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沒威信,娃不好管也管不好,做好這5點,能在娃面前樹立威信


家長沒威信,娃不好管也管不好,做好這5點,能在娃面前樹立威信

引子

前幾天,有朋友和我聊到了一個有關教育孩子的話題,大致內容是:

“在疫情之前,老師還可以分擔一半管教孩子的重擔,可現在受疫情影響,孩子無法返校長期在家,管教孩子的擔子現在可全部都落在家長肩上了,感覺孩子不好管、管不好,總之是有點力不從心,家長該如何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呢?”

01

朋友的那番話語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部分家長的心聲,一些家長朋友認為,孩子不好管,或者管不好,是因為家長缺乏一定的威信。

家長們的想法並沒有錯,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有威信的父母在孩子心中具有一種獨特的教育力量,孩子能自覺自願地、毫不勉強地接受、聽從家長提出的要求,並能快速把這種要求轉化為實際行動。

家長沒威信,娃不好管也管不好,做好這5點,能在娃面前樹立威信

顯然,一個有威信的家長能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成長,這已是大家的共識,但大家最大的分歧點在於“家長應該如何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不少家長存在以下兩種認識上的誤區:

  • 第一種認識誤區,是把威嚴當作威信。家長的威嚴並不能和威信劃上等號,這和那種國家暴力機器的威嚴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更不是靠威懾手段來建立威信。如果家長讓孩子感到畏懼,那要引起警醒了,這可不是威信,這隻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怕事,缺少主見。
  • 第二種認識誤區,是認為家長既然要保持威信,就不能與孩子在人格上平等。這種認識顯然是錯誤的,一個能夠給予孩子人格足夠尊重的家長,才更能在孩子心目中展示出不一樣的威信。
家長沒威信,娃不好管也管不好,做好這5點,能在娃面前樹立威信

那麼,有威信的家長到底長什麼樣呢?

我們可從教育家馬卡連柯那裡找到部分答案,馬卡連柯認為威信本身的意義就在於它不需要任何論證,它是作為不可懷疑的長者的尊嚴被接受的,在兒童的心目中威信被看作家長的力量和價值。

02

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不是靠速成班就能實現的,需要家長運用恰當的教育方法,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生活中才能逐步樹立。

1. 一個有威信的家長,會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具體表現在,當孩子的言行出現偏差的時候,不會輕易地去責罵和指責孩子,而是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水杯給碰倒了,恰當的方式就是給孩子提出怎樣拿取水杯的方法和建議,而不是不滿、嫌棄、憤怒的情緒,讓孩子感到害怕。

其原因在於,作為家長首先沒有教會孩子做事,沒有理由去指責孩子,只能重新再耐心地給孩子補上這缺漏的一課。

家長沒威信,娃不好管也管不好,做好這5點,能在娃面前樹立威信

2.家長以身作則不光是給孩子良好的示範,同時也是建立威信的關鍵

孩子養成良好習慣,主要來自於家長的良好示範,而家長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的良好示範,有助於建立家長的威信。在教育孩子方面。行動永遠比嘴上提要求更有力量。古人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家長要做到言而有信

很多人都聽說過“曾子殺豬”的故事,曾子是在用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威信就是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一種信任感,而這種信任感來自於家長的言而有信。

4.及時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增進親子關係

當孩子在成長中遇到需要關心和支持的時候,父母應及時滿足孩子這方面的需求,幫助孩子解決所面臨的的困難,進一步增進親子關係。

5.不當“法官”,而是充當孩子的外部情緒調節器

在遇到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家長不當“法官”,而是要充當孩子的外部情緒調節器,幫助孩子及時調整負面情緒,在孩子面前始終保持和善堅定的態度,既有溫情又不失原則。

家長沒威信,娃不好管也管不好,做好這5點,能在娃面前樹立威信

結語

教育理論家朱永新教授曾在《讓孩子創造自己》一書中這樣說:

“許多父母會把自己的要求作為“聖旨”,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是孩子的導師,是絕對的權威,他們相信自己一定比孩子懂得更多,擁有更多的人生經驗和智慧。所以他們更多是以命令的口吻對待孩子,也希望孩子絕對服從他們的權威。其實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更不容易建立真正的威信。放下高高在下的姿態,更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

相信,只有那些真正懂得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家長、能懂得照顧孩子內心感受的家長、能讀懂孩子內心想法的家長……他們才懂得怎樣去愛孩子和幫助孩子,也只有這樣的家長才能在孩子面前真正樹立起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