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頒獎,以核心技術攻關奮力破解“卡脖子”問題

3月25日,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頒發了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2019年度評選出突出貢獻獎2人、自然科學獎24項(一等獎12項、二等獎12項)、技術發明獎14項(一等獎9項、二等獎5項)、科技進步獎135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29項、二等獎105項)、科技合作獎4人,合計179項(人)。

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取得高水平成果,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

在2019年度179項獲獎項目(人)中,自然科學獎有24項,佔比達到13.4%,獎勵數量和佔比均為歷年來最高。自然科學獎獲獎項目充分展現了廣東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取得的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2019年是開放外籍科研人員提名廣東省自然科學獎的首年,由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西班牙籍研究員米格爾•埃斯特班(MIGUEL ANGEL ESTEBAN BARRAGAN)牽頭完成的“尿液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及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從攻克再生醫學技術核心問題出發,利用人體尿液成功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為進一步改進iPS細胞技術、認識幹細胞以及發育、分化、衰老和疾病等諸多過程提供了全新思路。項目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對體細胞重編程領域在基礎理論和應用方向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有力的推動作用,顯著提升了廣東省乃至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地位和影響。

廣東也持續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解決“卡脖子”問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增強創新發展的後勁。在2019年度179項獲獎項目(人)中,技術發明獎有14項,佔比7.8%。

這些獲獎項目中,有一批面向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的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了突破,也使廣東省自主創新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由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明珠等人完成的“光儲空調直流化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獲得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該項目探索新能源與空調結合的高效供給模式,首創新能源直流供電與空調系統集成的架構,解決了光伏、儲能、電網和空調集成控制與調度難題,將空調由傳統用電設備轉變為發儲用一體化設備,實現了對清潔能源的高效利用。項目研發了8大系列、91款產品,已應用於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服務於商業辦公、地產住宅、工業生產及國防等多個領域的6000餘項工程,近3年新增銷售額逾18.65億元。該項目成果改變了傳統制冷設備消費資源的現狀,大幅提升清潔電力在民用領域的佔比,實現了對分佈式光伏的就近消納,對國家能源改革戰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成果轉化應用產生顯著效益,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更加凸顯

2019年度科技進步獎共有135項獲獎,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29項、二等獎105項,這批獲獎項目成果在轉化應用過程中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據統計,成果轉化應用後在完成單位新增銷售額累計達到893.3億元、新增利潤累計達到136.7億元,在應用單位新增銷售額累計達到1054.1億元、新增利潤累計達到122.3億元,充分展現了廣東省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

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唐克坦等人完成的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獎項目“三維環境智能感知系統研發及應用”,該項目攻克了無人系統自主導航過程中的跟蹤、定位與避障難題,實現了多視覺傳感器信息融合的三維圖像獲取、精準視覺測距、障礙物的檢測與躲避、場景語義分割、三維環境視覺建圖、路徑規劃與自主導航等技術創新,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款具有自主避障能力的智能無人機,極大地拓寬了無人機的應用場景,使之成為了新型生產力工具,為無人機向各行業的推廣起到關鍵作用。目前項目成果形成了核心專利技術壁壘,在北美、南美、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實現應用,應用領域從娛樂航拍等個人消費場景延伸至電力、消防、測繪、建築、公共安全及環境保護等行業。截至2018年底,該項目產品系列合計銷售額為95億元,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科技進步獎擬獎項目還充分體現了對促進民生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支撐作用。如廣東省結核病控制中心牽頭完成的“結核病防治技術集成與應用研究”項目,構建了“全面規劃、主動干預、智慧管理”結核病防控新型模式並應用,在全國率先達到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2015年結核病患病率、死亡率雙降50%”的要求,為國際社會終結結核病流行提供技術支撐和成功範例;由深圳海關動植物檢驗檢疫技術中心牽頭完成的“新發流感病毒診斷體系構建及納米檢測材料的研發應用”項目,針對流感病毒開展新型檢測技術、流行趨勢、防控技術的研究,顯著提升了我國流感病毒分型鑑別診斷和防控水平,為預防新型流感病毒入侵、擴散和危害提供科技支撐。

同時,在2019年度179項獲獎項目(人)中,由企業牽頭或參與的項目總數達到123個,佔獲獎項目總數的68.7%。從牽頭項目看,由企業或依託企業牽頭完成的有66項,佔獲獎項目總數的36.9%,由高校或依託高校牽頭完成的項目有63項,佔獲獎項目總數的35.2%;由科研機構牽頭完成的有33項,佔獲獎項目總數的18.4%;由衛生醫療機構(含高校附屬醫院)牽頭完成的有17個,佔獲獎項目總數的9.5%;企業牽頭完成項目數位居首位。

由廣州海格通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田震華等人完成的“面向複雜電磁環境的北斗導航創新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主要解決了北斗導航系統建設過程中國產化北斗導航射頻、基帶核心系列芯片的自主研發的問題,突破了北斗高精度測量、高動態接收、多維抗干擾等系列關鍵技術。項目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北斗示範工程和國民經濟重點部門,近三年產值超10億元,經濟效益顯著,在保障國家安全與穩定、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方面發揮出較大貢獻,社會效益顯著。

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科技交流合作進一步加強

近年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持續深化,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邁向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產出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中,港澳機構或人員參與的項目分佈於多個領域,參與機構包括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等知名高校。

此外,廣東省科技創新工作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瞄準科學發展前沿和產業變革前沿,大力吸引聚集國內外創新資源。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中,有省外單位參與的項目達到68個,佔獲獎項目數的38%,比去年增長70%。參與項目研發應用的省外單位分佈於北京、上海、江蘇、湖南等18個省市。

為表彰對廣東省科技進步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省外個人或組織,2018年起,廣東省重點面向粵港澳科技合作、國際科技合作等設立了科技合作獎。2019年度評選出的4名科技合作獎獲獎人,來自法國、德國、印度、斯里蘭卡四個國家,均長期和廣東省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在向廣東省引進技術、合作研發、培育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一系列的豐碩成果,彰顯廣東省對外開放、合作共贏新格局。

其中,科技合作獎獲得者法國籍科學家伯納德·莫涅(Bernard Meunier),自2012年被正式聘任為廣東工業大學特聘教授以來,致力於廣東的教育、基礎研究及醫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並積極推動中國製藥企業的發展。伯納德教授在華建立“伯納德·莫涅現代有機合成與新藥研發實驗室”,積極投身於抗阿爾茲海默病新藥的設計、合成、藥效評價新體系開發的研究工作,受到廣東省和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的關注與大力支持,為廣東省培養了大批藥物化學領域的科研人員和技術骨幹。

科技合作獎獲得者斯里蘭卡籍科學家迪拉克·普利亞達莎納·多瓦姆佩·加馬格(Tilak P. D. Gamage),從2005年底開始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為廣東省牽線引進了包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在內的6名發達國家院士等國際頂尖專家。迪拉克教授作為中國-斯里蘭卡科技合作的先驅者,推動了“海洋環境聯合研究中心”的在斯建設,推動了中方與斯里蘭卡氣象局、水生資源開發署、減災委、高教部等科教單位的合作,並牽線了廣東地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廣州地化所、廣東海洋大學等科教單位與斯方的緊密合作。

鏈接

與2018年度相比,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評審繼續設置突出貢獻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科技合作獎五個獎種,實行提名制,採取定標定額的評審制度。不同之處主要在於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新增4家首批建設的省實驗室作為省科學技術獎的提名單位,二是允許外籍科研人員提名廣東省自然科學獎。

據統計,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的總體獲獎率為28.1%,與2018年度相比,獲獎項目數量增加3項(人)。此外,青年科學家獲獎群體同樣引人關注。2019年度獲獎項目(人)中,5歲以下的第一完成人有61人,佔比34.1%,其中特等獎項目1人、一等獎項目12人、二等獎項目48人,青年科技人才正逐步成長為廣東省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

文字丨馮海波

通訊員丨粵科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