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有何異同?讓我們走進這場跨時空的對話

春秋戰國和古希臘是中國與西方思想文化源頭興起與發展的時期,其間百家爭鳴、風起雲湧。其中孔子與蘇格拉底可謂是這兩大時代裡處於巔峰地位的兩位思想文化巨人,

又都以其自身博大的思想與獨特的主張開啟了東西方文化的歷史長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蘇格拉底與孔子各自在東西方文化之中的地位是相似的,都是深受其所在歷史文化環境影響的時代性代表人物。兩人在思想主張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某種意義上又有著根本的不同。

本文旨在探討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的異同之處,從中也可以一窺東西方文化源頭上的差異與共通之處。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的相似之處

  • 孔子與蘇格拉底都重視道德,都具有樸素的人文精神

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張,“仁”包括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思想。“仁”的核心是“愛人”,即寬恕之道,是指君子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與修養。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有何異同?讓我們走進這場跨時空的對話

《孔子聖蹟圖》——焦秉貞(清代)


如何實行仁,關鍵在於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己所不欲,亦施於人,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稱之為“忠”,即“盡己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孔子認為人要尊重各種禮法,表現得彬彬有禮、敦厚可親,與所有人和諧相處、相敬相愛,作為君子應該主動剋制自己不合乎道德要求的舉動與慾望,以達到仁的境界。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有何異同?讓我們走進這場跨時空的對話

《孔子問理圖》:孔子曾問理於老子


總之,孔子極為重視人的道德修養。孔子把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從早期的天命觀念中接生出來、解放出來,使它得到了獨立的弘揚,確立了入世的、現實的人文精神。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篇》

蘇格拉底生活的公元前五世紀到四世紀是古希臘傳統城邦制衰落的時期。蘇格拉底之前的智者學派的興起是雅典民主制的產物,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

其中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因此道德與否的判斷也就因人而異,沒有普遍的標準。智者們重在論辯的技術,輕視道德的實踐。

蘇格拉底則強調道德的重要性

。蘇格拉底認為自然萬物之中都蘊含著內在目的,即“善”。在蘇格拉底這裡,“善”還沒有成為純粹的倫理學範疇,而是泛指事物自身的本性,也是它們追求實現的目標。具體到人身上,善就表現為德性。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有何異同?讓我們走進這場跨時空的對話

油畫《雅典學院》——拉斐爾(意大利)


但是說人人都有德性,並非指現實的擁有,而是潛在的擁有。換言之,

人並不是生來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導下認識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實現出來,成為現實的、真正的善。因此蘇格拉底重視後天人自身對德行的發揮與實踐。

總之,蘇格拉底矯正彌補了智者學派思想中道德實踐的空白,發展了人文主義。

  • 孔子與蘇格拉底都重視教育,但都不立文字,沒有著作傳世

孔子一生以教育為主要事業。孔子打破了之前學在官府的情況,他開科受徒、有教無類,不以門第為選拔弟子的標準。孔子善於用對話、討論等方式開導學生,向學生傳授他的學說與心得。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有何異同?讓我們走進這場跨時空的對話

《杏壇講學》——孔維克 1994年


孔子認為要向身邊每一個人值得學習的長處學習,要虛心學習,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同時孔子認為接受教育與主動學習對一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孔子期望他的學生們可以在他的引導之下成為對家庭、社會有用的人。

孔子博聞強識,但一生“述而不作”,沒有留下自己的著述。孔子生前整理《詩經》、《尚書》等古代文獻,並刪改《春秋》,但他本人沒有留下著作,其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之中。

蘇格拉底認為每個人都是生來就擁有德性的,之所以有些人沒有表現出來德行是因為他們無知而不是本性邪惡。因此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人要通過教育學習到知識,從而發揮出道德的本性。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有何異同?讓我們走進這場跨時空的對話

蘇格拉底雕像


蘇格拉底對於教育方法提出了“助產術”的概念。他自認為自己是無知的,所以他不“生產”知識,而是幫助別人“生產”知識。

助產術所採用的方式是問答法,即通過發問與回答的形式,運用比喻、啟發等手段,使對方對所討論之問題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漸深入,最後得出正確認識,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兒。這種方法,一般被總結為四個環節:

反譏、歸納、誘導和定義。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有何異同?讓我們走進這場跨時空的對話

古希臘 羅馬古城遺址


蘇格拉底從來不主動去教授別人知識,而是通過語言引誘的方式使人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從而使人虛心向學,達到教育的目的。

  • 孔子與蘇格拉底都關注現實,而不注重於天命與鬼神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注重現實生活與社會,從不過多討論鬼神之說。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

在鬼神等學說面前,孔子選擇的方式是避而不談,孔子認為人世間的事情尚未處理好,就不必思考鬼神之事。對於鬼神,應該敬而遠之。孔子有著極強的社會使命與責任感,一生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百折不撓。

孔子學說的主要核心是“仁”,孔子認為每個人都要追求達到仁的境界,從愛自己的家人推及到博愛,這樣才能實現天下大治。可以說,孔子的思想是帶有人本主義色彩的,重視現實功用。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有何異同?讓我們走進這場跨時空的對話

孔子周遊列國


蘇格拉底對於古希臘城邦後期暴露出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十分憂心。蘇格拉底是實踐型的哲學家,他以與人對話為職業,目的在於揭露人們的無知,促使他們走上求知的道路。

在城邦民主制度衰落的背景下,蘇格拉底試圖通過知識來挽救雅典。在他看來,對任何事物,我們只有具有了知識才能知道怎樣做和做得更好。

他自比牛虻,說雅典這匹馬太遲鈍了,需要有人時不時地刺激它一下。在最後的審判中,蘇格拉底在法庭上慷慨陳詞,希望藉以來啟發麻木的古希臘公民們。在某種意義上說,蘇格拉底企圖通過自己的死來喚醒雅典人的良知。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有何異同?讓我們走進這場跨時空的對話

古希臘神話


蘇格拉底一生關注社會現實,對改造雅典社會有著極大的熱忱。他很少談論古希臘文明中的神話部分。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因為自然知識的缺乏、對於原始力量的敬畏,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有著豐富的神話與迷信文明。比如中國的《山海經》,古希臘神話等。

因此,孔子與蘇格拉底對鬼神之說的避而不談與對現實的關注是十分卓爾不群且偉大的,都有著人本主義的光輝。

  • 孔子與蘇格拉底都批判現行的政治制度,推崇賢人政治與德治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當時周禮式微,社會的急劇變革帶來的是禮崩樂壞、人心不古。春秋時代的君主們大多為了一己私利與爭霸事業窮兵黷武,百姓苦不堪言。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有何異同?讓我們走進這場跨時空的對話

《孔子授徒》——馮遠


針對這一社會現狀,孔子試圖應用已經崩壞的周禮來完成社會制度的重建。

孔子極力推崇周禮與三代之治,曾經因為自己在睡夢中很久沒有見到周公而發出感慨。

孔子認為理想的統治者本身就要是道德的表率,要做到“仁”。優秀的統治者要恪守道德禮樂制度的約束,要將日常生活中的倫理推廣到政治中去。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有何異同?讓我們走進這場跨時空的對話

《周禮》六卷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


針對古希臘城邦後期暴露出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蘇格拉底反對過於氾濫的民主。

蘇格拉底主張賢人政治與專家政治,蘇格拉底認為統治者本身應該是高超的智慧、廣博的知識、完美的品德與至高無上的確立的結合,而這一主張是與雅典當時的民主政治不符的,難以被雅典公民所容忍。最後在審判中,蘇格拉底也因雅典的民主制度而被雅典公民們決定了死刑。

審判結束後,蘇格拉底的學生們去監獄裡看望他。蘇格拉底本來是有機會在眾人的幫助下逃走的,但他拒絕了。他想用死來喚醒雅典人。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的差異之處

  • 孔子注重社會秩序,而蘇格拉底注重平等

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是一些愛智慧而不愛王國、權力和金錢的人,以愛智慧著稱的蘇格拉底更是如此。

他不屑為政也不畏權貴,為論證神諭,敢於得罪政界要人,社會名流;為堅持真理,也於藐視操生殺之權的陪審團。

這種不屈不撓、居高臨下的態度激怒了陪審團,是被最終處死的重要原因。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有何異同?讓我們走進這場跨時空的對話

油畫《蘇格拉底之死》——雅克·大衛(法國)


蘇格拉底強調要敬畏尊重法律,但這裡的法指的是古希臘哲學中的“自然法”。自然法是獨立於人類的理解以及特定國家、政治秩序、立法機構和整個社會的制定法而存在的。

蘇格拉底以能否發現永恆不變的標準作為評價成文法優劣的參照。自然法主張天賦人權,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是整個科學的思想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原則,它高於一切人定法和人為權利。

孔子說: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孔子走進朝廷的門,謹慎恭敬,好像沒有容身之地一般,經過君主的座位,神情莊重肅穆,腳步加快,說話底氣不足。如果國君有事傳喚,孔子更是緊張,不等馬車備好,就徒步匆匆而去。

面對諸侯僭越、違背傳統禮制的行為,孔子表現得極為憤怒,認為這是大不敬的,如果連這也能忍耐漠視的話,就沒有什麼是不能被忍耐原諒的了。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有何異同?讓我們走進這場跨時空的對話

“君子有三畏”出自《論語·季氏》


孔子也強調法律與社會秩序,但他指的法是成文法。孔子認為人應該遵守社會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認為人應該孝順父母、師長,尊敬君主。在歷史書寫上,孔子認為應該使用“春秋筆法”,自覺為尊者諱。

  • 孔子注重實用與情感,蘇格拉底注重理性與邏輯

蘇格拉底認為所有的人都被賦予理智的靈魂,並在其最深處對善進行深思。

他強調指出,人之所以為人,並不在於他的肉體存在以及感覺和感官的慾望。只有能夠進行自我反省的靈魂才是真正的自我,所以人的本質體現為靈魂運用智慧不斷認識和追求內在於人自身的純粹的善。

由此,蘇格拉底就把智慧和知識引進了道德領域,認為知識的真偽與是否可靠是判斷是非和善惡的標準。人應該自覺地致力於

認識自己的道德本質,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和改善。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有何異同?讓我們走進這場跨時空的對話

德爾菲神廟,著名的蘇格拉底的箴言“認識你自己”即鐫刻於此


在蘇格拉底看來,美德之所以為美德,就在於它是對事物本性和善的認識。要獲得美德,要行善,必須獲得相應的知識。

總之,從“認識你自己”到“美德即是知識”的倫理思想的建構與完善中,蘇格拉底將情感排斥在了美德之外。只有知識才是幸福的源泉, 無知則是不幸的源泉,所謂的情感則是導致惡的行為的根本原因,在道德領域只具有消極否定的負面意義。

如果說蘇格拉底倫理觀的核心概念是具有鮮明理性內涵的’知”, 那麼在孔子的倫理觀中,其核心範疇應該是具有深情厚意的“孝”和 “仁”。

孔子一生致力於探索“人道”即社會生活準則,並且力圖使人道的原則在當時實行。而人道的實質內容就是仁德,孔子把“仁”置於“孝”的本根基礎之上。在孔子看來,孝的動力就在於內心情感體驗的安適和愉悅。

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有何異同?讓我們走進這場跨時空的對話

孔子對道德品質的要求:仁、義、禮、智


正是從這種依據血親情理的、對於”孝”的正當合理性做出的有力論證出發,孔子進一步肯定了”仁者愛人”的正當合理。在孔子的倫理觀中,“知”的地位遠遠低於“情”。孔子把血緣親情看成是判定一切行為是否可行的理由和根據。


總之,孔子與蘇格拉底兩人在思想主張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某種意義上又有著根本的不同。從兩者思想的比較研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東西方文明在源頭上的差異與相通之處。

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思想各有特色,你更贊同與支持誰的觀點? (單選)
0人
0%
孔子
0人
0%
蘇格拉底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