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天津除了相聲和包子,煎餅果子是最出名的,連“武漢抗疫”的漫畫上,天津的形象都是煎餅果子。

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但是,天津本地人做煎餅果子,很少有超過40年的。

據“二更天津”查訪,市裡能滿足這個條件的煎餅果子攤兒,不超過7家,其中一家就是西北角穆大爺。

【轉自二更天津朱導】:

2018年底最冷的那幾天,凌晨四點的西北角,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我們自費為穆大爺拍攝了這部片子。去年國慶節,還特意帶家人去吃過,當時老爺子還熱情地和我聊天。今早正好路過,看老爺子出攤的位置變成了西關街的測溫崗,就在邊上買了兩套燒餅裡脊,我問做裡脊的胖師傅,

“二大爺還沒復工呢?”

胖嬸說:“老爺子沒了”

“啊...啥時候的事?”

“年前就沒了”

....

穆大爺在天津的煎餅果子江湖沒人為他封神,甚至無名無號,但有幾十年的街坊和進到北辰遠過北京的食客尋味而來。

穆大爺這次“收攤”,天津又少一味美食,天堂上的早點攤又多排一條長隊。

當時“二更天津”的文字是這樣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二更天津”觀看他們為穆大爺拍攝的視頻。

文案|導演 劉晶

穆瑞華大爺,土生土長的天津市紅橋區人,今年74歲了,耳不背眼不花,腿腳還特別利索,笑的時候剩下的唯一一顆大門牙,會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西關北街的街坊鄰里無人不知穆大爺的煎餅果子:

“幹了40年了。”

“老味道。”

“好吃,跟別人家的味道不一樣。”


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只要你上前問,穆大爺就會頭頂自豪兩個字,熱情地對你說:“打改革開放起就開始幹,第一批起照的個體戶,最正宗了,看我這爐子,都是當年的。”

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天津的冬天,早晚氣溫逼近零下10度。早上5點,穆大爺和穆大娘就要起床開始準備了。

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綠豆麵糊,這是最關鍵的一步

穆大爺說,煎餅果子好吃的地方都在這裡邊兒了。聽到了吧,不是在麵醬裡,不是在辣油裡,而是在綠豆麵兒的漿糊裡。

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漿糊的配方、配比都是有講究的,具體我們就無從得知了。因為穆大娘說了,這是獨門秘籍,不外傳。

看穆大爺攤煎餅也是一大樂趣。只見他漿一舀,手一轉,加上果子,一翻個兒,煎餅果子這就出鍋了。餅皮兒既不圓滿,雞蛋攤的也不均勻,好像只求弄熟了就行,但是這一口咬上去啊,所有的疑慮都化作了兩個字:

真香!

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穆大爺說,煎餅果子就是個小吃,沒那些個亂七八糟的,出鍋前淋上點兒香油,包一包,這就是老天津人生活的智慧,簡單,卻不單調。

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雖說是不外傳,但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兩口兒,還是有兩個徒弟的。他們都是慕名而來,在門口苦苦哀求,因為家庭的種種困難,想賺錢養家,拜師學藝。

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因為想到了自己當初也是為了養家,穆大爺跟著哥哥的丈母孃,當時有名的“肖大娘煎餅果子”學的手藝,老兩口兒就同意了。

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穆大娘說:“我是真的掏心掏肺把秘籍都告訴她們了,還有一句秘籍就是勤勞致富。現在她們生意都挺好的,都開門臉兒了。”

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現在古稀之年的老兩口兒,每天依然堅持推著小車早6點準時出攤兒。穆大爺說:“現在時代發展了,早已經不是那個煎餅果子在小吃界一家獨大,一天能賣出40斤果子,大家都拿著雞蛋排隊,沒個20分鐘吃不上的時候了。”

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但是,穆大爺還是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對街坊的承諾:

堅持5塊錢不漲價,堅持允許顧客自己帶雞蛋,能幹多久就幹多久。

天津40年沒換人的煎餅果子不超過7家,西北角穆大爺也“收攤”了


新煎餅餜子好吃嗎?也不難吃,可就是少那麼點意思。

天津的老味、老景、老玩意兒,就是在不經意間慢慢消失。

“二更天津”所記錄的,

是一代人一代行業的逝去和消亡。

能給他們留一點點資料可以讓後人看,

便是視頻最大的功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