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長獎勵越多,孩子越被動?用對方法才能避免“德西效應”

今日有寶媽粉絲留言,自己看書學了斯金納的方法,用物質強化孩子的行為,試圖在上學前就培養一個聽話懂事的小孩。一開始非常有用,後來就完全沒用了,沒有物質獎勵就完全不做,有獎勵也要看心情,和這位寶媽的期望完全相反,寶寶已經被培養成一個“不聽話”的小孩了。

為什麼家長獎勵越多,孩子越被動?用對方法才能避免“德西效應”

媽媽現在十分後悔,沒用這個方法以前,寶寶也很聽話,只是不喜歡坐椅子,喜歡坐地上,現在孩子不太願意聽話好好坐椅子上,反倒是都趴在地上。

我問這位媽媽,每次都是怎麼獎勵的?

她說,“我拿著糖果跟他說,只要你從地上起來,坐在椅子上,我就把這個糖給你。一開始他會立刻從地上爬起來,我還用這個方法要求他做家務。但是隻用了不到一個月他又不聽我的話了,坐到地上了,現在我一要求他做事,他還會問我,有沒有糖吃。”

說完又感嘆,獎勵真的是越來越沒用了,孩子現在只聽糖果的話,不聽我的話了。

為什麼家長獎勵越多,孩子越被動?用對方法才能避免“德西效應”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家長們撓破了頭,現在的孩子不能打罵,很多家長學會了用物質鼓勵孩子的優點,這是一種比較樸素而有用的方法,然而這種方法有著許多弊端。

過度表揚容易產生“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指的是過多的物質獎勵會降低人本身對任務本身的興趣,降低內在動機。德西做實驗的時候發現,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

當發現寶寶不願意再聽話的時候,這位媽媽加大了獎勵的力度,到巧克力,到現金,再到許諾的玩具等等,媽媽一步一步地讓步加大了寶寶的胃口。到最後,媽媽一要求他做事,他就會問,“有沒有獎勵?”或者拒絕媽媽,“我現在不想要糖果,也不想買東西。”

為什麼家長獎勵越多,孩子越被動?用對方法才能避免“德西效應”

那麼,我們該如何表揚自己的寶寶,才能讓寶寶主動聽話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行為都是由動機驅使的,動機又分為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發自內心想做事的內驅力,拿這位粉絲的寶寶做例子,孩子喜歡坐地上是因為貪地上涼,這是內部動機。媽媽用糖誘導孩子上椅子,這是外部動機。

我們表揚和獎勵的目的是使孩子產生內部動機,從此以後可以做到自己主動做事情,不用媽媽提醒。但是獎勵和表揚要張弛有度,既不能太多,也不能沒有。

1.表揚要有限度

表揚應該和行為相匹配,過高的獎勵一定要有不一般的優秀行為。為了培養內驅力,義務行為做到了這是應該的,做不到的情況下需要批評,當優秀完成的情況下才能得到獎勵。寶寶坐在地上應該批評,如果寶寶自己找了墊子坐在地上玩就可以不批評不獎勵,當寶寶主動坐在椅子上時,媽媽就可以拿出準備好的糖果獎勵寶寶了。

為什麼家長獎勵越多,孩子越被動?用對方法才能避免“德西效應”

2.表揚要及時具體

表揚得越具體,寶寶就更明白哪些行為是好的,是值得鼓勵的,越會往這個方向努力。媽媽說,“寶寶真棒。”的效果不如說“寶寶會自己坐椅子上了啊,寶寶真厲害。”表揚得不夠具體雖然能暫時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表揚會使寶寶的自信心養成過分的驕傲,長此以往甚至受不了半點批評。

孩子做了好的行為一定要及時表揚。及時表揚會更好地強化孩子的行為。因為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記憶沒有發展的很好,一旦發現了好的行為要及時表揚,讓孩子的意識和行為更好地聯繫在一起。這樣才能夠把行為和獎勵,因和果緊密聯繫,年紀越小,越要如此。

為什麼家長獎勵越多,孩子越被動?用對方法才能避免“德西效應”

3.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分

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賦,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勤勞更努力,不能仗著天賦不願意努力。

《傷仲永》講的就是一個神童因為有天賦而放棄了後天努力的故事,故事裡的家長為了一時的利益不讓神童去讀書,以至於神童最後成為了一個普通人。現在有九年制義務教育,我們不怕神童沒有上學的途徑,就怕神童還不努力就放棄。

另一方面,如果只誇讚孩子聰明,就相當於把孩子以後的成功都歸功於天賦,一旦遇上挫折,哪怕是一次小測的成績,孩子都有可能直接否定自己。

因此,我們要學著這麼表揚小孩,“寶寶忍住不哭真厲害。”“寶寶自己畫的畫很漂亮哦。”

為什麼家長獎勵越多,孩子越被動?用對方法才能避免“德西效應”

4.獎勵要適當,警惕“德西效應”

用物質強化孩子的好行為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斯金納的強化塑造理論是通過強化想要的優秀的行為,塑造孩子,讓孩子達到一個目標。但是斯金納的理論只講到了外部刺激,沒有考慮到,人本身也會有動力想要向好的方面發展,所以一味地實行強化很容易有“德西效應”。

在這裡我推薦一個訓練的方法。用言語鼓勵和物質刺激孩子的行為,當孩子自己會坐到椅子上時,逐漸減少物質的供應。例如,最開始的一個禮拜,每一次坐到椅子上都有言語鼓勵和物質獎勵,一個禮拜過去後,逐漸減少物質獎勵,減少為兩次行為給一個獎勵。第三個禮拜,加強言語獎勵,繼續減少物質獎勵,最後一個禮拜停掉物質獎勵。

逐漸減少強化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外部的刺激減少,家長用自己的期望訓練孩子好的方面發展。要注意,在給獎勵的時候,要說,“寶寶做到了,真了不起,媽媽很開心,獎勵你一個糖果。”最開始的一兩次可以說,“你坐到椅子上我就給你糖果。”但是

只要有主動行為,就絕對不可以說這句話,因為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自己的內驅力,所以我們要儘量減少外驅力的影響。

為什麼家長獎勵越多,孩子越被動?用對方法才能避免“德西效應”

孩子和家長的關係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我們可以給予一些物質上的獎勵,但是一定不能過多。人的需求除了物質,還有高級的精神需求愛的需求

。我們在選擇表揚的時候儘量多一些精神鼓勵,愛的安撫,小到一個擁抱,大到一次全家旅遊,都能有很好的表揚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