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勞動」之一:巧設勞動“天平秤”,出力流汗,勞酬轉換

「享受勞動」之一:巧設勞動“天平秤”,出力流汗,勞酬轉換 || 渡過

關文麗/文

【編者按】繼《闔家渡過》“賦能自成長”系列五篇後,關文麗老師最近又為“渡過”撰寫了一組“有質量的陪伴”系列文章。這次的主題是“享受勞動”,目的是幫助家長們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基本品格,享受勞動帶來的歡樂感受、“心流”體驗,從而賦予親子陪伴以“硬核”實力。

本系列也分五篇,今天發表的是第一篇。接下來四篇的標題分別是:《喜擁勞動“身份證”,早獲永能,一生秉承》、《爽玩勞動“萬花筒”,調動情緒,保持驅力》、《長備勞動“顯微鏡”,細察發端,全力補短》、《破解勞動“難唸經”,開啟慣性,借能生能》。

未來幸福的孩子,是從小做家務的孩子

基於生活化教育的考慮,每次開學第一節課,我都是讓孩子們交流假期的見聞。

印象很深的是:曾有一個女孩說,她假期的最大收穫是學會了做飯,爸媽每天下班回家吃的都是她做的飯!她偶爾聽到爸爸媽媽私下裡交流,說感覺真幸福,她也覺得很高興。

女孩兒平靜的敘述,讓我不禁對她刮目相看,因為現在小學生不會繫鞋帶、高中生不會洗衣服、大學生不會打掃衛生的例子太多了。我將臺灣家教專家的觀察送給她當作激勵:未來幸福的孩子,都是從小做家務的孩子!

事因難能,所以可貴。一方面,現在的孩子執行力差,參與家務勞動不多,對於勞動和相應價值的關係毫無概念;另一方面,社會上職場競爭卻越來越激烈,很多工作都需要拼智力,也拼體力,尤其是會幹活的能力。

現實卻是:不少家長從不讓孩子動手勞動!

“一勤天下無難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明確指出:“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他認為,如果一個學生接受十年制教育,僅僅教給他科學基礎知識,從不讓他接受勞動訓練,卻在他畢業時把一把鏟子交給他開始勞動,這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悲劇”。

因為,學生在十年學習過程中脫離了勞動,精神生活是空虛的。沒有勞動技能,沒有做好生活準備,特別是沒有勞動情感,無論從社會對青年一代的期望來說,還是對青少年的個性發展來說,都是一種失敗。

如果說,勞動教育最好的影響辦法是身教的話,那在擁有勞動技能這點上,我本人並無優勢,甚至是深受其苦。

我從小是被父母以“學習至上”保護著的,身邊總有人照顧我,婚後又把家務活推給愛人、保姆、鐘點工。慢慢地,連一些最基本的技能也都快喪失了。

如您想象,一位“四體不勤”、廢寢忘食讀書的“懶”媽媽,孩子的勞動教育也就毫無意外地接近了偏廢。

眼看著兒子越來越眼裡沒活兒,越來越不珍惜別人的勞動,越來越不懂得稼穡的辛苦,覺得一切都能天上掉下來……這樣下去,如果孩子最後連“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也不懂得,或養成“暴殄天物”的習性,危害可就大了。

想到孩子可能就這麼被我“坑”了,我開始著急。

引入“賺錢”任務項

孩子不勞動,就容易出現其他方面的怠惰和懶散。比如練樂器,也不能做到按時、保質地完成訓練。多次說他也不上心,還是肢體憊懶地、有一搭無一搭地練琴,遊遊逛逛,任由時間一點點地過去。

本來對孩子學琴,我們並無高要求,自娛自樂就可以了,但確實不願意他在學琴上留下半途而廢的“羞恥”記錄。於是,一舉兩得的教育時機就出現了——估計不少父母的教育契機,又能去掉壞毛病,又能建立好習慣,也多是在一些無奈狀況下、好不容易抓到的一點主動吧?

那次,我最初是平靜教育孩子的,說著說著真的火了。這以後的事情,徵得孩子同意,看他當時所記日記吧(2009年1月8日,不足11歲):

昨天晚上,我媽佈置我讀《聖經》,我沒讀,媽媽批評了我。之後我就到樓上看書去了。

這時,爸爸回來了,媽媽跟他說了這件事。爸爸叫我下來,問我有什麼感受。之後,他說“又沒練琴吧!”我說“是”。這時媽媽就說:“我真決定把你的琴給停了!”

當時我還以為是開玩笑。她說馬上就給提琴老師打電話,說我以後永遠不上小提琴課了。我便“監視”她,不讓她打電話。這時,媽媽“唰”的一下把我甩開,然後去打電話,爸爸也摁著我不讓我動,我便大聲哭起來。

他倆上樓後,我一直在樓下哭,跟個木頭人似的發呆,一動不動。過了很久,爸爸才下來勸我,安慰我,讓我去樓上。爸爸勸了我幾次之後我才上樓去,和媽媽談了一下。

媽媽跟我說了關於前面那些事的解釋。“小提琴可以挽回嗎?”我問。“不可以!”媽媽回答得很堅決。我當時心往下一沉,又呆住了,我才知道真的不是開玩笑。但媽媽說可以給我一個機會,就是由我自己掙上小提琴課的學費,掙到了就上,掙不到就不上。但是,誰都知道,掙錢不容易呀!

這個晚上,我哭,淚流不止。幸好有爸爸安慰我,我很晚才入睡。

今天早上,我做的早飯,然後練琴、聽琴譜附贈光盤裡的示範曲,一直堅持了三個小時。媽媽表揚了我,又和我談了談昨天的事。我發現要失去的東西才覺得美好。媽媽走後,我寫了這篇日記。然後洗碗、做沙拉,為此我得到了7元的“工資”。真好!

這段日記,十年後再讀,我能看出自己當時態度的不合適。其實,當時看到孩子難受,作媽媽的我已經很於心不忍,更何況他的琴堅持不下來,有我們家長很大的因素在裡面。據說,在當時學琴的所有孩子裡,他是唯一一名自己騎車去練琴的。

不過,既然給了寬鬆的選擇,還幾次三番提醒也做不到,那懲罰就是必需的。人生一定要經受一次“不珍惜就會失去”的痛悔經歷,選擇在他自己決定要學的藝術之事上經歷這個,應該會印象深刻。

再說,孩子也應該知道,父母為之花費的金錢上的支出是個什麼概念,一定數額的金錢又對應著怎樣的勞動。於是我才“將計就計”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幫助他初步進入“勞動價值教育”。

把握換算任務量

那幾天,距離下次課已經很近,而我又當他的面對小提琴老師說,下次去不了就意味著不練了,因此孩子掙夠錢的時間其實是挺緊的。

如果這個機會抓不住就“沒戲”了。所以,孩子急迫地渴求一份指導。我就告訴他,錢的積累可以分兩方面,一是掙,二是省。特別是省,比如,每次在外面隨便點的漢堡包和飲料其實很貴,但是如果用家裡的饅頭、白水、鹹菜或紅腸替代,就可以省下不少錢。

那一陣子,兒子出去活動,果然都是用塑料袋裝上家裡現成的麵食和佐餐品,灌上白開水。出門也不打車了,就坐公共汽車。應該說,孩子還是簡樸的,也還不算懶惰,這樣的辛苦,倒逼得他生出一種迎接挑戰的志氣,勤、儉兩方面就都取得了成效。

一天,他一個人用吸塵器收拾近100平米的樓下五個房間——客廳、書房、廁所、客臥、餐廳。我在樓上,只聽他說“媽媽我歇一會兒”,等我下樓,發現他竟然累得坐在樓梯上就睡著了……

下面是孩子又一篇“停琴風波”後掙學費的日記,經同意,把當日細節“坦露”於此:

今天,我早上練的琴,媽媽一天都在家陪我練琴。因為壓縮的曲子碟經常卡,她讓我自己到學府書店去買正版的書和碟片。

去了之後,我先把那些東西找到了。然後又看別的書,到下午1:30才回家,到家已是2:00。因為是坐公交車往返的,所以能省下打車錢24元。自帶白開水,又能省2元。但是在老爸的誤導下,我買了“德克士”,花了26元買兩個漢堡包。本來媽媽不讓我吃的,所以與掙到的錢抵銷。但後來她覺得是我爸的錯誤,再說我沒買可樂還算節儉,所以我的26元算是保住了!

加上今早煮餃子,今晚洗碗,收拾餐廳,收拾我的房間,還給媽媽借我的1元,收成不錯,有31元!再加上原來的9元,一共賺了40元。馬上就能上課了,哈哈。

可惜後來因我有事去外地,習慣於幹家務的“好爸爸”,毀掉了這個鍛鍊孩子的“好計劃”——這也是嘗試此訓練方法中特別容易發生的。

夫妻當中有一方不理解這麼做的意圖,或覺得這是玩鬧,或心疼孩子,加之自己順手把活幹了比指導孩子幹省勁兒多了……總之,“掙錢”這個活動無奈就擱置了。沒再撿起來,是因為對小孩子的教育忌諱一個創意反覆使用。

沒想到的是,“餘甘”猶存:有一天帶孩子逛商場,說到一個朋友要買一款表,孃兒倆就到櫃檯細看。兒子一看標價,是24萬!就大聲說:這不有病嗎!我幹一次活才掙24元,這表24萬!得幹一萬次!那麼貴的東西戴在手上有啥意義?!

看起來,那一段“為琴掙錢”的日子,對孩子來說還蠻珍貴的。

一來,藉由“動手實踐、出力流汗”,奠定了立身樸素、不慕虛華的心態。如經上說的:“你要保守你心,勝於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這為以後“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培養奠定了好的基礎。

二來,那段日子雖然說是辛苦,但是為了挽救自己的愛好而掙錢,說起來還蠻有一種自我養活的“英雄氣概”似的。尤其是發現了自己那麼能幹,省錢那麼容易出成效,無疑為他打開了一扇勞動立命之窗,開啟了從未有過的勞、酬換算視角。

三來,當世界一派喧譁,誰懂把頭靜悄悄埋下,一個階梯爬上另一個階梯地紮實努力,誰就是遠離虛浮的智慧者。這點當時不覺得,是後來發現,孩子自覺愛上了生命裡那些紮實的功夫,成為“願意讓生命接受雕刻、熬煉的人”。

勞動擔責獲益多

過去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份窮困在育子上的功效,對今天大多數家庭來說,已經是“可遇不可求”了。

但是,靠著巧妙的設計,以雙手創造勞動果實的完整體驗,還是可以實實在在經歷的。這樣如成人般進入“實生活”,公平地創造財富,孩子是累並快樂著的。

這使我反思到:開啟孩子的勞動神經,原來並不多麼難。

無獨有偶,整整100年前的1920年,有一位11歲的美國男孩,也用勞動賺錢的方式,平等地承擔了自己的社會責任:

他在踢足球時,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被索賠12.50美元。闖了大禍的男孩向父親認錯,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他為難地說:“我沒錢賠人家。”父親說:“這12.50美元先借給你,一年後還我。”從此,這位男孩每逢週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掙足了12.50美元,還給了父親。

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據此,可以說,借為勞動巧設“天平秤”,而幫孩子學會換算,靠勞動獲得等值報酬,靠節儉剋制對勞動成果的消耗,都能夠“硬核”標明孩子的實力,使其及早看到勞動能養活自己的生存意義。

當然,如果能像里根那樣外出打工賺錢最好,若工作機會像我國這樣還不多、不容易實現,那麼,先在家裡,把小時工承擔的工作接過一部分,同樣是一份具有激勵意義的嘗試。(待續)

家長實操互動小“貼士”(Tips):

1. 從孩子的“剛需”中找尋一項有創意、有價值的需付費內容,讓孩子靠勞動賺取。如我兒子的“為琴賺錢”、里根的為弄碎玻璃付費。某年我還為夥伴的孩子付過50元“某某牌烤冷麵”學習費,建立他的自我、品牌、分享等意識,效果也不錯。

2. 可與孩子一起考察社會上的勞動項目,換算成現實中的勞動價值,並按此標準付給孩子費用。如我兒煮餃子、做色拉、洗碗、收拾餐廳、收拾其他所有房間,共得到32元,這與當時家政中心的試做標準是一致的。

3. 要特別鼓勵孩子節省,讓其看到不奢侈浪費,會省出不少資財去做更有意義的事。為一個目標省吃儉用、建立專項基金,是特別有成就感的事。

4. 當孩子已具備某種程度的勞動能力後,家長要善於向各方面、各類別做遷移。循序漸進,一點點加強,一點點豐富。始終強調孩子是“真勞動者”,並儘可能貫徹,不玩得假、玩得幼稚。就算孩子暫時不知道還有房屋水電、養家餬口等背後開銷,也不要緊。

5. 直接進入勞動賺錢階段,而非先說教、鋪墊後實踐,是容易奏效的。因現在孩子內心焦慮紛雜,聽不進大而空的話,所以要先做起來,“做中學”。行動起來了,心也就踏實了。

作者簡介:關文麗,哈爾濱市第三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從教27年。近十年來在“應試教育”之外,更多精力轉向新教育和未來教育,研發了基於“療育”目標的“全人教育”親子課程。

關於“渡過”

心理障礙患者互助康復社區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本公號圖片除註明外皆由張進所攝。文字、圖片版權均為作者和公號所有,未經同意禁止商業應用。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