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就答,什麼是科幻電影?

科幻電影是一種按照好萊塢的規範發展且直到很晚才足夠成熟的電影類型。

黑幫片、歌舞片和西部片等類型片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已經很成功地成為受歡迎的商業類別,而科幻電影直到50年代才迎來第一個鼎盛期,儘管事實上喬治•梅里愛拍攝的由科幻小說改編的短片《月球旅行記》(1902)是最早在電影界引起轟動的科幻作品之一。

有問就答,什麼是科幻電影?

《月球旅行記》

雖然D.W格里菲斯在《The Flying Torpedo》(1916)等電影中嘗試過類型的創作理念,然而事實是,在默片時代,好萊塢幾乎不會完全按照類型片的規範製作電影

隨著科技引領了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類型電影的未來似乎已經萬事俱備而只欠東風,而當代的類型片對大眾來說早就具有了足夠的吸引力。

有問就答,什麼是科幻電影?

《The Flying Torpedo》

直到弗裡茨•朗拍攝了《大都會》(1926),科幻片才像是電影製作的一個嶄新課題,這是一部講述人類在科技社會失去自由的未來主義電影。

不幸的是,《大都會》中精心製作的模型和特效幾乎讓UFA(一家德國製片公司)破產,同時這部電影在票房上也是一次華麗與智慧的失敗。

有問就答,什麼是科幻電影?

《大都會》(1926)

在英國,由H.G.威爾斯編劇、威廉•卡梅倫•孟席斯導演的電影《篤定發生》(1936)深受好評,這部電影不僅描繪了一個可能實現的未來,而且它還是50年代及其之後的科幻電影的先驅。而此時的好萊塢,科幻片作為恐怖片的“私生子”才剛剛誕生。

有問就答,什麼是科幻電影?

《篤定發生》(1936)

上世紀30年代,恐怖片的受歡迎程度達到頂峰,這時開始流行瘋狂科學家電影,一種從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中分離出來的特殊樣式。

《科學怪人》(1931)是這種電影的源頭之作。

有問就答,什麼是科幻電影?

《科學怪人》(1931)

結果是混合了恐怖和科幻元素的電影出現了,比如《隱身射線》(1936),其中有一段臺詞寫到

“有些事情是人類不打算了解的”

科學知識的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吸收這些知識的社會能力的增長速度,因此在電影中出現了反思科技(不信任科學家)的主題,這類電影有:

  • 《Dr:X》(1932),處理了製造合成肉的問題。
  • 《亡魂島》(1932),講述了一個瘋狂的科學家通過活體解剖技術讓人獸雜交的故事。
  • 《隱形人》(1933),影片中出現了一名企圖統治世界的科學家。

如果恐怖片表現了我們個人的原始的恐懼,那麼與其它類型片不同,科幻片總的來說表現了對於社會的恐懼和焦慮。科幻片中的政治、文化、和社會學的元素是對我們人類的希望、恐懼和價值的本能呈現。

在上世紀30年代,和我們通常所說的現代科幻電影最接近的事物可以在與巴克•羅傑斯和飛俠哥頓類似的系列電影中找到,但這些都是以連載漫畫中的角色為基礎,並且是為兒童製作的過分簡單的電影。

二戰期間,科幻電影幾乎不再出現,但是戰爭中的武器——主要是V2火箭和原子彈——最終解放了那些對此感到恐懼的類型片觀眾的想象力和興趣,而這些類型片突然看起來都有了明確的現實意

有問就答,什麼是科幻電影?

《登錄月球》

1950年,製片人喬治•帕爾在製作《登錄月球》的時候挖到了商業的礦脈,這部不被看好的低預算電影根據羅伯特•海因萊因的小說《伽利略號火箭飛船》改編,對於那些固定在座位上的觀眾來說,它的故事很吸引人,特效也足夠可信。它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特效獎,科幻電影從此變得更受歡迎。

喬治•帕爾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又製作了幾部科幻片,包括《當世界毀滅時》(1951)和《世界大戰》(1953),隨著霍華德•霍克斯的《怪人》(1951)、羅伯特•懷斯的《地球停轉之日》(1951)和傑克•阿諾德的《宇宙訪客》(1953)加入帕爾式電影的行列時,科幻電影進入了第一個黃金時代。

有問就答,什麼是科幻電影?

《天外魔花》(1956)

第一波科幻片浪潮大多啟用的是不知名的演員,製作費用也比較低。但是在1956年,米高梅打算讓一個比較有名氣的演員,沃爾特•皮金,在嚴肅且智能的《禁忌星球》中擔任主角。這部電影改編自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它表現了一種全新的邪惡生物:誕生於本我的怪物。與此同時,唐•希格爾執導了經典作品

《天外魔花》(1956),這部電影表現了右翼美國社會遭受了政治打擊,在電影中敵人是來自外太空的豆莢。科幻片再也不是隻給小孩子看的了。

簡單來說,像《天外魔花》這類電影體現了人類對於星星的好奇心理。但是在50年代,關於“在外太空存在生命嗎?”問題的答案是令人擔心的“yes”,這不僅在唐•希格爾的電影中有所體現,在其它電影比如《巨石怪》(1957),《我的老公是異形》(1958)中也有所體現。


有問就答,什麼是科幻電影?


就在科幻片在50年代取代了恐怖片的時候,兒童和青年排著隊去看B級片,這些電影利用了他們對於被毀滅的恐懼心理。在核武器的威脅中生活的第一代人在50年代度過了一段更好的時光,他們觀看那種處理科學在全球、而不是像30年代的電影那樣在單獨個體身上引發的科技恐慌的問題的科幻片。在一部又一部的電影中,比如《原子怪獸》(1953)、《大戰螃蟹魔王》(1957)中,原子彈爆炸和科學實驗復活的或是創造的那些巨大的、致命的生物威脅著要毀滅人類。(在科幻電影中,怪物也可能是因為科學落後於人類的目標而被創造出來,恐龍電影和其它類似的電影也屬於怪物電影)

有問就答,什麼是科幻電影?

《原子怪獸》(1953)

隨著1960年總統競選期間所謂的導彈實力差距以及隨後的古巴導彈危機的出現,科幻電影更加直觀地反映了人們對於核災難的恐懼,這類電影有《地球上最後一個女人》(1960)、《極度恐慌》(1962)和《地球失火之日》(1962)等。

有問就答,什麼是科幻電影?

《地球上最後一個女人》(1960)

當核滅絕引起的恐懼得到緩解時,進入60年代中後期的科幻電影開始探索更廣泛的題材,比如《神奇旅程》(1966),講述一次在人類身體內進行的旅行;《人猿星球》(1968),一則關於人類行為的道德寓言。

有問就答,什麼是科幻電影?

《2001太空漫遊》(1968)

憑藉特效和知性訴求的結合,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1968)徹底改變了科幻片的地位,從到此時為止一直處在類型片的邊緣位置變成了中流砥柱。


來源:《THE ENCYCLOPEDIA OF HOLLYWOOD》

作者:Scott Siegel,Barbara Siegel

翻譯:眠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