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原來營養這麼簡單, 1年的親身體驗結果還不錯

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很多家長總是怕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線上,零食、飲料、補品等等全不落下,從小就開始保健,尤其在孕期,大魚大肉供著這個小祖宗,可是結果真的如願了嗎?


事實上,隨便網上一搜"營養",什麼"9歲男童頻繁腹痛查出腎結石""孕婦產6.3公斤巨嬰難產"等新聞比比皆是,現在孕產婦、嬰孩肥胖超重三高等問題日益嚴重,並沒有因為物質的增長而更健康。


上一篇說到自己的體質如何從長期過敏到痊癒的改變,這和重新輸入全新的"營養"理念並加以實踐分不開的。


我們一直強調的營養,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明確攝取營養的目的,是為了身體健康有序的生長。

那就要考慮到自身吸收的問題,這才是根本,吸收的進去,食物轉化為精華才會有效供給,否則再好也只能堵在體內無法運轉。

這個關鍵就在中焦脾胃—整個消化系統的能力。


打個比方,就像一輛車,陷在泥坑裡出不去時,無非兩種情況,一種自身問題,發動機馬力太小,走不動,再怎麼加油都沒用,第二種就是路況不好,垃圾太多,就算是法拉利都難以跑動。

脾胃就像人體發動機,你吃進去的任何東西都由它磨碎(消)、轉化成氣血去供給整體,養好發動機,才是吸收各種營養的基礎。你能吸收1個蛋的量,非得3個蛋,那多餘的能去哪呢?能量是守恆的,另2份就多餘存在體內,無法消化,成為第二種情況—---垃圾堵路,成為痰或溼。

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有時不是吃得多就拉的多的,肚子裡好像悶悶的,反而是喝點簡單的白粥,整個人才舒服,這些通道才恢復正常。


記得語文老師說過,中華文化是種象形文化,善於從大自然中吸取靈感。比如為啥我們都要泡腳而不是泡頭?人站著就如樹一樣,得多給根滋養保暖,紮實了才能抓取大地營養輸送到樹幹樹枝直到樹冠,就不會頭腦虛熱容易幹傻事了。


大家盡情發揮想象,類比一下。


因此,能被吸收轉化的才叫營養。

少則是營養不足,多則是營養過剩,這些都叫營養不良,均不是你想要滋養自己的營養!


那如何養護好脾胃呢?


其實《黃帝內經》早就指明瞭: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五穀,尤其大米是最適合東方人脾胃的,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細嚼慢嚥,多吃主食化成氣血,我孕期實踐中早餐以麵食為主,中晚餐以米飯為主,肉菜為輔,零食自制紅薯幹、玉米粒、堅果等雜糧,沒有過多的攝取,身體非常舒服,沒有便秘,寶寶出生後健康白潤,沒有黃疸及腸絞痛之類的常見症狀,非常安心好帶。

加上時常穿棉褲,保暖腰腹及下肢,連產後恢復都很快,下奶多,寶寶長得很紮實,活潑可愛。


反觀我以前,從小在嚴格的科學營養餵養下長大,牛奶、海鮮、各種肉肉,可是記憶裡除了打點滴,還是打點滴,吃了蝦蟹全身會紅腫過敏,但是媽媽說吃多一點以毒攻毒就好了,到了小學階段直接成哮喘,大口大口的痰快淹沒我的呼吸,然後偷喝祛痰的藥水超量洗胃,因禍得福才緩解;高中階段自以為是,怕長痘痘,基本兩三天就喝一次涼茶,愛美減肥,,以蔬果沙拉代替主食,米飯更是少的可憐,大冬天的也是最潮搭配,大衣配短褲或短裙,只要風度不要溫度,隔著厚厚襪褲都能感到絲絲涼意。


這些自以為美的情況數不勝數,後來即使注意飲食,經常爬山鍛鍊,還是臉上長期過敏,幹癢冒痘,真是一言難盡,最終給醫生判定我的體質虛寒不容易懷孕,懷上也不一定得,因為脾胃消化不了,自身營養不夠,又承受不了"外來肥料",種子怎麼能很好的生長嘛


不甘願這樣,我就走上自我解謎的道路,迴歸古人的胎育智慧經典,辨證看待,不偏不倚,一邊實踐一邊調整反饋,最終迴歸正確的方向:

多吃主食,三餐以外都叫零食,適量即可;

注意保暖,溫養脾胃,尤其腰腹及腿腳,打穩根基;

聽從身心,感受身體的反饋,吃進去的東西是讓裡到外的愉悅的,而不單隻滿足嘴巴的味道;

寧靜想和,不談是非,適當運動,好好工作和生活,這點也很重要,脾主思,要想脾胃強壯發動力足,少思少慮是必須的,這要練習攝心,調養情志的過程,下期再詳細開講


總之,孕產期間的我營養體驗下來效果不錯,寶寶出生沒有經歷黃疸、腸絞痛這些常見症狀,而且奶水充足,到了1歲多自己不想餵了才斷的奶(我外婆和媽媽這輩的都是沒奶的哦,我們都是奶粉和米漿長大的)。


這個過程讓我感受到:別人鼓吹的,不一定正確的,正確的,也不一定適合你。

就如同水果和牛奶,我觀察了長壽村的老人生活狀態,多以大米、紅薯,偶爾紅燒肉伴口小酒兒,年輕時吃完還下田勞作,現在老了就多曬太陽,樂呵樂呵的


現在城市的老人呢,吃的不少,但各種病症多,很明顯的是,我婆婆(70歲)就是上面那種生活,加上素多葷少的搭配,身體倍棒,像我媽媽(55歲)和外婆(83歲),一定非得天天喝牛奶補鈣,吃各種果補水美容,外婆是吃進口營養品補身,可是身體不咋地,不是這痛那痛,就是這癢那癢不得勁兒,去看醫生的話,找不出所以然,就說溼氣太多往外溢了。


正知正念非常重要,尤其在成為母親前,關係以後你怎麼去指導自己及孩子。


感謝她們一正一反的對比,讓我在各種廣告和嘮叨前站住了腳,深信自己,去琢磨,去學習,在各種實踐和反饋中,更加堅定前進的方向。


希望我的分享能給你啟示,歡迎關注和轉發,心路歷程,乾貨多多,一起成長為睿智溫暖的麻麻吧!

扎心!原來營養這麼簡單, 1年的親身體驗結果還不錯


扎心!原來營養這麼簡單, 1年的親身體驗結果還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