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經風霜的中山大學能否恢復往日的地位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1924著手組建中山大學的時候就將這十個字確定為立校之本。而中山大學,也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時至今日,中山大學位列首批國家“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入選國家“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截止到2019年中山大學有三個校區五個校園及十家附屬醫院組成開設132個本科專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9個;有專業學位類別37種;有全日制學生53789人,其中本科生32160人,碩士研究生14463人,博士研究生7166人;有專任教師4028人。是真正的一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飽經風霜的中山大學能否恢復往日的地位

緣起格致書院

廣州格致書院是中國著名的教會學校,後發展為私立嶺南大學,1927年嶺南大學收歸中國人自辦,因戰火不斷,嶺南大學幾經變遷,南遷香港、北至韶關只到抗戰勝利後才能重新回到康樂。1924年國立廣東大學組建完成後,孫中山人名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首任校長,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廖仲愷提議將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10月獲國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設醫科。其後,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國立廣東法科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先後併入。當時學校創建的初衷是為了提升中國國民的整體素質水平,同期創辦的另一所學校為陸軍軍官學校,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黃埔軍校,一文一武齊頭並進。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學長,郁達夫任英國文學系主任。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成為廣東最高學府。

飽經風霜的中山大學能否恢復往日的地位

52年院系調整後的傷筋動骨。

中山大學作為民國時的著名高校,52年院系調整的時候也難逃厄運,而且還是最慘的那一批,位列五大母體之一(五大母體即現在的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我們先來看看中山大學在52年院系調整時有哪些變動,1952年院系調整前,中山大學擁有八個學院(文、法、理、工、農、醫、師、研)。
中山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工學院參與組建華南工學院。(現在的華南理工大學)
2、農學院參與組建華南農學院。(現在的華南農業大學)
3、醫學院參與組建華南醫學院。(後來的中山醫科大學)
4、師範學院參與組建華南師範學院。(現在的華南師範大學)
調整後的中山大學保留文理法研學院,併入嶺南大學文、理學院,並將廣州以及中南地區部分高校的有關係科調入,校名不變,校址遷往原嶺南大學校內(現在的南校區)但是院系調整的工作並未由此結束,在中南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委員會的領導下,中山大學又進行了第二次調整。這次院系調整從1953年7月下旬開始準備,9月底正式進行。為了搞好這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做了一些準備,如成立財經、政法各系調整工作組,廣泛聽取師生意見,並在調整過程中組織好迎送工作,切實解決教師子女入學等問題。

飽經風霜的中山大學能否恢復往日的地位
此次中山大學院系調整的具體情況是:
(1)把原設在中山大學內的財經、政法各系分別調至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等院校。
(2)將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華中高等師範等院校部分有關科系師生調至中山大學。
(3)1954年,將全國惟一的語言系由中山大學調整到北京大學。語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帶領全系師生48人整體遷出。

1953年第二次院系調整(未計1954年語言學系調出) ,中山大學總共調出教師131人,其中教授75人,副教授18人,講師15人,助教23人;學生666人,其中財經各系618人,政治系48人。調入中山大學教師總人數3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6 人,講師2人,助教1人,學生總人數419人。此外,在調整中還對圖書、儀器、設備等進行了調配。中山大學圖書館原藏有前華南聯合大學及廣東法商學院所藏財經政法圖書資料,全部調配給中南財經、政法學院,如有複本,則將複本調配給上述二校。根據上述原則,書籍在1952年11月4日前分三批裝箱調出,共計67676冊這樣,在兩次院系調整完成後,新的中山大學師生就來自於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廣東法商學院、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華中高師和原中山大學等9所不同的院校。中山大學兩次院系調整一方面一些有悠久歷史或有成就的科系,如天文、地質、語言、人類等系被調出。一些卓有影響的教授、學者和學科帶頭人如陳國達、朱謙之、楊成志等被調離。另一方面,中山大學的文理各系科以及圖書儀器設備等都得到了充實,還從各院校調來文理各系教授、副教授27人。

飽經風霜的中山大學能否恢復往日的地位

新世紀的中山大學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中山大學。12月,首批獲准試辦國家示範性軟件學院。2015年11月3日,中山大學與深圳市政府舉行共建世界一流大學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啟動。深圳校區選址深圳市光明新區,佔地面積約5000畝,是中山大學的主體校園之一,學校形成“三校區五校園”辦學格局。2018年1月,為進一步加強人文社會科學建設,推動理論創新和學術繁榮,全面提升學科發展水平和學術影響力,中山大學成立了中山大學人文學科發展委員會和中山大學社科學科發展委員會。7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教育部聯合發文,確定“十三五”期間新增8所共建高校,中山大學位列其中。8月,中山大學農學院正式成立。11月,中山大學等9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聯合組建了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碟盤重生,破繭成蝶,成為我國一流高校行列中的佼佼者。據中山大學官方就業報告數據顯示,中大2017屆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生主要就業於1000人以上規模的大型用人單位,分別為59%、59%和70%。應用氣象學、法學、漢語言文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與行政學、財政學、工商管理、保險等十幾個專業就業率100%,充分體現了其作為一流高校的教育水準。

飽經風霜的中山大學能否恢復往日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