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小麥條鏽病將重發!

2019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報告顯示,預計2019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發生將重於2018年,累計發生面積約45億畝次。其中,小麥條鏽病在江漢平原、漢水流域、西南和西北部分麥區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其他大部麥區偏輕發生,發生面積3000萬畝。

3月份是西南麥區小麥條鏽病流行期,更是病害由冬繁區向春季流行區擴展的關鍵時期,下面,就來說說小麥條鏽病的發病特徵及藥物防治辦法。


預警:小麥條鏽病將重發!


小麥條鏽病是如何產生的?

小麥條鏽病是小麥鏽病之一。小麥鏽病俗稱"黃疸病",分條鏽病、稈鏽病、葉鏽病3種,是中國小麥生產上分佈廣、傳播快,危害面積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麥條鏽病發生最為普遍且嚴重。小麥條鏽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其次是葉鞘和莖稈,穗部、穎殼及芒上也有發生。

苗期染病,幼苗葉片上產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成株葉片初發病時夏孢子堆為小長條狀,鮮黃色,橢圓形,與葉脈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縫紉機軋過的針腳一樣,呈虛線狀,後期表皮破裂,出現鏽被色粉狀物;小麥近成熟時,葉鞘上出現圓形至卵圓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鮮黃色粉末,即夏孢子。後期病部產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線狀,扁平,常數個融合,埋伏在表皮內,成熟時不開裂,別於小麥稈鏽病。

如何防治?

防治小麥條鏽病的基本措施是因地制宜地種植抗病品種。小麥收穫後及時翻耕滅茬,消滅自生麥苗,減少越夏菌源,能減輕小麥的發病程度。通常拌種後播種的小麥田發病程度較輕,如用立克秀或粉鏽寧拌種後,小麥很少發生該病。

對當前小麥發生該病的田塊,可採用大田噴霧的方法防治。對早期出現的發病中心要及時集中進行防治,控制其蔓延。大田內病葉率達0.5%時立即進行防治,每畝可用12.5%禾果利可溼性粉劑30~35克,或20%粉鏽寧乳油45~60毫升,或畝用15%稀唑·三唑酮乳油40毫升、45%丙環唑水乳劑20毫升或60%多酮可溼性粉劑90克進行噴霧防治,並及時查漏補噴。重病田塊要進行二次防治。

春季葉面噴霧。小麥拔節或孕穗期病葉普遍率達2%—4%,嚴重度達1%時開始噴灑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譜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溼性粉劑1000—2000倍液、25%敵力脫(丙環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與挑治相結合。小麥鏽病、葉枯病、紋枯病混發時,於發病初期,畝用12.5%特譜唑可溼性粉劑20—35g,對水50—80L噴施效果優異,既防治鏽病,又可兼治葉枯病和紋枯病。

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搞好氮磷鉀合理搭配,增強小麥抗病力。速效氮不宜過多、過遲,防止小麥貪青晚熟,加重受害。合理灌溉,土壤溼度大或雨後注意開溝排水,後期發病重的需適當灌水,減少產量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