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會走了,出門總要抱,寶寶的“懶病”怎麼破

最近,一位寶媽有點苦惱:

不知道我家孩子最近怎麼了,只要出門就讓抱著,還就找我抱著,爸爸抱都不行。

之前出門都是老公抱孩子,可是這幾天人家根本不找爸爸,出門伸著手就是媽媽抱。

我老公就說,哎呀你別抱,你往前走,他就跟著你走了。

結果可以想象,無奈的一幕就出現了:人家一邊追一邊喊媽媽,然後就要發脾氣!

明明會走了,出門總要抱,寶寶的“懶病”怎麼破


明明在家說的很好“兒子,咱們出門去玩,媽媽領著行不行?媽媽抱著會很累,好寶寶……”他回答“自己走,不讓媽媽抱。”答應的多好,可是出去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我就想知道,這是每個孩子會走以後都要經歷的過程?還是我家孩子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

明明會走了,出門總要抱,寶寶的“懶病”怎麼破


估計很多寶爸寶媽都有類似的體會:寶寶還不會走路時,每天不斷站起想要蹣跚學步,拽都拽不住。可真正會走後反而變“懶”了,出門沒走幾步就伸手想讓大人抱。

孩子外出想要媽媽抱,一般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孩子可能是真的累了。

平時的養育過程中,我們能感覺到,孩子活得是最真實的,對自己思想從不掩飾,很單純。孩子又有活潑好動的天性,他們還不善於控制自己的體力消耗,累了會直接告訴媽媽要抱抱,因為他要歇一下,攢攢體力。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要有什麼推脫之詞,抱起孩子是最佳選項。

明明會走了,出門總要抱,寶寶的“懶病”怎麼破


第二種情況,孩子被抱起來能看到更開闊的視野。

曾有一個孩子在日記裡寫,陪媽媽逛街是他感覺最無聊的事情,因為個子,他的眼裡全是人,各種各樣的人,街邊各種好玩好看的東西與他無緣。這時,如果孩子被抱起,展現在他眼前的一定是另一番天地。

第三種情況,孩子尋求安全感

通常,一歲半以後的孩子就可以獨立行走了,他們也有了探索的自由,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沒有限制。

明明會走了,出門總要抱,寶寶的“懶病”怎麼破


但同時他們身體器官還在發育,需要通過擁抱的方式獲得安全感,感受父母的關愛和重視。所以,出門後面對陌生環境,時不時地還想讓大人抱著。

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不妨試試以下方法,讓孩子愛上自己走路。

1.提前跟寶寶商量好

不要認為孩子聽不懂大人的話,他們其實很有“理解力”。

出門前,可以和孩子商量好,出門後要自己走路,可以走得慢一點,累了可以休息,但不能總讓抱著,否則就取消出行計劃。

2.給寶寶找個小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孩子心目中,他們喜歡的小哥哥小姐姐,或是認可的“偶像”都能成為其前行的動力。

明明會走了,出門總要抱,寶寶的“懶病”怎麼破


家長們可以說:“寶寶,你看小姐姐都是自己走的”“小哥哥跑得真快,多酷啊”等,鼓勵孩子。

3.父母多讚美寶寶

當孩子出門可以自己走路,儘量讓你少抱時,要適時誇獎孩子:“我的寶寶真懂事,知道心疼媽媽了,看你自己走得多棒啊。”

明明會走了,出門總要抱,寶寶的“懶病”怎麼破


4.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在空曠的人行道或安全的路面,可以和孩子邊走邊玩,比如“手牽手跳磚塊”的遊戲,還可以數磚塊,這樣玩著遊戲走,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一下子能走好遠。

明明會走了,出門總要抱,寶寶的“懶病”怎麼破


5.準備手推車

在家裡經常用手推車推著寶寶“遛彎”,可以邊推邊唱歌,或者可以看關於小寶寶坐手推車的繪本,提醒寶寶外出也要坐手推車,當他慢慢習慣了以後,一出門就會去主動坐小車。

明明會走了,出門總要抱,寶寶的“懶病”怎麼破


希望家長都能夠給孩子更多的耐心,循序漸進的減少外出抱孩子的次數,讓孩子感受到愛一直都在。

我是@向日葵媽媽育兒分享 ,分享親子育兒、性格培養,關注我,做成長型父母,一起育兒育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