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天生的學霸,孩子之間的最大區別是這個

早上送孩子上學的路上,聽到兩個小男生哼唱《上學歌》,只不過歌詞已被改編得面目全非: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上小書包?

我對小鳥說,不要來煩我,你以為我想背,那是爸媽給我的枷鎖。

不禁想起網上看到的,名為"刀不架在脖子上,我一點都不想上學"的視頻——

視頻一開頭,就是一位彪悍的爸爸,手拎書包,肩扛男孩,送他去上學;

還有個小女孩,一看到校車開過來,她像看到大老虎一樣,倉皇跑回了家;

更有個男孩發表心聲:"今天,我就要去學校,我恨!"

為什麼那麼多孩子不喜歡上學?一提上學就一哭二鬧三裝病。

其實,孩子不愛上學,是因為他自己往往都疑惑,不知道上學是為了什麼?

天天學那些文字、數字、字母,到底有什麼用?

當一個人不明白為什麼要費時費力去做一件事時,又談何為此事全力以赴呢?

心裡沒有一個明確而堅定的目標,或者說是夢想,這就導致在很多孩子眼裡,上學不是自己的事,而是被父母逼著迫不得已而為之的苦差事。

沒有天生的學霸,孩子之間的最大區別是這個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裡,請到的幾位演講嘉賓,他們的成長、成功故事,無不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從小都是有夢想的孩子。

成龍小時候很有正義感,見不得弱小的孩子被欺負。六歲的他確定了自己的夢想:長大要當個大英雄。

飛機設計師吳光輝,他抓住了高考的機會,確定了自己的夢想就是學飛機專業,將來當飛機總設計師。

還有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他小時候的夢想就是一心要考上大學,我必須考上大學。

他說:"自己要定一個目標,併為它付出努力,這樣才能取得進步。"

只有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才有努力的動力。

沒有天生的學霸,孩子之間的最大區別是這個

《顏氏家訓》裡提到"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

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並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夢想,就導致上學只是應付公事,渾渾噩噩度日。

每天極不情願地揹著書包去,無精打采地揹著書包回;

課堂上想聽課就認真聽一會,不想聽就任由自己走神;

寫作業,父母監督著就認真寫,父母一轉身就趕緊偷懶,父母再一回來又裝模作樣學習,跟家長玩捉迷藏。

只有真正有夢想追求的孩子,才能將這種被動的學習惰性思維,變為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

他們知道,學習是我自己的事,無論父母是否盯著我,我都要自我約束把功課做好。

沒有天生的學霸,孩子之間的最大區別是這個

沒有夢想的孩子,在上學這件事上,容易陷入短視的視角和思維。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一個初二女生沉迷抖音,不願再上學的事。

她在抖音上發佈字體特效製作的視頻,受到了一些人的關注,甚至有人私信要購買她的字體。

為此,她整天沉迷於抖音,不務學業,致使休學。還沾沾自喜地以為:"我的字體一套賣100元,能保證自己的日常開支,為什麼我還要上學呢?"

這明顯是一種井底之蛙的短視目光。

她只看到了眼前的小"利益",就像那隻青蛙整天生活在自己的小井裡,誤認為那口水井就是大海,誤認為井上方的天空就是整個世界的天空。

現在不上學,賣抖音,可能會保一時衣食無憂。

但是,如果哪一天抖音被淘汰了呢?難免會衣食不保?沒學歷沒知識,還能做什麼呢?

學識越低,目光越短。學識越高,目光越遠。

沒有天生的學霸,孩子之間的最大區別是這個

上學不僅僅是為了現在有口飯口,而是為了將來有更多的機會可選擇,實現自己最華麗的夢想。

就像奧巴馬在一次演講中說的"教育給我們提供了發現自己才能的機會。

無論將來想當發明家、法官、醫生還是設計師,良好的教育都必不可少。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把書唸完,就能拿到好工作的美夢。"

所以,想讓孩子真正熱愛上學,家長就得幫孩子一起找到、明確他的夢想,並懂得上學這條路,才是通往夢想最近、最有希望的一條路。

沒有天生的學霸,孩子之間的最大區別是這個

很多孩子可能連什麼是夢想都不知道,家長也不知道如何去發掘孩子的夢想。

不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孩子年少時的偶像,往往就是他未來夢想的影子。比如孩子崇拜一個畫家,他的夢想就更有可能繪畫。

自然,他的興趣愛好也是畫畫。

愛好,是夢想的胚胎。

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雙慧眼,用心觀察並發現孩子的真正愛好。

之前,我也給女兒報了五六個興趣班,目的也是為了篩選出她的真正愛好。

可是漸漸地,她對一些興趣班失去了興趣。

比如一說上舞蹈課,她就皺眉頭;鋼琴就擺那,她從來不主動去碰。

後來我才發現,她肯主動去做的、一直堅持下來的就是畫畫。

沒有天生的學霸,孩子之間的最大區別是這個

比如我在陽臺上種了黃瓜,她會畫下一籬黃瓜架;

我們去爬山,她回來就畫山景;

帶她去美術館,她興奮地賞畫,拍下喜歡的畫作收藏;

她也曾說自己長大想當個畫家。

這些都是興趣的苗頭。

後來,我果斷停了她的其他興趣班,只保留了畫畫。她堅持畫了下來,而且進步也是明顯看得見的。只有孩子真正喜歡的事,才會用心去堅持。

孩子童年的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是有跡可循的。

這考驗的也是我們做父母的眼光和智慧。

而孩子最終的夢想,也是由兒時的這些興趣愛好蛻變而成的。

沒有天生的學霸,孩子之間的最大區別是這個

孩子的夢想,可大可小,決定它大小的,往往是孩子的見識。

見識,決定夢想的高度。

曾聽一個朋友說過一件事。她在外地打工,兒子放在鄉下由奶奶養著。

有一次她回老家,閒聊中問小傢伙長大後想做什麼,他奶聲奶氣地說想當一個收山楂的。

他們那是山區,種了很多山果,山果成熟季節有人來收購山楂。

後來,朋友把兒子接到身邊接受更好的教育。

有一次跟孩子聊起夢想,他說:"我長大了要開一家大大的罐頭廠。到時我當廠長,媽媽當副廠長。還要把奶奶村裡的山楂都收到廠裡來做罐頭……"

朋友在一家罐頭廠上班,聽了兒子的話,她說自己差點當場哭了。

她覺得,孩子有什麼樣的見識,就會激發孩子什麼樣的夢想。

沒有天生的學霸,孩子之間的最大區別是這個

一個孩子的見識,是她夢想發芽的營養土壤。什麼樣的土質,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夢想。

就好像"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我們要多帶孩子去見識寬廣的世界,才能拓寬孩子的眼界,拓寬夢想的維度。

正如惠特曼的詩裡寫道

"你最初看到的東西,就會成為你未來生命的一部分。"

對孩子而言就是這樣,小時候的見識,會匹配他長大後的夢想。

沒有天生的學霸,孩子之間的最大區別是這個

心懷夢想的孩子,至少會提高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父母也就不用天天念督促孩子學習的緊箍咒,減少為孩子的學習而大動肝火的頻率,不用擔心哪一天氣血攻心老命不保了。

孩子有了夢想,父母也要懂得呵護孩子的夢想。

不要光用挑剔的眼光,去打擊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過度的挑剔和指指點點,很容易不經意間打碎了孩子的夢想。

沒有天生的學霸,孩子之間的最大區別是這個

而應該在他迷茫時,給予幫助和安慰;

在他敢到追夢無力時,給予鼓勵和自信;

在他為夢想付出並有所收穫時,為其自豪並給予點讚賞識。

讓孩子知道,他的身後,永遠站著支持他的爸爸媽媽。放心大膽地在夢想、學習和成長的路上,勇往直前。

無論何時回頭看,爸媽都站在那裡,微笑地注視著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