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處世冰鑑第二章、論神

【原文】

古者論神,有清濁之辨。清濁易辨,邪正難辨。欲辨邪正,先觀動靜。靜若含珠,動若木發;靜若無人,動若赴的,此為澄清到底。靜若螢光,動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靜若半睡,動若鹿駭,別才而深思。一為敗器,一為隱流,均之託跡於清,不可不辨。


曾國藩處世冰鑑第二章、論神

【簡譯】

古人在研究“神”時,一般都會有清澈和渾濁之分,清濁容易分辨,但區分清澈眼神中飽含的正邪之分很難。想要區分正邪,首先要從運動和安靜狀態下觀察。

安靜的時候,眼神就像一顆晶瑩的寶石,明亮清澈,真情含而不露;

動態的時候,眼神就像樹木發芽時的情形,生機盎然,鮮明有神;

安靜的時候,旁若無人,安然自若,眼神靜默;

動態的時候,眼神像將要射靶的箭,犀利而目光湛湛;

以上就屬於清澈當中的純正,光明磊落。

而安靜的時候,眼神猶如螢火蟲的光一樣閃爍明滅,通常這種現象是掩飾內心的慌亂,

動態的時候,眼神像流水一般不能堅定,這樣的眼神一般是正在做上不得桌面的事,

另一種安靜的時候,眼睛微閉,似睡未睡,此種稍微陰沉而奸邪,

動態的時候像受驚嚇的鹿一樣,此種為內心忐忑恐被曝光的形態。

以上前兩種眼神所表達的內心世界是有瑕疵的,後兩種所表達的就是非正派,

不管是有瑕疵的還是說非正派的,都是建立在眼神清澈的基礎之上,只是在次基礎上的兩種情況,不得不分辨清除。

曾國藩處世冰鑑第二章、論神


【個人解讀】

1、內在精神清明正派的情況下又分兩種情況情況,一種是行君子之風正直到底,一種是為了正大光明的任務/工作而偷奸耍滑

2、純正到底的人的內在安靜的精神表現為眼神清澈,純淨,不卑不亢,坦然率真,在我們遇到這種人的時候一定是可以託付的,可信任放心的。

3、內在精神清明下的“非正派”人物則是一種可以有限的安排,不可委以重任的

相信在工作生活當中,我們對於第二者總是持以懷疑態度,當他靠近自己或者推銷業務時總有被欺騙或者被宰的感覺。

��\u001a%Z` \u0004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