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成功,可以被量化嗎?


你的成功,可以被量化嗎?


導語

今天是三月的最後的一個週末了,我相信你已經做好準備來迎接新的一個月了。有不少人應該會趁著月末,覆盤一下自己年初的OKR,看看自己離新年的目標又接近了多少。

不過無論是OKR還是KPI,說到底,它們都是對於工作成果的管理。但是完成了工作目標和個人獲得成功,其實不一定能劃等號。畢竟,人們普遍認為成功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對於每個人來說定義都不太一樣,很難像工作任務那樣去進行量化管理。

但真的是這樣嗎?

今天,我想要給你推薦兩件值得花時間的事情,希望能讓你知道,其實成功這件事,也可以量化。

01

“瑞士機器”烏里·斯特克

首先我希望你能夠花一點時間,去了解一位瑞士登山運動員,烏里·斯特克。他還有個外號,叫做“瑞士機器”。有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也是以這個外號命名的。

你的成功,可以被量化嗎?


瑞士機器 烏里·斯特克

為什麼他會擁有這個外號呢?假如你看過這個人登山你馬上就會明白了。

我之前覺得登山那都得是一步一步、氣喘吁吁地往上走,但是斯特克在紀錄片中,那可真是手腳並用,一路小跑不帶喘的。他整個人就像機器一樣,是保持勻速一直往山上爬。

他最出名的成就,是刷新瑞士艾格峰北壁的登山紀錄。之前登山家要登上這座山峰,通常都需要3天左右,但是斯特克在1999年只用了5個小時就成功登頂,之後每年他都要攀登幾次,不斷刷新自己的紀錄。直到2015年,他把速度提升到了2小時22分鐘。

這就很讓人驚奇了。為什麼專業的登山運動員要用3天,他只要不到3小時就能搞定呢?是不是因為他天賦異稟呢?

天賦的因素肯定有,但是我看了這部紀錄片後發現,斯特克的成功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把登山這件事量化得足夠細。比如他會把登山的整個路線都拆分,針對每一段路線的不同狀況,進行專項練習。

但這個還不夠,斯特克真正的秘密武器,在於把體育訓練的方法帶入了登山,把自己的體能也進行了量化。

他的訓練團隊有營養師、健身教練、心理引導教練。這些人會根據他自己的情況,幫他控制體重、記錄身體數據,從而規劃出登山路線。

這個過程特別像在調試一臺機器,也難怪斯特克能在一次次的調試中,不斷挖掘出新的潛力刷新記錄。

所以你看,量化成功這件事,的確能做。但是在量化過程中,很多人都會低估設置參數的細緻程度。這件事難就難在,你能不能監測到,那些別人忽略的參數。

聽到這裡你可能要問了,畢竟登山還是一個相對容易衡量的東西,有沒有登上頂峰、有沒有破紀錄,這是一目瞭然的事情。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其實不存在一座擺在眼前看得見、能衡量高低的山。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怎麼量化自己的成功呢?

02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接下來,我就想給你推薦第二件值得你花時間的事情,這是一本叫做《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的電子書。這本書讓我發現,當我們思考成功這件事時,我們的視野可能還是太侷限於自我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關於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我們早就有無數的方法論,但歸根結底都是一個方向:更好地提升自己。有句老話“盡人事,知天命”,這裡的“盡人事”也是這個意思麼。

不過《巴拉巴西成功定律》這本書,卻提出了一個不太一樣的視角。它蒐集了很多領域關於成功的數據,然後得出了一個有點扎心的結論:很多時候,我們的成功,並不是由個人能力決定的。

你的成功,可以被量化嗎?

比如這本書舉了一個例子,一戰期間最出名的飛行員是一個德國人,綽號叫紅色男爵。他在當時甚至成為一個商業符號,甚至有紅色男爵牌的比薩。

但是,如果論戰績來說,紅色男爵並不是當時最厲害的飛行員,其實當時最厲害的飛行員是一個法國人方克。紅色男爵最後死於空戰,但方克和他的飛機在整個一戰期間表現都非常出色,從來沒有被敵人打中過。那為什麼出名的不是方克呢?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就解釋說,能力只能決定你是不是高手,但是社會網絡,才能決定你是否成功。


你的成功,可以被量化嗎?

紅色男爵的成功,其實是因為當時德國需要一個戰鬥英雄。這個人高傲、自負,把自己的飛機塗成張揚的紅色,這樣的性格和做法在平時可能不太討喜,但當時的德國宣傳機器,恰恰就需要這麼一個角色,給士兵打氣,所以軍方大肆宣傳他,把他生生地打造成了一個英雄。

用書裡的話來說,是“他所處的網絡發現他很有用,所以選擇去放大他的成功”。

當然,《巴拉巴西成功定律》這本書,並不是告訴你要去搞關係。而是在提醒我們,想要成功,除了“打鐵還需自身硬”,還需要考慮到,自己的能力在社會網絡裡能不能創造集體利益,這可能才是對成功更重要的因素。

這本書裡還給了一個公式:未來的成功=初始的成功X社會適應度。

你的成功,可以被量化嗎?


我也建議你今天抽出一點時間,盤點一下,你覺得你現在從事的職業,社會適應度到底有多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