梯

在登月的那個場景上,影片帶給觀眾的是對比強烈的黑白色。還有那些大小不一的隕石坑,將月球的表面質感很好地表現了出來。這與我們在記錄片上看到的月球,並無二致。審美上的客觀中立風格,自洽地暗示了影片所追求一種思維品格,即嚴肅的理性主義。

此外,導演利用視覺差,將人類的偉大與渺小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月球的上空,即將登陸的飛行器體積非常大,要超出登陸的月球基地很多。但隨著鏡頭的推移,人類的飛行器變得越來越小,當它落地後,只佔據了基地非常小的一角。

《星際探索》,有些孤獨註定只屬於少數人

人類的偉大與渺小

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常常認為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殊不知,在大尺度宇宙中,人類渺小如滄海一粟。

極具表現力的影像色彩

色彩是本部影片一項重要表現手段,是導演天馬行空藝術舞臺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大大增強了影片的藝術表現張力,並與其它視覺元素融為一體,共同構建了一部瑰麗的視覺奇觀。

影片先是一組靜靜的黑色畫面,逐漸出現紅色字幕,似乎借鑑了《銀翼殺手2049》極具色彩表現力的字幕風格。接著從幾組圓形的光斑中拉開了序幕,這些大小不一的光斑像一組圍繞不同軌道運轉的行星,從各自分開,到逐漸形成同心圓,然後又慢慢散開。從溫暖的黃色光暈,再到充滿希望的綠色光暈。

《星際探索》,有些孤獨註定只屬於少數人

震撼的種光與影

我立即震撼在這種光與影的氛圍裡,腦海裡浮現一句話: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從創世的神聖黃色,再到希望的綠色。影片用了不到一分鐘的鏡頭,將深刻的寓意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除了色彩,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視聽語言可以完美詮釋這一切。

另一處色彩表現,當然是羅伊登上火星後的那一段。現實中,火星表層包裹著厚厚的赤鐵礦(氧化鐵),呈現出來的色彩就是這種獨特的火星紅。不過導演將這段場景置於濃郁的火星紅中,除了符合現實外,還有基於影片本身的思考。

《星際探索》,有些孤獨註定只屬於少數人

幸福伊甸園?還是絕望的黑森林?

紅色在人類視覺符號中,既有熱烈也有警戒的含義。就如同火一樣,它能帶給我們溫暖,也會讓我們燙傷。羅伊來到火星,從這裡出發去海王星尋找失散的父親。等著他的,不知道是親情的慰藉還是再一次的情感傷害。如果我們再深入,則會引出更深的立意:這個未知宇宙帶給人類的,不知道是幸福的伊甸園,還是絕望的黑森林。

此外,還有壯麗的藍色海王星環。海王星上沒有海洋,但是它與地球一樣,是一個藍色的星球。科學表明:它上面大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吸收了紅橙黃等顏色,不能吸引的藍色,則被反射出去。所以海王星呈現淡淡的藍色。

而對電影而言,藍色無疑為影片增添一層憂鬱的色彩。作為兒子的羅伊,始終無法理解父親拋妻別子,只為尋找那並不存在的外星智慧的行為。父親本來有機會與他一同回家,但他拿掉了繩索,永遠留在太空上。

《星際探索》,有些孤獨註定只屬於少數人

壯麗的藍色海王星環

二、迷惘人類在宇宙的孤獨歷險

儘管《星際探索》具備所有科幻大片共同元素,比如科幻的外殼、浩大的太空場景、尋找地外生命的情節。但是強烈的文藝片氣息,又有別於其它科幻大片。就此而言,它與《銀翼殺手》系列似乎有不少共同之處。都深入人物的內心,表現了高度發達科學技術下的某種人性掙扎。

但其實二者仍存有很大不同,準確說來,他們在主題上的探求方向是一致的,但領域上則完全不同。

《銀翼殺手》系列提出一個深刻的問題,當人沒有了人性,還能稱之為人嗎?反之,當複製人擁有了人性,他是否應該被平等對待了?

它在空間上,只是一個不明確的朋克世界。

《星際探索》則把空間放在太陽系這樣一個大的尺度下。父與子之間的衝突,其實事關一個宏觀的分歧。究竟是立足當下,享受生活;還是擺脫地心引力,去追逐星辰大海。

與《銀翼殺手》固守於人類的心靈世界不同,《星際探索》既關注了深邃的心靈世界,更把目光投向了廣袤的宇宙。以貫穿微觀與宏觀兩個尺度的探索,為這部電影主題增添更大的廣度與深度。

兒子在精神世界的找尋自我。羅伊因為父親離開了自己,讓他很早就失去了了父親的關愛。父親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但這對於兒子羅伊卻毫無意義。父親只是一個影子,並不能陪伴自己左右。為了對抗這種孤獨,他不得不假想自己,從這種畸形的父子關係中抽離出來,成為一個事不關己的第三者。這樣他擺脫了父愛缺失的傷痛,但同時他也對一切都開始麻木,對外部世界失去了興趣,陷入自閉與憂鬱中。

在接受一項秘密任務後,他漸漸知道關於父親的一些真相。在這場跨越27億公里旅程中,他最終找尋到了父親。父親認為沒有找到智慧生命,很失敗。他卻告訴父親:你沒有失敗,沒有找到智慧生命,意味著我們只有彼此,更應珍惜彼此。他無法帶父親回家,但卻找到了自我,弄清了生命的真諦。即愛與被愛。所以他才感慨道:我只專注於必要的部分。

《星際探索》,有些孤獨註定只屬於少數人

我們只有彼此

父親在宇宙世界找尋自我。克利福德作為一名父親,因為利馬計劃離開了妻子兒女。在找尋外星生命過程中,船上宇航員因為離開地球太遠太久,一種莫名的孤獨散播開來。很多人要求返航,但被克利福德無情鎮壓。

在他兒子眼裡,他只關注虛無的一切,卻忽視眼前的美好。但其實,影片中,克利福德絕不是喜歡孤獨的人。在火星的喊話中,兒子羅伊告訴工作人員:父親非常喜歡歌舞片。他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他的孤獨並不源於自身,而是身為人類群體的孤獨。

他不相信,在這個宏觀壯麗的宇宙圖景下,除了地球,其它地方一片荒蕪,沒有愛,也沒有恨。

《星際探索》,有些孤獨註定只屬於少數人

孤獨的宇宙

三、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把羅伊最終拉回地面的,除了地心引力,還有他對家人和地球的眷戀。導演特別用一種反科幻邏輯的鏡頭,對羅伊的掙扎和抉擇進行了表現。導演透露,飾演羅伊的皮特因為入戲太深,竟然掉下了眼淚。而在零重力環境中,眼淚根本掉不下去。但導演拒絕了皮特修改的提議。身為人類的羅伊,不止受物理規律制約,更受人類情感驅動。這種貌似穿幫的鏡頭,更好表現了宇航員羅伊,已經拋棄了職業的理性,而回歸了普通人類的感性。

有人熱衷帶著放大鏡,在這部科幻片中尋找所謂情節硬傷,以及不符合科學規律的漏洞。甚至認為這部影片節奏拖沓緩慢,異常沉悶。我認為其實都是沒有領會導演的深意。

影片中的大量內心獨白,以及緩慢的鏡頭,都是為了表現迷惘人類在宇宙中的孤獨歷險。

羅伊的選擇,也是多數人的選擇。但是那個永遠孤獨地留在了海王星環上的父親,我們更要給予尊敬。

從走出非洲大草原開始,人類的腳步從來沒有停下來過。這種蘊含在人類基因和血液的冒險精神,是我們族群繁衍生息的一種本能。

地球只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如果那樣,我們只能永遠停留在童年,不可能長大,更不可能飛出地球。

始於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讓人類不受大洋的隔離,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儘管還有非洲奴隸貿易、印第安人滅族等不和諧事件,但它畢竟讓更多人類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1977年9月5日,旅行者一號從地球出發,2014年9月13日凌晨2點,美國NASA宣佈:37年前發射的“旅行者一號”探測器已經離開太陽系,正在飛向別的恆星。它是人類首個飛出太陽系的飛行器。

《星際探索》,有些孤獨註定只屬於少數人

旅行者一號

劉慈欣在克拉克獎致辭中說道: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從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在這無數可能的未來中,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

其實在導演心中,這部電影的結尾並不是他所要的。他在訪談中談到:

現在光演職員表就有10分鐘、11分鐘長了,但我覺得這部片子應該是1小時45分鐘,而不是2小時20分鐘。

當人類在宇宙盡頭——詹姆斯·格雷談《星際探索》

當孤獨的父親飛向壯麗的海王星環,完整的電影情節其實就已經結束了。

作為一部投資巨大的商業片,它肯定要符合多數人的情感。即使是作為宇航員的兒子,都無法理解父親的作為。在父親眼裡無比憧憬的太空旅行與星際交流,在兒子看來不過只是一片虛無。

《星際探索》,有些孤獨註定只屬於少數人

費米悖論

但還是有一些無法泯滅的理性,孤獨地被人銘記。

因為有些孤獨註定只屬於少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