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鳥朝鳳》看一代匠人的文化傳承


從《百鳥朝鳳》看一代匠人的文化傳承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就是對其標記的最好標識。傳統文化在歷史的融合中所凝聚著人們的生存智慧、和習俗習慣,是民族文化認同感的表現。電影《百鳥朝鳳》通過對傳統嗩吶的探索,表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衝突。《百鳥朝鳳》的導演吳天明重拾電影中的現實主義題材,堅守工匠精神以彰顯民族精神。

一、《百鳥朝鳳》的前世今生

小說《百鳥朝鳳》的作者肖江虹,1978年年出生於貴州省修文縣。肖江虹大學畢業後輾轉到教育局任職,並在工作之餘開始文學創作,他的作品大多數都包含了對故土山河的依戀,著當中也包含了《百鳥朝鳳》。關於小說《百鳥朝鳳》的創作緣由,也源於肖江虹的一次還鄉經歷。

2007年的春節,肖江虹在還鄉的路上遇到了一支嗩吶隊,領隊的正是他的發小,二人在攀談中肖江虹問及:鎮上的年輕人幾乎都出門打工了,你為什麼還在吹嗩吶呢發小無限傷感地說:他父親死的時候他答應過守住這門手藝的。於是,這次還鄉經歷成為了小說創作的緣起。

而小說標題的選擇,也來源於嗩吶名曲《百鳥朝鳳》。《百鳥朝鳳》出於《唐書》:“海州言鳳見於城上,群鳥數百隨之,東北飛向巷梧山。”傳說:

在鳳凰還只是一隻普通的鳥時,它很勤奮,別的鳥都安於現狀,而它很有防範意識,將食物收藏到洞裡,有一天,鳥兒們沒有了食物吃,鳳凰救了他們,之後鳥兒們為了報恩將自己身上的一根羽毛編織成了百鳥衣服鳳凰,並且推舉它為鳥王。著便是百鳥朝鳳的典故。

《百鳥朝鳳》這一支絕不外傳的曲子,它本是一首很歡快的曲子,卻成為了大哀之樂。肖江虹用“百鳥朝鳳用來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

從《百鳥朝鳳》看一代匠人的文化傳承

二、導演吳天明與《百鳥朝鳳》

小說《百鳥朝鳳》發表以後 ,吳天明於2011年取得了《百鳥朝鳳》的電影版權,2012年拍攝完成。但直到2014年吳天明逝世,也未能讓《百鳥朝鳳》在全國院線上映。直到2016年影片上線,但影片一上映就遭遇了“悽慘的票房冷落”,從而引發方勵“下跪事件”和《百鳥朝鳳》票房一路逆襲。這部吳天明的告別之作為何會遭遇如此大的票房逆轉?《百鳥朝鳳》給了我們哪些思考?

1.《百鳥朝鳳》劇本改編

首先是小說《百鳥朝鳳》裡沒有男女情感糾葛。吳天明出於商業原因,曾想為男主人公遊天鳴增加一些情感戲。但出於考慮到還原劇本真實性,最後把感情戲安排在了遊天鳴的妹妹和師弟藍玉身上。由於現實窘境,二人離開了村莊去大城市打工,與最後成為一個江湖藝人的遊天鳴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次是電影音樂的創作。吳天明為讓音樂表達出陝西韻味,請作曲家張大龍對《百鳥朝鳳》進行了重新創作。於是張大龍去往陝西合陽縣採風以後,在合陽線腔的基礎上創作了《百鳥朝鳳協奏曲》,並保留了鳥鳴部分。

最後是故事背景的選址。《百鳥朝鳳》的故事背景發生在貴州鄉村無雙鎮,但是由於貴州卻找不到劇中所說的大片蘆葦蕩,最後將拍攝地點選在了陝西省合陽縣。這對於影片的拍攝也是一個大膽的挑戰,同時背景地點的改變也意味著,吳天明這個來自西安電影製片廠的第四代導演電影的又一次還鄉

從《百鳥朝鳳》看一代匠人的文化傳承

2.《百鳥朝鳳》中的嗩吶曲

電影中兩次提到《百鳥朝鳳》,我們重點選取第一次情景。《百鳥朝鳳》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少年遊天鳴和師孃的對話之間。

師孃:除了你師父,還有你三個師兄,一出活四個人去,那叫四臺,要是再加上吹笙的、吹笛子的、敲鼓的,還有拉胡胡的,叫八臺;

天鳴:八臺?

師孃:八臺那場面可大,氣勢也高,一般人家過事,就吹個四臺。八臺一是難吹,二是價錢也髙,一般人家請不起。

天鳴:哦,哪有比八臺更厲害的嗎?

師孃:有啊!

天鳴:啥呀?

師孃:百鳥朝鳳。

通過人物間的對話,進一步給《百鳥朝鳳》留下一個最大的懸念,《百鳥朝鳳》儼然成為了等級森嚴的藝術形式,也成為了附魅的道具。

從《百鳥朝鳳》看一代匠人的文化傳承

三、從《百鳥朝鳳》看一代匠人的文化傳承

1.泣血嗩吶《百鳥朝鳳》

《百鳥朝鳳》通過嗩吶的傳承,體現了民間藝人在時代的洪流中艱難的抉擇。整部電影以老藝人焦三爺的師徒關係為主線,通過師傅帶徒弟、嗩吶藝術傳承來表現嗩吶名曲《百鳥朝鳳》的藝術價值,最終把電影推向高潮。也給我們拋出了一個問題,傳統文化如何傳承與發展?

在影片《百鳥朝鳳》中,在大師兄的帶路下,遊天鳴進城去找到師弟藍玉,遊天鳴妹妹和三個師兄生活在一起,已經成為了包工頭的藍玉看似風光,實則二師兄的一根手指頭,在木材廠打工時已經沒了,三師兄因在石棉瓦廠工作染上肺病而咳嗽不止。這些曾經依靠嗩吶這門手藝走江湖的手藝人,他們的神情都已黯淡了下去,嗩吶藝人流離失所。而此時,他們又有了一個模糊的新身份——農民工。從此,遊天鳴和師父手中的嗩吶走向沒路。

當遊天鳴帶著滿腔失望回到村中,卻發現師父已經與世長辭。最後,遊天鳴獨自站在嗩吶王的墳前吹響了那首泣血名曲——《百鳥朝鳳》。

2.《百鳥朝鳳》與文化傳承

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在國家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指導下,開始展開了蒐集和整理地方的傳統藝術資源的工作。到 2005 年 3 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等文件,正式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的建設工作。嗩吶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而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百鳥朝鳳》不失為一場文化的尋根之作。它作為 一部講述嗩吶傳承的影視作品,在表達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嗩吶中的文化價值的同時,也指出了傳統文化和匠人精神的生存困境,這是一代導演吳天明作為導演人的文化覺醒。影片的最後,遊天鳴在焦三爺的墳前吹完《百鳥朝鳳》,並沒有告訴我們遊天鳴以後的出路會怎樣?這一個巨大的懸念也暗示著:傳統文化的傳承之路在當前社會的發展之下將何去何從。它發人深思,也喚醒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與保護。

從《百鳥朝鳳》看一代匠人的文化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文化傳承的關鍵還是人,傳統手藝人之所以能讓一門手藝世代相傳,是因為秉承著一種執著的匠人精神。這是一種“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裡的人,才能拼命把嗩吶傳承下去。”的精神,匠人精神也是一種需要時間去沉澱的精神,是啟示未來的強大力量。而這一批匠人的何去何從,也是時代洪流之下的巨大生存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