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鮮零售規模或超5萬億


美股本月第四次熔斷了。


疫情所帶來的效應正在激烈影響全世界。意料之中,大盤砸出新低,特朗普牛市直接報銷。


但在一片重挫之中,罕見的零售板塊逆勢上漲,倒成了股市中最“扛凍”的代表。沃爾瑪、亞馬遜基本穩住不慌。零售業,特別是以生鮮為重點的超商行業,面臨利好已是有目共睹的局面。


2020年生鮮零售規模或超5萬億

股市反應是敏銳的。從最先遭遇疫情的中國情況來看,生鮮零售確實是疫情期間最穩定和向好的行業之一。


一兩個月的“禁足”生活,把許多人都逼成了美食家、大廚師,全家上陣大展廚藝的興趣也強勁地拉動了生鮮類消費需求。


根據某電商平臺近期發佈的《2020春節宅經濟大數據》顯示,從1月下旬至2月下旬近一個月的蔬菜、海鮮水產、肉類等生鮮食材的銷售量環比漲幅達200%。面對飛速增加的市場需求,一直贏在生鮮的行業大佬自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強力銷售增長。


以山姆會員店為例,疫情期間,除了消毒液之類的防疫用品需求上升外,生鮮業務同樣增長迅速,其整體鮮食銷量為平時的2~5倍以上。


在短時間內,這家以品質著稱的會員制商店空運了100多噸冰鮮牛肉,組織了120噸南美白對蝦,1天內新增3個蔬菜工廠……不同於其他超市空蕩蕩的貨櫃,山姆店裡不僅一眼看上去都是滿滿當當的,還堅持住了其核心的品質。


預估2020年中國生鮮零售市場規模可超5萬億元。在其他行業遭遇停擺、重創的當下,這樣的大好形勢著實令人豔羨。

不過,機在於應事,無困在於預備。


疫情看似一場短跑,但如果沒有長期穩定的供應鏈做支撐,即使14億人在家“嗷嗷待哺”、需求旺盛,零售商家也只能望洋興嘆。


對於零售商家而言,要實現逆勢增長,必須至少做出以下三道題:用戶省錢、品質優良與電商佈局。


同樣以會員制商店山姆會員店為例,我們分析下“長跑思維”是如何跑贏這場短跑的。


首先,用戶省錢,

要求只有整合下游需求,往上游產地直採,才能減少中間的加價和損耗,從而最大讓利消費者,保證價格長期具有競爭力。

2020年生鮮零售規模或超5萬億


其次,品質優良,要求供應商必須值得信賴。一方面,山姆嚴控的有限SKU選品,使得每一款品牌商品都要是同品類的佼佼者;同時其自有品牌Member's Mark也直接和中糧、維達、新秀麗等頂尖廠商生產鏈條進行代工合作。


最後,電商佈局和運營經驗,疫情期間消費者對於非接觸式服務需求的增加是對既往零售商佈局線上“成績”的一次驗收。從後臺系統生成訂單,到配送員送貨上門,“極速達”業務實現全程最快只需1小時。


這些電商基本功自然在疫情期間大大加分——據瞭解,疫情期間電商渠道的下單頻次和平均客單價均大幅提升。

在短期刺激性需求過後,商家們要面對的是如何在“後疫情時代”繼續保持熱度,留住用戶。


可以想見,即便疫情“散去”,仍然會在大眾的心裡留下“長尾”影響,形成新的消費者需求和行為習慣。


至少有兩點變化是利好零售業的。


其一,生鮮零售繼續強力拉動總體零售。


萬億級別的生鮮市場,電商目前滲透率還不足5%,這意味著線上生鮮道路發展空間仍然巨大。


此次疫情,隨著更多90後、00後等年輕群體,以及老年人群體的加入,生鮮購買人群基數大大增加。


2020年生鮮零售規模或超5萬億


同時,用戶線上購買生鮮的習慣將進一步固化。更多的人在嘗試線上買菜後,打消了“不新鮮”的疑慮,可以想見,未來在網上買菜米糧油肉,將漸漸變成如買衣服、電子產品一樣的全民普遍習慣,而生鮮平臺的線上銷售所佔比例也將逐漸提升。


正如2003年非典過後,京東等電商平臺迎來爆發一樣,此次疫情過後,生鮮零售也很有可能產生類似於山姆這樣的“現象級”品牌,這一兩個品牌的圖標,或許現在就在我們的手機頁面上。


其二,消費者關係重構,會員制深入人心。


比起報復性消費,疫情過後,“家有餘糧,心裡不慌”或許更將成為新中產的第一考慮要素。


量入為出、未雨綢繆、財務健康的理念,將進一步生根發芽。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商家與消費者關係將重構。


先期繳納一定費用,然後享受優質優價的“會員制”佔據先天優勢,將繼續深入人心。


2020年生鮮零售規模或超5萬億


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省錢的“價值感”,一個志同道合的消費社群的“社群感”,滿足基本需求、每樣商品都值得信賴的“信賴感”,將愈加推動用戶青睞長期會員制。


價值感。根據不久前的《消費與忠誠——中國會員經濟數據報告》,在為“會員制”買單的人群中,66.8%的受訪者認為會員帶來更多價值。


消費者對品質的看重在經過疫情後得到進一步放大,像這樣能夠提供明確的溯源、產地和多道檢測的商品,同時又能做到好貨不貴,節省錢包預算,才能將價值感轉化為用戶心智,抓住疫情中的大“流量”。


社群感。會員制將“志同道合”的消費者連接在一起,不論是商家與用戶之間,還是每個用戶之間,關係都得以重建。


一方面,商家成為用戶長期、忠實的朋友,瞭解用戶的行為習慣,貼心做用戶的“生活管家”,為用戶提供符合其消費習慣和特性的附加服務。


另一方面,用戶與用戶之間形成“圈層感”。喜歡逛會員店的人,大多是25~45歲的高知新中產家庭,生活習慣、品位、收入階層都趨同,置身於這一群體中,消費行為更加舒適、自然,消費習慣將進一步強

信賴感。為了提供優質優價商品,在全球建立起強大供應體系,為會員甄選4000多種商品,讓會員無須費心挑選,就能滿足基本需求。


對於零售平臺而言,重視生鮮領域、不斷增強供應鏈能力、重構與消費者關係,滿足用戶價值感、社群感、信賴感,便有可能轉危為機,逆風翻盤成為下一個“國民級別”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