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二十六中分校的“蝶變”從群眾躲著走的薄弱學校變成搶著上的新“名校”


“以前一年就招10來個學生,最差的一年只招了7個,現在可以說‘一位難求’,去年二十六中分校招了330名新生。”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校長劉俊博說,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是破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根本保障,也是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他認為,“名校+”工程找準了教育不均衡的病根,也找到了方法。如今二十六中分校學生的迴流就是對“名校+”工程最大的肯定。

市二十六中分校的“蝶變”從群眾躲著走的薄弱學校變成搶著上的新“名校”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為張學良為東北軍子弟求學所建,這棟歷史悠久的教學樓名為“東望樓”。|

700萬元改造校舍 兩校師生深度融合

學區內學生紛紛出走,家長們捨近求遠,想方設法要把孩子送到別處去上學,群眾躲著走是2016年以前二十六中分校(原九十三中)的窘境。2016年5月,二十六中與原九十三中籤訂《幫扶目標責任書》,組成“精準幫扶型大學區”,開始了幫扶探索與實踐。2018年原九十三中正式更名為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分校,納入二十六中“名校+”教育聯合體。

在2016年召開“名校+”教育聯合體第一次會議時,兩校領導班子一起擺問題、找差距,確定教師培訓、質量提升、校園設施、招生宣傳等方面為工作切入點,制定具體幫扶工作實施方案。至此,原九十三中由二十六中校長劉俊博全面負責,高速推進。此後每週,劉俊博都會召開一次會議,對照幫扶方案,檢查落實工作進度。

為快速扭轉分校發展薄弱的現狀,劉俊博將分校為數不多的學生全部插入二十六中對應年級。“兩校學生混合編班,讓分校的孩子同樣享受教育聯合體的優質教育資源,老師一視同仁,很快分校的部分學生成績就名列前茅了。”劉俊博說,這讓他對工作越來越有動力。

剛接手二十六中分校時,學校共有38名教師,劉俊博對所有老師進行了一次考核。高標準的考核僅讓11人符合要求,達標上崗了。剩下的27人怎麼辦?劉俊博說,必須去二十六中跟崗學習,制訂跟崗計劃。他規定每位老師每週聽課不少於10節,直到符合標準才能上崗上課。就這樣,分校教師全部納入二十六中統一管理,兩校師生完全實現了統一管理、資源共享、深度融合。

“二十六中今天考試,第二天一早老師就能批改完試卷,分校的老師很快也變成這樣了。”劉俊博舉例說,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發展的基石,學校要發展,師資隊伍建設必須先行。兩校深度融合以來,二十六中把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延續到了分校,幫助建構起了優質長效的教師發展規劃,切實實現資源共享,快速提升。“這兩年分校老師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紛紛脫穎而出。”

老師達標了,學生併入了,分校校舍也不能空閒下來。但破舊的學校稱不上是一個好學校,改造成了劉俊博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想裝空調,電線不行,想增水壓,水管不行。”劉俊博說,本想簡單改造,結果一開始就變成了大工程。近兩年,他幫助分校申請了市區專項資金700萬元,完成了教學樓、辦公樓的整體改造提升,新建教學部室,購置教學器材,實施綠化改造工程,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通過一系列校園建設,不僅營造了高品位的教學環境和校園文化氛圍,還為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提升後的校舍資源不再閒置,二十六中將分校作為南校區投入使用,初三年級整體遷至分校校園,與本部同步建設、共同提升。

市二十六中分校的“蝶變”從群眾躲著走的薄弱學校變成搶著上的新“名校”

學生不再出走擇校 家長由怨聲載道到讚不絕口

“一長多校”的深度融合管理模式實現了兩校統一謀劃、共同實施、同步發展,尤其體現在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方面。“名校+”教育聯合體改革實施以來,分校在校生人數由原來的30餘人增加至現在的665人。2019年中考,分校普高上線89人,上線率超過40%,學生最高成績688分。在“名校”二十六中的帶動下,分校已經摘掉了“薄弱”的帽子。大幅度提升的成績,出現了以前的學生流失外出擇校到現在的迴流落戶、滿額招生甚至一位難求的現狀,學校聲譽獲得顯著提升,家長由怨聲載道到讚不絕口:“老百姓的孩子終於可以在家門口上好學校了。”劉俊博說,2019年分校招收初一新生330人,學校成了轄區內公認的新“名校”。

陪伴分校快速成長的這些年中,劉俊博感觸頗深,他說,二十六中是碑林區率先實施“名校+”精準幫扶型教育發展模式的學校之一,在探索的道路上,最初學校也曾有過彷徨、迷茫,現在回望過去的艱苦實踐,卻發現也收穫了諸多意外驚喜:不僅幫助分校摘掉了“薄弱”的帽子,促進教師不斷成長,家長的口口相傳也讓二十六中自身的辦學品牌優勢得到有效提升,實現了跨越發展。

“這樣的幫扶不僅盤活了分校,校本部的教育質量也藉著這股東風成效顯著。”劉俊博說,2016年接手分校,2017年二十六中就晉升為陝西省示範高中,學校高中的錄取分數線也是逐年提高。“名校+”工程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大好事,家長滿意、學生成長、學校提升就是教育人要做的大實事。“學校的成績是哄不了人的,我們用事實證明了‘名校+’工程並非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稀釋,而是激活‘名校’與‘+校’雙發展的新引擎。”劉俊博說。

來源: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馬相 王燕 圖/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謝偉 郝鍾毓


分享到:


相關文章: