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吼大叫"看似很有威力,其實對孩子的傷害很深,這樣做更有效

在"停課不停學"的日子裡,很多家長失去了"復工"的機會在家裡陪孩子,那麼在與孩子親密相處的日子裡,我們感受到了陪伴孩子的快樂,也有了跟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但是也少不了各種矛盾的發生。每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總想大吼大叫的表達方式解決,總想讓孩子立刻停止糟糕的行為,但是每每到情緒發洩完之後,看著孩子嬌小可愛般的模樣,又往往一陣心疼,發誓下次再也不亂髮脾氣,可是到了情緒的爆發點又難以控制,所以一直在這種惡性循環當中不能自拔,相信這種體會每個家長都有。一言不合就"開火",吼完孩子就後悔。

案例分析:經常被吼的孩子內心"很受傷"

前兩天一位閨蜜在電話當中,聊到在家看孩子的話題,懊惱的竟然哭了起來,覺得自己不配當一個媽媽,也認為自己當媽媽當的很失敗,因為在這之前一直忙於工作,忙於賺錢,根本就沒有時間顧及孩子,所以基本上就把孩子扔到老家的老家當中或者是將孩子放到託管小餐桌管理,現在有機會了,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學習的問題,所以他便想利用這個時間好好的陪陪孩子,糾正孩子身上的種種壞習慣,可是發現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那種不認真磨蹭以及不專注的樣子,再次激發了他心中的怒火,動不動就對孩子"開打開罵",有時候想都沒想到,罵孩子以及傷害孩子的那些語言就隨口說了了出來,比如:"你簡直笨死了,這樣簡單題都不會,真是找不到第二個像你這樣令人討厭的孩子!

"所以這樣的話說出來看似很解氣,其實孩子在每當被爸爸媽媽吼的時候,他都呆呆的低著頭,看著作業本,或者是手足無措的捏著橡皮,有沒有體會到孩子內心的感受呢?再有一次,睡覺之前看著媽媽快樂的樣子,孩子突然對媽媽說:"媽媽你要一直這樣開心多好呀,以後能不能不要生氣了?不要再吼我了"孩子的話突然刺痛了他的內心,像針扎一般,讓她心痛萬分,同時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問題。

家長情緒背後的秘密:到底是誰之過?

相信這種案例在不少家庭當中都出現過,所以家長對孩子大吼大叫,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問題,我們明明知道對孩子大吼大叫,解決不了本質的問題,但是情緒一下被點燃,糟糕的後果便一一呈現出來。可是明明一而再再而三的下決心改掉脾氣,為什麼還是被各種爆脾氣所牽制呢?為什麼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呢?

其實我們靜下心來好好的想想,有的時候我們吼叫並非是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只是我們的壓力很大,比如有的媽媽不能復工,只能在家裡一邊做兼職一邊看孩子,所以他心裡便承擔著工作的壓力,一邊想著孩子能快點學習,輔導完作業趕忙去完成工作任務,所以這種焦急的心理,就會形成一種壓力,只要孩子有一點小失誤,便會讓家長所爆發,所以這才是暴躁情緒的"導火索",有的時候孩子的確是挺無辜的,他們所承受的傷害,最容易被家長所忽視。說到這裡肯定很多家長覺得很慚愧,也很內疚,並且"表示誰都不想吼孩子,可是不吼他,他根本就不理你,孩子根本就不聽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南風效應"這個故事,當北風發出威力的時候會出現非常冷的寒風,而當人們感覺到冷的時候,所以就著急忙活的把大衣裹得緊緊得,而當南風散發出柔和的風,吹得人心裡暖暖的,所以馬上脫掉了外衣,所以最後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顯然是南風更有威力。那麼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南風雖然很柔軟,但是容易讓人接受,北風雖然很直接很暴力,但是隻會適得其反,要知道我們對孩子講的每一句話,都會讓孩子深受影響,它可以是一把刀子深深的插入孩子的內心,也可以是一朵花,讓孩子綻放出美麗的人生,我們說出溫暖的話,遠遠比惡言相向更有力量。所以很多教育學家都在崇尚低聲教育,溫柔教育,也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應該以平和穩定的情緒與孩子溝通交流,講道理,避免發生衝突,那麼應該如何做到溫柔式的教育呢?

溫柔式的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1.陳述事實,不要一味的抱怨

"我說了多少次了?為什麼還是磨蹭呢?我說了多少次了,你怎麼就是記不住呢?媽媽每次都在強調同樣的錯誤不要再犯,為什麼還是做錯了這道題,這些話是不是特別熟悉呢?"我們是不是經常這樣吼孩子,而孩子多半裝作沒聽見,或者是直接推卸責任,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他越是找藉口我們就越惱火,所以他越不聽我們就越說。曾經一名著名的育兒學家曾經說過:"孩子身上存在缺點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作為孩子的領路人,缺乏正確的育兒觀念以及家教觀念"。

所以當我們批評孩子的時候往往都是以貼標籤的方式或者批評指責的方式,從來都沒有用溫柔的語氣將事實表現出來,比如當孩子因為墨跡,老是不寫作業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媽媽看到你這一個字已經寫了10分鐘了,浪費掉了很多的時間,我希望你能夠提高學習效率,認真並且專注的寫完作業,這樣你才能夠有更多的休息和放鬆的時間"。所以這樣表達完事實陳述完觀點,孩子就能夠知道,接下來應該如何去做!

也有的孩子喜歡把玩具丟得到處都是,我們特別想說:"能不能不要這麼邋遢,能不能玩完之後收起來,害我忙活半天!"這樣說孩子並非會心疼你,我們可以說:"媽媽剛打掃完衛生真的很辛苦,如果你能夠玩玩具之後,主動整理乾淨,這樣我們家就會變得很漂亮,你也算是幫媽媽一個大忙了",所以換一種表達方式,這要遠遠比挖苦諷刺要有效得多。如何去改變表達方式呢?

2.改變表達方式,開頭由"你"變成"我"

我們往往在批評孩子的時候都喜歡用指責的語氣,比如:"你再不去做作業,以後就別想有休息的時間,以後就別想在玩玩具,天天做事磨磨蹭蹭的!",我們可以說:"媽媽今天有工作要忙,我希望你能夠合理的安排好時間,早點完成作業,這樣才能夠儘早休息一會兒!"所以有的孩子他並不知道媽媽哪來那麼多的怒火?媽媽為什麼會生氣?所以我們將我們心中的壓力和現實的問題陳述給孩子聽,這樣孩子就能夠理解我們,學會換位思考,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懂事!

3.及時與孩子說抱歉

曾經在《正面管教》當中提到過,孩子需要有足夠的歸屬感和肯定自己,當這兩大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就會受到傷害,所以當我們實在是控制不住情緒而大吼大叫的時候,可以主動向孩子說說道歉,修復緊張的親子關係,一方面孩子在接受到父母道歉的時候,並不是真的要聽父母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麼?而是感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尊重,這樣能夠有助於孩子建立歸屬感,另一方面我們向孩子證明道歉,也可以讓孩子學習主動認錯的態度,以後與他人發生關係的時候,能夠及時承認錯誤,這樣可以建立自我認同感。

我們向孩子承認錯誤的時候態度一定要誠懇,比如我們剛剛吼孩子,孩子內心會受到傷害,同時安全感也會降低,因為我們在指責孩子的時候,孩子害怕的並不是家長說的話,而是家長髮怒時的樣子,會讓孩子認為媽媽不愛我,所以我們可以跟孩子說:媽媽不該用暴躁的情緒跟你說話,雖然你犯了錯誤,但是媽媽依然愛你,並且說說媽媽為什麼要哄她,講述原因,這樣孩子能夠接受!

結語:

如果家長一直習慣於吼叫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的話。需要從現在開始,改變和修正,要記得我們小時候也曾經是個孩子,想想我們的爸爸媽媽在和我們或者是批評我們的時候,內心有多難過,我們的孩子就有多無助,雖然很多人都已經忘了那種感覺,但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孩子的世界是單純而又純粹的,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用心去感受,多一份理解和溫柔。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那麼就請你有話好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