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山茶農日常

朝陽山茶農日常

朝陽山坐落於平陽縣與蒼南縣交界處,由東西長約10千米、南北長約6千米的大小群山組成。這裡,是全國最美茶園之一,是平陽黃湯茶的生產基地,是畲族的聚居地,也是茶農的桃源所在。在這個春意黯然的時節,茶農們開始了最忙碌的採摘工作。

忙碌一天,收穫茶香

朝陽山一年中有三分之二是雨霧天氣,霧氣濃的時候,上山要穿雨衣。在採茶時節,勤勞的茶農們收完自家的茶青,就忙著幫種茶大戶採摘,整個採茶時節都在山間穿梭。他們清晨6時便帶上午餐、竹簍,或步行或騎電動車趕到茶園。晨霧瀰漫的道路能見度低、溼滑難行,茶農們早已習慣。

上午7時,記者從靈內線驅車而上,偶爾能見到路旁挎著竹簍提著保溫桶的茶農。車子在群山中時上時下,一座座小山坡在眼前出現,很快又被甩到身後。約摸半個多小時,我們就到了茶園中心新聯村。據當地村民介紹,過去山上沒有公路,步行需要3個多小時。

從高處四望,這裡的山丘一座連著一座,茶樹一排挨著一排。正在採茶的趙阿姨告訴記者:“這裡少有平地,在過去30多年的歲月裡,茶農們就是靠鋤頭在山丘上整出一壟壟梯田。”清晨的露珠佈滿茶樹,趙阿姨嫻熟地用食指和大拇指折下嫩芽,身上的罩衣已溼了一片。她告訴記者,朝陽山的茶樹主要有四五個品種,不同品種要分開採摘,像她這樣的老茶農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些是永嘉烏牛早、哪些是平陽特早、哪些是龍井43號。新聯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採茶有門道,同一批茶葉必須大小均勻。方法得當的話,一棵茶樹可多次採摘。採完一輪新芽,第二天就會有新的茶芽舒展開來。”

到了中午,茶農們從茶樹下拿出吃食,坐在自帶的小凳子或田埂上用餐。茶農們很會過日子,保溫桶裡的食物很樸素,大多是隔夜的飯菜、年糕等。茶農溫大爺已經70多歲,他告訴記者:“我天沒亮就出門了,為了節約時間,中午就吃粽子。到了晚上,家裡人會做些菜,好好吃個飯。”

吃過午飯,茶農們又分散在茶園開始忙碌。暖陽下,片片新綠反射著日光。茶農靈巧的手在新芽上掠過,片片綠色便不停地落入竹簍。大多時候,他們都在專注地採茶,偶爾能聽到交流聲,便又陷入了安靜。

過了17時,天色會慢慢暗下來,茶農們要趕在天黑前回家。因此,下午三四點已經有茶農陸續將最後一批茶青送到收購點。這是他們一天中最有成就感的時候,一簍簍茶青倒入簸籮,不可計數的小嫩芽就聚在了一起,散發出濃郁的清香。

一杯香茗,一份辛勞

據新聯村茶藝師鍾冬影介紹,朝陽山大部分是平陽早香茶。這種本土茶出芽早,海拔高的茶樹正月可以開採,而海拔低的年前就可以開採。在往年,大家只要沒事就會去採茶,春節前後也不例外。最早進入市場的茶青往往能賣得好價錢,而平陽早香茶口味清淡、香味悠長的特點也最適合製成黃湯。

一芽一葉的茶青,茶農們忙碌一天能採一兩斤,而一芽二葉稍大點的茶青,若採摘熟練,一天可採摘4斤左右。茶葉的大小不同,價格也不同。從早春的一芽到一芽一葉、一芽二葉,直至更大的茶青,茶農們採摘的茶量不斷增大,茶青的價格也不斷下降。茶農們把最開始採得的嫩芽賣給公司,而葉大廉價的茶青就留給自己製茶。他們製茶的方法各式各樣,有攤青後上鍋炒的、有揉捻炒乾的……最常用的方法是曬制,從曬軟、揉捻、發酵、封悶到曬乾都無需藉助明火。這樣做出的茶葉色黑湯紅,能存放七八年,且越陳越香。

最後一波茶青採完一般是在清明後,也有個別茶農堅持採到端午。後期採摘的茶青一般做成“土茶”,供自己飲用。新聯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清明後,隨著蟲害增多,採茶工作也進入尾聲。要出好茶,是不能用農藥除蟲的,由水、辣椒、大蒜、紅糖調製而成的天然“農藥”能夠有效剋制害蟲。

清明過後,也是茶樹接受臺刈的時候,將茶樹的樹頭全部割去,來年會長出更多新芽。而割下來的枝葉,會被埋在茶園裡。這些枝葉經過日曬雨淋,會慢慢變成腐土,滋養茶樹。臺刈後會施上底肥,冬季還要追一次肥。到了春暖時節,天降雨露,茶樹就會冒出無數新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