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埃德加·吉涅"級裝甲巡洋艦


法國

1913年的"埃德加·吉涅"號

在19世紀90年代,法國少壯派(綠水學派)的海軍理論家,特別是海軍上將歐內斯特·弗朗索瓦·福涅爾,主張以第一艘法國軍艦裝甲巡洋艦"杜佩·德·洛美"號為基礎,建立一支裝甲巡洋艦艦隊。這支艦隊將能夠進行遠程商業破交,對抗敵方的老舊戰艦,併為主力艦隊執行偵察任務。

之後,法國海軍在"杜佩·德·洛美"號的基礎上建造了一系列24艘裝甲巡洋艦。最後兩艘,便是"埃德加·吉涅"級裝甲巡洋艦。這兩艘戰艦的設計很大程度上源於之前的"歐內斯特·勒南"號。和"歐內斯特·勒南"號一樣,在施工過程中反覆修改設計,工期一拖再拖。雖然是法國建造的最強大的裝甲巡洋艦,但那時英國的"無敵"號戰列巡洋艦已經服役兩年多了,她們才剛加入海軍。英國戰列巡洋艦的全重型火炮和蒸汽輪機,讓所有裝甲巡洋艦都過時了。

法國

1922年的"瓦爾德克.盧梭"號

設計參數

"埃德加·吉涅"級的船體採用低碳鋼建造,並安裝了艙底龍骨,以提高穩定性。船上有一根軍用前桅和一根主桅,前桅上有戰鬥桅樓。船艏甲板佔據了艦體的大部分,一直延伸到主桅。

船體排水量14069噸-14220噸。總長度為158.9米,艦寬21.51米,吃水深度8.41米(27.6英尺)。標準編制859-892人。

法國

"埃德加·吉涅"號下水時的情景

動力系統

"埃德加·吉涅"級使用三臺四汽缸三膨脹發動機提供動力。"埃德加·吉涅"號(Edgar Quinet)的船上有40臺貝爾維爾(Belleville)燃煤鍋爐,而"瓦爾德克·盧梭"(Waldeck Rousseau)則有42臺尼克勞斯型(Niclausse)鍋爐為引擎提供蒸汽。鍋爐產生的廢氣通過6根菸囪排放出去(煙囪分成兩組,每組三根)。每臺蒸汽機都放在單獨的水密隔艙裡,而鍋爐則兩兩放在一個艙室中。船上的電力由6臺發電機提供。

船上動力系統的額定功率為36000馬力,最高航速23節,最多可以儲存2300噸燃煤。能夠允許她以10節的巡航速度,航行5100海里。

武器裝備

"埃德加·吉涅"級裝備了14門194mm(7.6英寸)50口徑M1902型主炮。其中4門主炮安裝在軍艦前後兩個雙聯裝炮塔中,舷側各有3個單裝炮塔,最後4門主炮安裝在主甲板和上甲板,分別與前部主炮塔和後部司令塔並列對齊。炮塔使用電力操作,能夠以任何角度的仰角裝彈。前方主炮塔的方向射界約為280度,主炮每分鐘的射速高達4發。由於,1907年因為過熱的彈藥庫導致一艘法國戰艦發生爆炸。所以,艦上的彈藥庫安裝了製冷設備。

艦上有20門65mm(2.6英寸)9磅射速炮,負責驅散魚雷艇的攻擊。1918年,該艦的65mm射速炮中有12門被拆除,並安裝了2門65mm高射炮和2門75mm(3.0英寸)高射炮。

另外,"埃德加·吉涅"號和"瓦爾德克·盧梭"號還裝備了兩具450mm(17.7英寸)水下魚雷管。

法國

"埃德加·吉涅"號的插圖

裝甲防護

"埃德加·吉涅"號由一條水線裝甲帶進行保護,該裝甲帶在船中部厚150mm,並向前和向後減至70mm和40mm厚。她們有兩層裝甲甲板,其中主甲板厚65mm,而下甲板的厚度為30mm(1.2英寸)。前後的主炮塔的外殼厚200mm,炮座厚200mm,而兩側的主炮塔防護稍薄,只有194mm。主司令塔的側壁厚200 mm。她們水下保護包括一個內置於船體下方的圍堰,其後面有一個縱向水密艙壁。

法國

1928年在聖地亞哥的"埃德加·吉涅"號

各艦簡介

"埃德加·吉涅"號(Edgar Quinet):1905年11月在佈雷斯特開工建造,1907年9月21日下水,1911年1月完工服役。1930年1月4日擱淺沉沒。

"瓦爾德克·盧梭"(Waldeck Rousseau):1906年6月16日在洛里昂兵工廠開工建造,1908年3月4日下水,1911年8月完工服役。1941-1944年廢棄解體。

服役經歷

"埃德加·吉涅"號和"瓦爾德克·盧梭"號分別於1911年初和年中服役,都分配到地中海艦隊。1913年,"埃德加·吉涅"號參加了一次國際海軍示威,其中還包括阿爾巴尼亞附近的英國、德國和奧匈帝國船隻。這次示威是對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斯庫塔裡被圍困的抗議。最終成功地迫使塞爾維亞軍隊撤軍,並允許一支國際部隊接管這座城市。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埃德加·吉涅"號和"瓦爾德克·盧梭"號都在地中海服役。在1914年8月,"埃德加·吉涅"號加入了對德國戰列巡洋艦"戈本"號的追捕。兩艘裝甲巡洋艦都參與了對奧匈海軍在亞得里亞海的封鎖行動。8月晚些時候,"埃德加·吉涅"號參加了安提瓦里戰役,這場戰役擊沉了奧匈巡洋艦"森塔"號。而"瓦爾德克·盧梭"號曾兩度遭到奧匈潛艇的襲擊,不過都未能擊中該艦。在10月的第一次行動中,幾艘奧匈驅逐艦在潛艇攻擊"瓦爾德克·盧梭"號後,短暫地與她發生了交火。

戰爭結束後,兩艘軍艦繼續在東地中海和黑海服役。"瓦爾德克·盧梭"號加入了協約國對俄羅斯內戰的干預,支持白俄對抗紅軍。在抵達後不久,她的船員因條件惡劣而發生了兵變,但很快就平息了事件。在希臘-土耳其戰爭期間,"埃德加·吉涅"號仍留在地中海,她曾在斯米爾納大火中,救出了1200人。

20世紀20年代中期,"埃德加·吉涅"號(Edgar Quinet)被改造成了一艘訓練船。在這十年的剩餘時間裡,她一直擔任這個角色。1930年1月4日,她在阿爾及利亞海岸擱淺,無法援救,於五天后沉沒。與此同時,"瓦爾德克·盧梭"在1929年被指派為遠東艦隊的旗艦,直到1932年返回法國,她才離開那裡。抵達法國不久後,她正式停止使用。並於1941年—1944年間被拆解。

注:本文翻譯自萬維百科英文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