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自治縣聚“青雁”力量 搭追夢“五橋”

人民網-貴州頻道

印江自治县聚“青雁”力量 搭追梦“五桥”

據印江縣人民政府網站消息 從2016年起,印江自治縣從全縣17個鄉鎮(街道)搬遷貧困人口32882人,在縣城建成了6個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如何寫好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後半篇文章是做好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印江自治縣緊扣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共青團印江自治縣委以春暉扶貧工作體系為載體,以“5G 5H”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志願服務行動為抓手,凝聚“青雁”力量,搭建追夢“五橋”,推動移民群眾“穩得住、能致富、快融入”。

“青雁”引領,搭建“感恩橋”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和動力,思想引領則是重中之重。團印江自治縣委拓展青少年思想引領主責主業,強化移民群眾思想引領,不斷激發移民群眾內生動力、引領搬遷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建立健全移民安置點團組織,派遣15名西部計劃志願者駐點辦公,並按照“一個團籍、兩個支部”的模式強化組織隸屬關係,吸納安置點團員青年,積極開展團(隊)活動,弘揚感恩精神,逐步將服務對象變為服務力量,構建薪火相傳的工作鏈條。一方面,以“馨益邛江”為主陣地,依託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四點半課堂,以觀看“愛國電影”、召開“感恩專題班會”“家長連心會”等群眾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形式,在縣城移民社區開展感恩勵志教育50餘場。另一方面,在“清明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國慶”等節日節點,開展“清明祭英烈·共鑄中華魂”“青春相約中國夢·強國一代有我在”“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爭做新時代好少年”等主題活動20餘場。同時,為激勵更多團員青年、志願者參與移民社區服務,團印江縣委還探索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將移民社區志願服務工作、團組織建設工作等作為全縣“兩紅兩優”評選的單列項,以移民安置點團支部作為審核對象,單獨推薦在移民社區志願服務表現優秀的團員青年、少先隊員、志願者進行表彰,選好榜樣激勵移民青少年。

“青雁”銜材,搭建“致富橋”

生計是民生之本。移民群眾只有解決生計問題,才能真正安居樂業。團印江自治縣委發揮自身社會資源優勢,助力移民群眾“樂業”。

在就業推薦上,一是用好“春暉扶貧”載體,積極動員春暉使者、愛心企業聚焦移民安置點,提供用工需求,解決“企業用工難”和“群眾就業難”雙重難題。二是14名移民安置點青年參與“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項目在印服務,進一步深化落實“服務對象變服務力量”理念;三是協助峨嶺街道爭取易地扶貧搬遷“扶貧車間”--阿里巴巴數據標註項目落地,積極對接吳江團區委,解決基本辦公設備,項目建成預計可為移民群眾提供50個就業崗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就業培訓上,一方面積極動員安置點青年參加“多彩貴州·創在鄉土”助力脫貧攻堅青年培訓並同時積極與人社部門和職業學校聯繫,為搬遷戶專門開設電工、焊工、美容、美髮、家政等專業的技能培訓課程,免費為搬遷戶進行培訓,並頒發相關證書,方便搬遷戶就業創業。另一方面聯繫“華圖教育”“中公教育”等專業公考培訓教育機構減免培訓費,幫助廣大待業青年更加了解公務員、事業單位、教師、醫生等考試內容和形式,為待業青年提供就業指導,幫助廣大待業青年提高就業技能。截止目前,已開展“授漁計劃”培訓18期,對貧困戶、低保戶實施全免費培訓,惠及1000餘人。

“青雁”反哺,搭建“連心橋”

團印江自治縣委以“竭誠解決青少年實際困難”為宗旨,堅持主動作為、幹好公益補位,解決實際困難,為移民群眾排憂解難。

暖心助學,排憂愁。組織志願者入戶走訪,建立移民群眾家庭臺賬,掌握基本情況、需求臺賬、服務內容等。對移民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團印江自治縣委按照小學每年1200元、初中每年1500元、高中每年3000元、大學每年5000元的標準,通過春暉使者、結對幫扶、東西部協作等多個平臺推進“一對一資助”項目,目前已資助112人。在高中階段,團印江縣委聯合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開辦了7個新未來自強班,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的標準資助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高中生,目前團縣委推薦移民青少年就讀新未來自強班16人。實現移民社區孩子800多個微心願;爭取到愛心包裹2萬個,價值200萬元,移民青少年實現全覆蓋。

貼心陪伴,解後顧。針對移民家長沒有時間照料孩子,沒有能力培養孩子的痛點。團印江自治縣委以現有陣地為基礎,週一至週五下午開展四點半課堂,開展舞蹈、書畫、音樂、素質拓展等陪伴行動,為移民青少年進行學業輔導、心理疏導等服務;在週末,推進校地結合工作,將學生社團等組織引進移民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舞蹈、音樂、美術、趣味體育等活動,讓移民青少年週末不孤單。目前,已開展主題活動8次,完成課程152節,輔導移民青少年3000多人次。

“青雁”守衛,搭建“平安橋”

為強化社區移民群眾的法治意識,維護社區安定團結,團印江自治縣委以線上 線下模式,引導移民青少年和群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營造良好法治氛圍。

線上宣傳造氛圍。以青年之聲、微博、微信平臺等團屬媒體,發佈青少年自護教育宣傳、禁毒知識、普法知識、安全教育等推文,營造法治濃厚氛圍。

線下宣傳重引導。一是通過四點半課堂、快樂假期班及“6·26”國際禁毒日、“12·4”國家憲法宣傳日等主題活動等形式,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導、應急救護、安全知識普及、青少年自護教育、禁毒防艾知識、普法宣傳等為重點,提高青少年自我保護能力,增強青少年安全防範意識;二是聯合司法局、禁毒辦、教育局、法院、檢察院等職能部門,切實提高移民群眾法制意識,共開展主題活動10餘次;三是針對移民安置點中高考生,開展”12355”陽光備考加壓講座,減輕考前壓力;四是針對移民青少年因生活、學習環境的改變,無法適應生活和學習節奏而導致的心理問題,團印江自治縣委堅持問題導向,解決實際困難,組織心理老師進行一對一輔導,截止目前,已有9名孩子接受了心理輔導;五是充分發揮“小手拉大手”作用,廣泛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工作宣傳。同時,團印江縣委還以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為載體,拓寬群眾法治教育。2019年4月29日,團縣委領導班子帶隊分赴普同移民安置點、興民移民安置點開展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送教進村暨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集中宣講活動,針對群眾對黑惡勢力辨別不清、認知不足等問題,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向群眾講解什麼是黑惡勢力、怎麼辨別黑惡勢力與鄰里糾紛、其他違法犯罪的區別,並以有獎競猜的形式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加強群眾的學習記憶,使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知識入腦入心,進一步提升群眾的法制意識和防範意識。

“青雁”促諧,搭建融合橋

移民群眾從“農民”到“市民”轉變並非朝夕,如何快速融入城市生活,改變行為習慣,團印江自治縣委有妙招!

強化陣地建設,後續服務“有地可用”。按照安置點區域劃分,團印江縣委因地制宜,將6個移民社區統籌規劃建成4個“馨益邛江”志願服務中心,建成了共計690㎡的工作陣地,建設了四點半課堂、快樂兒童之家、愛心書屋、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青年之家、春暉社等功能室,讓後續服務“有地可用”。

深化“春暉理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春暉宣講團為抓手,以“四點半課堂”“家長會”為載體,大力弘揚“盡孝、感恩、反哺、回報”的春暉理念。邀請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朱焜、優秀春暉使者到安置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增強群眾愛國主義意識和感恩意識。

抓實“文明創建”,摒除不良行為陋習。從平房到樓房,從散居到聚居,移民群眾的生活方式的不習慣,導致高空拋物、亂扔垃圾、置物佔道等行為時有發生。團印江自治縣委立足實用、實惠、實效相結合,採取“積分改變習慣、勤勞改變生活、環境促進和諧、共建美好生活”的模式,開辦“愛心超市”,以移民群眾完成文明創建任務換取積分,從而得到相應的物品援助或相應的幫助,激發移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截止目前,愛心超市已兌現積分1.8萬餘分。

拓展文體活動,營造文明習慣風尚。一方面,依託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教移民社區群眾跳廣場舞、用智能手機、識字等,在掃盲、文明習慣引導、教育理念傳播等方面的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依託“希望小課堂”“快樂假期班”,開展“春暉心行”“春暉映晚晴”和“青年鄉村行”主題活動,以書法、美術、音樂鑑賞、足球、舞蹈等課外活動為載體,培育移民青少年興趣特長,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塗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